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病论

 学中医书馆 2019-04-12

黄病论

夫黄病者,一身尽疼发热,面色洞黄,七八日后壮热,口里有血,当下之。如猪肝状, 其人小腹满急,若其人眼睛涩疼,鼻骨痛,两膊及项强,腰背急,即是患黄也。黄病多大便涩,但令得小便快,即不虑死。不令大便多涩,涩即心胀不安,此由寒湿在表,则热蓄于脾胃,腠理不开,瘀热与宿谷相搏,烦郁不得消,则大小便不通,故身体面目皆变黄色。凡黄 病,其寸口近掌无脉,口鼻气冷,并不可治也。


治急黄诸方

夫急黄者,由脾胃有热,谷气郁蒸,因为热毒所加,故卒然发黄,心满气喘,命在须臾,故云急黄。有得病,但身体面目发黄,初不知是黄,死后乃身面俱黄者是也。其候初得黄 病,但发热心颤者,是急黄也。

治急黄烦躁,渴欲饮水,面目如金色,龙胆散方。

龙胆(一两去芦头) 木通(一两锉) 土瓜根(一两) 石膏(二两) 犀角屑(一两) 栀子仁(一两) 川大黄(一两锉碎微炒) 茅根(一握锉) 川朴硝(一两)
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治急黄,心膈烦躁,眼目赤痛,犀角散方。

犀角屑(一两) 茵陈(二两) 黄芩(一两) 栀子仁(一两) 川升麻(一两) 川芒硝(二两)
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竹叶三七片,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治急黄,身如金色,赤小豆散方。

赤小豆(一两) 丁香(一分) 黍米(一分) 瓜蒂(半分) 薰陆香(一钱) 青布(五寸烧
灰) 麝香(一钱细研)
上件药,捣细罗为散,都研令匀。每服不计时候,以清粥饮调下一钱,若用少许吹鼻
中,当下黄水即效。

治急黄,头目四肢烦热疼痛,小便赤,大便难,心燥不得睡,白藓皮散方。

白藓皮(半两) 川升麻(半两) 川朴硝(一两) 茵陈(一两) 黄芩(半两) 栀子仁(半两) 大青(半两) 川大黄(二两锉碎,微炒) 葛根(半两锉)
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以新汲水调服三钱。须臾当利一、两行,如人行十里未利,即再服。

治急黄,宜服丁香散吐之方。

丁香(七粒) 瓜蒂(七枚) 赤小豆(七粒)
上件药,捣细罗为散,以鸡子清一枚相和,用新汲水调。顿服。当吐利,即效;未应,即再服。

治急黄,心神烦闷方。

秦艽(一两去苗,细锉) 牛乳(一大盏)
上件药,相和,煎至六分,去滓,温温顿服。

治急黄,心上坚硬,渴欲饮水,喘粗,眼黄,但有一候,则宜服此瓜蒂散吐之方。

瓜蒂(一合) 赤小豆(一合)
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以暖浆水调下二钱。须臾当吐,如人行五里未吐,即再服;若病轻者,吹鼻中二、三豆粒大,当鼻中黄水大出,即效。

治急黄,及心黄狂走,烦躁不解方。

生鸡子(二枚去黄,用白) 川朴硝(半两细研)
上件药相和,熟调顿服之效。

治急黄方。

上取蔓荆子油一合,服之,效。如无油,则取蔓荆子一合,和水研服之,亦效。


治阴黄诸方

夫阴黄者,为阳气伏,阴气盛,热毒加之,故身面尽黄。但头痛而不发热,名为阴黄也。

治阴黄,身体面目俱黄,小便如豉汁色,茵陈散方。

茵陈(二两) 白藓皮(一两) 栝蒌根〔二(一)两〕 黄芩(一两) 栀子仁(一两) 赤芍药(一两) 木香 两去须) 川朴硝(二两)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入豉五十粒,煎至五分,去滓,温服。如人行十里,再服,以利一、两行为度,即便煮稀葱豉粥食之。

治阴黄,小便不利而赤,身汗出者,表和里实也,宜下之,大黄散方。

川大黄(二两锉碎,微炒) 黄柏(一两锉) 栀子仁(一两) 川朴硝(二两) 甘草(一两炙微赤锉) 木通(一两锉)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如人行十里,
再服,以利为度。

治阴黄,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而不利,腹满而喘者,必哕,哕者,宜服小半夏散方。

半夏(一两汤洗七遍,去滑) 人参(二两去芦头) 葛根(二两锉)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治阴黄吐方。

