序 看到不一定是真相, 听到不一定是事实。 愿我们无论是遇事, 还是对人,都能随真心, 用智慧,做出最准确的判断, 不片面,不人云亦云。 —黄老师 “老师,你偏心” 尖锐的声音浇灭了本以跃跃欲试的小家伙儿们练习的热情,让课堂氛围瞬间如湖面一般平静。我深吸了一口气,平复了窘迫的心情,带着尚未褪去的一丝红热的脸颊回头查看声音的来源,这时一张看似滑稽又可爱的鬼脸映入我的眼际。 事件过程是这样的: “今天第九节课是全校混龄走班的课程(我担任的是选修课健美操课程),20多个小朋友来自于不同的班级,其中有我任课的班级,也有不是的。在教学最后环节(拉韧带)让本已拉完韧带的小朋友集合,这时有三个小朋友动作有点缓慢,我急促的说到:“请抓紧时间,快速集合”。可能正是这句话或是说这句话伴随的语气,让她回想起了什么,没有控制住自己,带着强烈的不满说出来“老师,你偏心”这句话。” 我现在时常反问我自己:“我真的偏心了吗?我静静的思索着……在常规教学和选修课的教学过程所形成的班级成员是不一样的,对于选修课的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和性格不是那么熟悉,相对来说态度缓和的许多;而对于在常规教学过程中对于扰乱教学秩序的小朋友较为严格。可能正是这样的差异性让孩子们误以为是我偏心 。(经过了解也正是这样的反差导致的结果) 面对这样的质疑,我一时慌着阵脚,我应该怎么办?不给予理睬,那么场面更为尴尬;给予回应/答复,我又从何处说起呢? 现在想来我应该这样说:“对于选择篮球课的孩子们来说,我更偏爱用心的对待你们在站的各位,难道不是吗?”或者直接问“孩子们,你们觉得老师偏心吗?估计孩子们会统一口径的说"偏心",哇,你们真了解老师,谢谢大家!”将一切化解于无形之中,可能这样的处理效果更好,你觉得呢? 反思:对于当时窘迫的我来说,可能心有一丝委屈,但对于一名十一二岁的孩子来说,可能最反感的就是偏心和不公平。可能Ta只能有这种形式和方式来表达和申述。可能……可能……我可能真的是一名偏心的体育老师,懂得软硬兼施的体育老师。在对待千差万别的孩子若用同一种态度、同一种方式来处理和交流,这样合适吗?在因材施教下懂得适度的偏心和软硬兼施要,这是我需要学习的。在课上有的孩子明明能够顺利完成,却提出改进之处;有的孩子勉强完成,却给予积极鼓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