赤小豆(二、七粒) 丁香(二、七粒) 麝香(一钱细研) 瓜蒂(二、七枚) 青布灰〔三 (二)钱〕
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以温水调下一钱,日四、五服。若取少许吹鼻中,即出黄 水,为效。

治阴黄,身面悉黄,大便涩,小便如栀子汁,宜服此方。

茵陈〔一(二)两〕 柴胡(一两去苗) 栀子仁(一两) 龙胆(三分去芦头) 枳壳(一两 麸炒微黄,去瓤) 黄芩(一两) 川升麻(一两) 川大黄(二两碎,微炒)
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温粥饮下三十丸,日三、四服。
以利为度。

又方

秦艽(一两去苗) 栀子仁(一两) 茵陈(一两) 槟榔〔二(一)两〕 商陆〔一两(分)〕
陈橘皮(一两汤浸,去白瓤,焙) 甜葶苈(一两隔纸炒,令紫色)
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温水下二十丸,日三、四服。

治阴黄,眼睛黄,汗染衣,涕唾黄色方。

川大黄(五两饭下蒸一炊时取出,曝干)
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以温水调下一钱,日三、四服。当要大小便微利,为效。


治内黄诸方

夫内黄者,由热毒之气,在于脾胃,与谷气相搏。热蒸在内,不得宣散,先心腹 胀满气急,然后身面悉黄,名为内黄也。

治内黄,遍身黄如橘色,心肋满急,栀子散方。

栀子仁(一两) 黄芩(一两) 柴胡(一两去苗) 川升麻(一两) 龙胆(半两去芦头) 川大黄(一两锉碎,微炒) 栝蒌根(一两) 川芒硝(二两)
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治内黄,身、面、眼悉黄如黄金色,小便浓如黄柏汁,众医不能疗,茵陈散方。

茵陈(二两) 黄芩(一两) 栀子仁(一两) 川升麻〔二(三)两〕 川大黄(一两锉碎,
微炒) 龙胆(一两去芦头) 枳壳(一两麸炒微黄,去瓤) 秦艽(一两去苗)
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治内黄,身体面目皆黄,宜服此方。

川大黄(二两锉碎,微炒) 黄连(二两去须) 黄芩(二两)
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不计时候,以温水调下二钱。

又方

柳枝(二两锉) 上,以水一大盏半,煎至八分,去滓,不计时候,分温二服。

又方

川大黄(一两锉) 上,以水一大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又方

黄栝蒌(一枚大者) 上以新汲水一大盏半,浸黄栝蒌,淘绞取汁,下蜜半合,入川朴硝二分,细研,搅令匀。分为三服,频服之效。


治劳黄诸方

夫劳黄者,由脾脏中风,风与瘀热相搏,故令身体发黄,额上黑,微汗出,手足 热,薄暮发膀胱急,四肢烦,小便自利,名为劳黄也。

治劳黄,额上汗出,手足中热,四肢烦疼,薄暮寒热,小便自利,龙胆散方。

龙胆(二分去芦头) 甘草(三分炙微赤,锉) 牡蛎(一两烧为粉) 麦门冬(三分去心) 柴胡〔三两(分)去苗〕 川升麻(三分) 犀角屑(三分)
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五分,去滓,入生地黄汁半合,不计时候温服。

治劳黄,心脾热壅,皮肉、面目悉黄,宜服秦艽散方。

秦艽(半两去苗) 犀角屑(半两) 黄芩(三分) 柴胡(一两去苗) 赤芍药(半两) 茵陈(一两) 麦门冬(一两去心) 川大黄(二两锉碎,微炒)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日三四服,以利为度。

治劳黄,手足烦热,肢节疼痛,小腹拘急,时有虚汗,鳖甲散方。

鳖甲(一两半涂醋,炙令黄,去裙 ) 柴胡(三分去苗) 茵陈(三分) 地骨皮(三分) 赤芍药(三分)黄耆(三分锉) 栀子仁(三分) 麦门冬(三分去心)
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治心热劳黄,口干舌涩,皮肉面目俱黄,上气喘急,宜服此方。

黑豆(一升净拣,以水四升,煎取一升,去豆) 生地黄汁(五合) 麦门冬汁(三合) 蜜(三两) 生藕汁(三合) 栝蒌根汁(三合)
上件药,并豆汁,以微火煎如膏,于瓷盒中盛。每服一茶匙,不计时候服。


治黄汗诸方

夫黄汗之为病,身体洪肿,汗出不渴,状如风水,汗出染衣,黄如柏汁, 其脉自沉,此由脾胃有热,汗出而入水中,若浴水入汗孔中,得成黄汗病也。

治黄汗病,身体重,汗出而不渴,其汗沾衣,黄如柏染,黄 散方。

黄 (二两锉) 赤芍药(二两) 茵陈〔一(二)两〕 石膏(四两) 麦门冬(一两去心) 豉(二两)
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半两,以水一大盏,入竹叶十四片,煎至五分,去滓,温服,
日四、五服。

治黄汗出,身体重,热不退,大小便不利,宜服此方。

茵陈(一两) 赤芍药(一两) 甘草(一两炙微赤,锉) 木通(二两锉) 赤茯苓(一两) 黄(一两锉) 川大黄(二两锉碎,微炒)
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如人行十里再服,
以大小便通利为度。

治脾脏瘀热不散,心神烦乱,小便赤涩,或汗出如柏汁,宜服此方。

甘草(一两炙微赤,锉) 栀子仁(一两) 黄柏(一两锉) 白术(一两)
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日四、五服。

又方

茵陈(二两) 川大黄(一两锉碎,微炒) 栀子仁(一两)
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日四、五服。

又方

栀子仁(一两) 栝蒌子(一两炒) 苦参(一两锉)
上件药,捣罗为末,以醋渍鸡子黄白二枚,用和药末,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温水下
三十丸,日四、五服。

又方

黄雌鸡(一只去毛爪,开肚,净洗) 生地黄(一斤细切) 上以地黄纳鸡腹中,系定,置于铜器中,蒸令极熟,绞取汁。分为五服,不计时候温服

又方

生芋根〔切三(二)合〕
上以猪肉半斤,合作羹,尽食之。

又方

柞树皮(二两烧灰) 上细研为末。每服,以新汲水调下二钱,日四、五服。


治黄病小便淋涩诸方

夫黄病小便淋涩者,此由积热在于心脏,流于小肠,则令小便涩少,下物如砂,而多疼痛也。

治心脾热壅,皮肉面目悉黄,烦躁,小便赤涩,茅根散方。

茅根(二两锉) 秦艽(一两去苗) 犀角屑(三分) 麦门冬(二两去心) 川大黄 (一两半锉碎,微炒) 黄芩(一两) 赤芍药(三分) 川朴硝(一两)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如人行十里再
服,以利为度。

治心脏黄,结热,面目四肢通黄,干呕,大便不通,小便赤涩,腹痛,心烦,木通散

木通(一两锉) 川木黄(一两半锉碎,微炒) 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 黄芩(半两) 赤芍药(一两) 前胡(一两半去芦头) 白术(三分) 栀子仁(三分) 甘草(半两炙微赤,锉)半夏(三分汤洗七遍,去滑)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入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以大小便疏利为度。

治黄病,小便赤涩,心神烦闷,蘧麦散方。

蘧麦(一两) 茵陈(一两) 川大黄(一两半锉碎,微炒) 黄芩(一两) 栀子仁(一两) 麦门冬(一两半去心)
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服,以小便利为度。

治黄病,腹胀满,小便涩而赤少,宜服此方。

川大黄(二两锉碎,微炒) 川朴硝(二两) 栀子仁(一两) 黄柏(一两锉) 冬葵子(一两)
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日四、五服,以利为度。

治黄病,心下横坚,小便赤黄不利,疼痛,茵陈散方。

茵陈(一两) 前胡(三分去芦头)木通(一两锉)赤茯苓(三分) 椒目(一分 微炒) 赤芍药(三分)
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以粥饮调下二钱,日四、五服。


治黄胆诸方

夫黄胆之病者,是酒食过度,脏腑热极,水谷相并,积于脾胃,复为风湿所搏,结滞不 散,热气郁蒸所为也,故食已即如饥,其身体、面目、爪甲、牙齿及小便尽黄,而欲安卧,或身脉多赤、多青,皆见者,必发寒热,此皆疸也。得而渴者,其病难疗;而不渴者,其病易治。发于阴部,其人必呕;发于阳部,必振寒而热发也。

治黄胆,心神烦躁,小便赤,大便难,不得安卧,茵陈散方。

茵陈(一两) 犀角屑(半两) 川升麻(一两) 栀子仁(三分) 甘草(三分炙微赤,锉) 黄芩(一两) 川朴硝(一两)
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以大小便利为度。

治黄胆,身目皆黄,皮肤如曲尘色,宜服此方。

栀子仁(一两) 石膏(三两) 川大黄(一两锉碎,微炒) 栝蒌(干者一枚) 甘草(一两 炙微赤,锉) 木通(一两锉) 茵陈(一两)
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入葱白七寸,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治黄胆,其小便自利,白如泔色,此状得之因酒过伤,宜服土瓜根散方。

土瓜根(一两) 白石脂(一两) 桂心(一两) 栝蒌根(一两) 菟丝子(一两酒浸一日,曝干,别捣为末) 牡蛎(一两烧为粉)
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煮大麦粥饮调下二钱,日三、四服。

治黄胆,心膈躁热,小便赤涩方。

茅根(三握细切) 猪肉(半斤细切)
上件药,先以水三大盏,煎茅根至二盏,去滓,入肉合作羹。尽一服,愈,

又方

赤小豆(一百粒) 秫米(一百粒) 鸡粪白(一两微炒)
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以新汲水调下一钱,日三、四服。

治黄胆,身面悉黄,小便如浓栀子汁,茵陈丸方。

茵陈〔一(二)两〕 黄芩(一两半) 枳壳(一两麸炒微黄,去瓤) 川大黄(一两 半锉碎,微炒) 川升麻〔一两半(一两)〕
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清粥饮下三十丸,日三、四服。

治黄胆,大、小便难,喘息促,宜服此方。

川大黄(二两锉碎,微炒) 甜葶苈(二两隔纸炒令紫色)
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粥饮下二十丸,日三、四服,喘慢即药止。

治黄胆,耳目悉黄,食饮不消,胃中胀热,此肠间有燥粪,宜服此方。

上煎炼猪脂五两。每服,抄大半匙,以葱白汤调,频频服之,以通利为度。

治黄胆,热毒结在膈上壅烦闷,目赤口干,宜服藜芦散吐之方。

藜芦(一两炮,令少变色) 上捣细罗为散。每服,以温水调下半钱,以吐为效。

治黄胆,有多时不瘥者,令人烦闷不食,四肢俱痛方。

茵陈(五两)
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日三、四服。

治黄胆,精神昏乱,不食,言语倒错方。

上以萱草根,捣取汁一小盏,服之,日三、四服。如无,取苜蓿根汁,亦得。

治黄胆,内伤积热,毒发出于皮肤,宜服麻黄汤发汗方。

麻黄(一两去根节,捣碎) 上以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以汗出为效,如人行十里汗未出,即再服。

治黄胆,热毒在内,闷乱,坐卧不安方。

上烧乱发灰,细研,不计时候,以新汲水调下二钱。

治黄胆,大渴烦闷方。

苦瓠白瓤及子(三两炒,令微黄) 上捣细罗为散,不计时候,以温粥饮调下二(一)钱。

治黄胆,百药不瘥,宜服此方。

驴头一枚,煮熟,以姜、荠啖之,并随多少饮汁,即效。

治黄胆,毒瓦斯郁蒸,面目尽黄,寒热发渴方。

上取小麦苗,捣绞取汁。饮半盏,昼夜五七度饮之,愈。无小麦, 麦苗亦得。

治黄胆,面目爪甲皆黄,心膈躁闷,宜用瓜蒂吹鼻散方。

瓜蒂(二七枚) 赤小豆(二七粒) 秫米(二七粒) 丁香(二七粒)
上件药,捣细罗为散。取如豆大纳鼻中,痛搐之,须臾当出黄汁,或从口中出升余,则愈。若病重者,如一豆不瘥,即复纳鼻中即效。

治黄胆,面目尽黄,昏重不能眠卧方。

苦葫芦瓤(如弹子大) 上以童子小便二合,浸之一炊时,取两酸枣许汁,分纳两鼻中,须臾当滴黄水,为效。


治酒疸诸方

夫虚劳之人,若饮酒多,进谷少者,则胃内生热;因大醉当风,入水,则身目发黄,心 口懊痛,足胫满,小便黄,面发赤斑。若下之,久久变为黑疸。面目黑,心中如啖蒜齑状,大便正黑,皮肤手足不仁,其脉浮弱,故知之酒疸也。心中状呕者,当吐之则愈。其小便不 利,后当心热,及足下热,是其证也。脉浮,宜吐之;沉弦,宜下之。

治酒疸,心懊痛,足胫满,小便黄,面发赤斑,大黄散方。

川大黄(一两锉碎,微炒) 枳实(一两麸炒微黄) 栀子仁(一两) 豉(三合)
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日四、五服。

治酒疸,艾汤方。

生艾叶(一握无生者,用干者亦得) 麻黄(一两去根节) 川大黄(三分锉碎,微炒) 黑豆(一合)
上件药,都细锉,和匀。每服半两,以清酒一大盏,煎至半盏,去滓,温服,日四、五服。

治酒疸,心中懊痛,栀子散方。

栀子仁(一两) 豉(二合) 川大黄(一两锉碎,微炒)
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日四、五服。

治酒疸,心懊痛,足胫满,小便黄,面发赤斑、黄黑,由大醉当风入水所致,宜服此方

黄 (二两锉) 木兰皮(一两)
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以温酒调下二钱,日四、五服。

治心下坚而小便赤涩,是酒疸之候,宜服此方。

赤茯苓(一两) 茵陈(一两) 枳实(一两麸炒微黄) 甘草(三分炙微赤,锉) 杏仁(三分汤 (一两 去
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粥饮下三十丸。

治酒疸,遍身黄,曲尘色,牛胆丸方。

牛胆(一枚) 川大黄(一两锉碎,微炒) 芫花(半两醋拌,炒干) 荛花(一两微
炒) 瓜蒂(一两) 上药,捣罗为末,以清酒二升,渍一宿,煮减去半,滤去滓,纳牛胆,微火煎令稠,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温水下五丸,得吐利为度。


治谷疸诸方

夫谷疸之状,食毕即头眩心忪,怫郁不安而发黄。由失饥大食,胃气冲熏所致。阳明病,脉迟,食难,因饱,饱则发烦,目眩者,必小便难,此欲为谷疸。虽下之,其腹必满,其脉迟者是也。

治谷疸及黄胆,茵陈散方。

茵陈(二两) 川大黄(二两锉碎,微炒) 栀子仁(三分)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

治谷疸,唇口先黄,腹胀气急,宜服此方。

郁金(一两) 牛胆(一枚干者) 麝香(半钱细研)
上件药,捣细罗为散,不计时候,以新汲水调下半钱。

治谷疸,食毕即头眩,心怫郁不安而发黄,因大饥后大食,胃气冲熏所致,宜服此方。

苦参(三两锉) 龙胆(一两去芦头) 牛胆(一枚干者)
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生麦门冬汁下十丸,日三、四服


治黑疸诸方

夫黑疽之状,若小腹满,身体尽黄,额上皮黑,足下热,大便黑是也。夫黄胆、 酒疸、女劳疸,久久多变为黑疸也。

治黑疸,身体及大便正黑,赤小豆散方。

赤小豆(三十粒) 赤茯苓(一分) 瓜蒂(一钱半) 雄黄(一钱细研) 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女萎(一两)
上件药,四味,捣细罗为散。每服,以水一大盏,煮小豆、茯苓至五分,去滓,空心调下散药一钱。须臾当吐则愈;如人行三、二里未吐,即再服。

治黑疸,身体间黑,小便赤涩,茵陈丸方。

茵陈(一两) 枳壳(一两麸炒微黄,去瓤) 白术(一两) 半夏(三分汤洗七遍,去滑) 赤茯麸炒微 黄) 甜葶苈(一两
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以温水下十丸,

治黑疸,多死,宜急治方。

生土瓜根(一斤) 上捣绞取汁六合。顿服。当有黄水随小便出,如未出,即更服。


治风疸诸方

夫风疸者,由风气在于腑脏,与热气相搏,便发于黄,小便或赤、或黄,好卧而心振, 面虚黑,名为风疸也。

治风疸,心脾风热,面色虚黑,身体皆黄,小便赤涩,宜服牛黄散方。

牛黄(一分细研) 犀角屑(三分) 防风(三分去芦头) 栝蒌根(一两) 杏仁(三分汤浸,去 微炒) 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麦门冬(一两去心,焙) 栀子仁(半两)
上件药,捣细罗为散,研入牛黄令匀。每服,不计时候,以竹叶汤调下一钱;金银汤下亦得。

治风疸,脏腑风热相搏,心神不安,多卧少起,小便赤涩,犀角散方。

犀角屑(一两) 黄连(一两去须) 赤芍药(三分) 茵陈〔一(二)两〕 白藓皮(三分) 土瓜根(三分) 锉碎,微炒) 川芒硝
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不计时候,煎茅根汤调下二钱,以利为度。

治风疸,小便或黄,洒洒而寒,好卧不欲动,宜服此方,

艾(一束三月内取,捣汁,于铜器中煎如膏) 川大黄(一两锉碎,微炒) 黄连(一两去 须)苦参(一两锉) 凝水石(一两) 栝蒌根(一两) 甜葶苈(一两隔纸炒令紫色)
上件药,捣罗为末,以艾煎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计时候,以温水下二十丸。


治女劳疸诸方

夫女劳疸之候,身目皆黄,发热恶寒,小腹满急,小便不利,因大劳大热,不能保摄, 房后入水所致也。

治女劳疸,身目俱黄,恶寒发热,小腹满急,小便艰难,滑石散方。

滑石(一两半) 白矾(一两烧,令汁尽)
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不计时候,以大麦粥饮调下二钱,小便出黄水为度。

又方

白矾(半两烧,令汁尽) 硝石(半两)
上件药,细研为散。每服不计时候,以大麦粥饮调下二钱,令微汗出,小便利为度。

又方

乱发(如鸡子大) 猪脂(半斤)
上件药,同于铛内,以微火煎,令发消尽,不计时候,以温水调下半鸡子壳,以小便利为度。


治三十六种黄证候点烙论并方

夫诸黄者,其黄皆因伤寒为本,五脏互有所伤,热气相侵,致使病患精神恍惚,六腑不和,七神无主,情意改变,或起坐睡卧不安,或狂言妄语,忽喜忽悲,或寒或热。或即多言,或即不语,多饶喜笑,妄见鬼神,四肢沉重,扶举不行,或即潜身便走,气力倍加。如此状候,并是五脏热极,闭塞不通,疗不及时,甚损人命。或有鼻衄不止,口内生疮;或有小便不利,大便不通。有此状证,速宜点烙,及依后方治疗,必得痊平也。


肝黄证候

肝黄者,面色青,四肢拘急,口舌干燥,言语謇涩,面目不利,爪甲青色。若背上浮肿,腹肋胀满者,难治。烙肝俞二穴、上管穴、足阳明二穴,及两臂间,手背后。

治肝黄,柴胡散方。

柴胡(一两去苗) 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决明子(半两) 车前子(半两) 羚羊角屑( 半两)
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治肝黄,面色青黄,筋脉拘急,口干心燥,小便不利,言语謇涩,犀角散方。

犀角屑(三分) 栀子仁(三分) 黄芩(三分) 羚羊角屑(三分) 川升麻(三分) 柴胡( 一两去苗) 龙胆(半两去芦头) 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入淡竹叶二七片,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心黄证候

心黄者,目赤,舌上生疮,心闷喘急,多言无度,或笑或嗔,微微汗出,口干舌短,起 卧不安,神思恍惚,小便赤难,心下胀满,状如风水,悲哭,手乱捻物者,难治,烙心俞二穴、小肠俞二穴、天窗穴、百会穴、承浆穴、上管穴、关元穴、下廉二穴。

治心黄,生地黄饮子方。

生地黄(二两) 淡竹叶〔二(三)十片〕 大麦(半合) 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上件药,细锉,和匀。每服半两,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七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治心黄,心神恍惚,口干烦闷,马牙硝散方。

马牙硝(一两细锉) 朱砂(一两细研) 龙齿(一两) 犀角屑(一两) 黄芩(一两)甘草 (一两炙微赤,锉)
上件药,捣细罗为散,都研,令匀,不计时候,以生地黄汁调下二钱。

又方

鸡子清(二枚) 盐(半两) 麻油(一合)
上件药,相和令匀。顿服之,以吐利为度。


脾黄证候

脾黄者,遍身如金色,眼目俱黄,唇口生疮,或吟或咏,有时吐逆,不能下食,大便涩。若脐凸者,难治。烙脾俞二穴,次烙胃管阴都二穴、丹田穴、魂舍二穴、足阳明二穴。

治脾黄,土瓜根散方,

土瓜根(半两) 栝蒌根(半两) 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枳壳(半两麸炒微黄,
去瓤)
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肺黄证候

肺黄者,眼目白色,头面微肿,鼻衄不止,多涕增寒,遍身生赤粟子,壮热,腹胀胸满,上气。若粟子紫黑色。及肿者,难治。烙肺俞二穴、大肠俞二穴、天窗穴、手阳明二穴、
下廉二穴、丹田穴、承山二穴及手足心、背心、两乳头上二寸。

治肺黄,栝蒌散方。

栝蒌(一枚干者) 柴胡(半两去苗) 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款冬花(半两) 芦根(半两锉) 贝母(半两煨,令微黄)
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入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又方

瓜蒂(七枚) 上捣罗为末。每取一字,各吹鼻中,当下黄水为效。


肾黄证候

肾黄者,面色青黄,腰背疼痛,耳中飕飕,百般声响,脚膝无力,多唾呕逆,不能下食,悲而不乐。若两脚浮肿齿黑如大豆者,难治。烙肾俞二穴、膀胱俞二穴、章门二穴、魂舍
二穴、百会穴、三里二穴及两足心。

治肾黄,附子散方。

附子(一分炮裂,去皮脐) 干姜(一分炮裂,锉) 生干地黄(二两)
上件药,捣筛为散,分为三服。每服,以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又方

莴苣子(一合细研) 上以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又方

蔓荆子(一合) 上研,令极烂,入热汤一小盏,搅,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胆黄证候

胆黄者,面色青黄,多惊少卧,悲泣不定,嗔怒无恒,舌上生疮,唇口干燥。若喘粗不止者,难治。烙胆俞二穴、上管穴、风池穴、下廉二穴、心俞二穴、肝俞二穴、伏兔二穴。

治胆黄,车前子散方。

车前子(半两) 秦艽(半两去苗) 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犀角屑(半两)
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去滓,入生地黄汁半合,不计时候温服。


脑黄证候

脑黄者,由热邪在于骨髓,而脑为髓海,故热气从骨髓流入于脑,则令身体发黄,头疼,眉疼,烙百会穴、风府穴。

治脑黄,石膏散方。

石膏(二两) 秦艽(一两去苗) 犀角屑(一两) 栀子仁(一两) 甘草(半两炙微赤,锉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又方

栀子仁(一两) 栝蒌根(一两) 川大黄(一两锉碎,微炒)
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行黄证候

行黄者,由瘀热在脾藏,但肉微黄,而身不甚热。其人头痛心烦,不废行立也。烙脾俞二穴、上管穴、百会穴。

治行黄,宜服此方。

黄芩(一两) 麦门冬(一两去心) 犀角屑(一两) 栝蒌根(一两)栀子仁(一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癖黄证候

癖黄者,由饮水停滞结,聚成癖。因热气相搏,则郁蒸不散,服下满痛,而身体发黄。烙胃俞二穴、上管穴、胃管穴。

治癖黄,半夏散方。

半夏(一两汤洗七遍,去滑) 前胡(三分去芦头) 槟榔(三分) 杏仁(三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川大黄(一两锉碎,微炒) 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
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又方

芫花(半两醋拌炒,令干) 桃仁(半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川大黄(一两锉碎,微炒)
上件药,捣筛罗为散,不计时候,以温酒调下一钱。


胃黄证候

胃黄者,吐逆下利,心腹气胀,或时烦闷,不能饮食,四肢无力。若唇、口、面、目、舌根黑者,难治。烙胃俞二穴、上管太冲二穴。

治胃黄,人参散方。

人参(一两去芦头) 黄芩(一两) 赤茯苓(一两) 栝蒌(一枚) 枳壳(一两半麸炒微黄,去瓤) 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鬼黄证候

鬼黄者,面色或青或黑,遍身皆黄,狂语多惊,皮肤枯,舌根謇涩,心中恍惚,常见鬼神,或自强言,诈作惺惺。若鼻中灰色,舌黑,毁裂衣裳者,难治。烙心俞二穴、百会穴、巨阙穴、章门二穴、下廉二穴、明堂穴、神庭穴。

治鬼黄,丹砂散方。

朱砂(半两) 马牙硝(一两) 铁粉(半两)
上件药,同细研如粉,不计时候,磨犀角水调下一钱。


奸黄证候

奸黄者,是鬼黄变入奸黄也,面目遍身俱黄,言语失错,心神狂乱,诈奸黠如不患人。若不与漱,即口舌干燥,气喘者,难治。先烙心俞二穴、肺俞二穴,次烙胸前两边。

治奸黄,犀角散方。

犀角屑(一两) 麦门冬(一两去心) 白藓皮(一两) 葳蕤(一两) 黄芩(一两) 川大黄(二两锉碎,微炒)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五分,去滓,入生地黄汁一合,不计时候温服。


走马黄证候

走马黄者,眼目黄赤,烦乱狂言,起卧不安,气力强壮,唯爱嗔怒,努目高声,打骂他人,犹如癫醉。若厥逆者,难治。烙肝俞二穴、百会穴、风府穴、关元穴、肾俞二穴、下廉二穴、上管穴、中管穴,次烙手足心。

治走马黄方

小麦(一两) 竹叶(一握) 生姜(半两切) 上,以水一大盏半,煎至八分,去滓,入马粪汁一合,搅匀,分为二服,如人行三、二里服尽。


立黄证候

立黄者,两脚疼痛,眼目黄涩,小便色赤,淋沥不利,心下有气块者,难治。烙上管穴、心俞二穴、关元穴、下廉二穴、次烙舌下黑脉。

治立黄方

茅根(五两锉) 白术(半两)
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黑黄证候

黑黄者,面色或黄或黑,眼目青色,腰脊拘急,口中两颊,有黑脉退场门角者,难治。烙百会穴及舌下黑脉、口角两傍、玉泉穴、绝骨二穴、足阳明穴、章门二穴,次烙心俞二穴。

治黑黄方

鬼臼(一两锉) 上,以水一大盏半,煎至八分,去滓,分为二服,如人行五里再服。


体黄证候

体黄者,身黄面赤,脚膝疼闷,身上不热,心中烦躁,腹中微微有气,饮食或进或退,好盖衣被,又欲冷处睡卧,烙百会、背心及心下一寸至二寸、三寸、四寸、五寸。

治体黄,宜用蒴 汤浴之方。

蒴 (半斤) 柳枝(半斤) 桃枝(半斤) 黄栌木(五两)
上件药,细锉,以水三斗,煎至二斗,去滓,入白矾末一两,搅,令匀。温温浴之。


劳黄证候

劳黄者,四肢无力,骨节烦疼,或时吐逆,不能下食,鼻中干燥,身热疼闷,渐觉羸瘦,寒热不定。若喘息气粗者,难治。烙心俞二穴、玉枕穴、章门二穴、百会劳宫二穴、曲骨穴。

治劳黄,柴胡散方。

柴胡(一两去苗) 茵陈(半两) 犀角屑(半两) 麦门冬(一两去心) 鳖甲(二两涂醋,炙微黄,去裙 ) 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脊禁黄证候

脊禁黄者,腰背急硬,口噤不言,喘息气粗,眼中出血,心神恍惚,状如中风。烙百会、心俞二穴、上管穴、肝俞二穴、承浆穴、魂舍二穴、气海穴、下廉二穴、绝骨二穴、次烙
鼻柱及大椎骨上。

治脊禁黄,独活散方。

独活(一两) 麻黄(一两去根节) 犀角屑(半两) 秦艽(半两去苗) 桑根白皮(半两锉 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食黄证候

食黄者,闻食气吐逆,心腹胀满,身体疼痛,喘息气粗,食饮不下,或时虚汗,肠中结燥,亦似心黄,梦见神鬼。烙章门二穴、关元穴、脾俞二穴、上管穴、中管穴。

治食黄,腹中结燥,茅根散方。

茅根(一两锉) 甘草(一分炙微赤,锉) 川大黄(一两锉碎,微炒)
上件药,捣筛为散。分为五服,每服,以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如人行五七里再服,以利为度。

又方

商陆(一两) 栝蒌根(一两)
上件药,捣细罗为散,不计时候,以葱白汤调下一钱。


火黄证候

火黄者,遍身如火色,两腋下有赤点子,状如粟米或如麦麸。其点子紫色多,黑色少者,可治;黑色多,紫色少者,难治。烙百会穴、天窗穴及背脊两傍。

治火黄方。

上,取生栝蒌根,捣绞取汁,不计时候,服半中盏。


阴黄证候

阴黄者,身如熟杏,爱向暗卧,不欲闻人言语,四肢不收,头旋目痛,上气痰饮,心腹胀满,面色青黄,脚膝浮肿,小便不利。烙肾俞二穴、气海穴、胃管穴、阴都二穴。

治阴黄,秦艽散方。

秦艽(一两去苗) 旋复花(半两) 赤茯苓(半两) 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牛乳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气黄证候

气黄者,上气心闷,腹肋胀痛,两脚冷疼,睡卧不安,小便淋涩,状似脾黄。烙气海穴、肺俞二穴、足阳明二穴。

治气黄方。

苦葫芦子仁(一两微炒) 上捣细罗为散,不计时候,以温水调下一钱,以得吐为度。


黄证候

黄者,头痛口苦,舌根干黑,喘息不调,鼻中血出,心神烦乱,作怅望之声,小便赤 色如红花汁。若眼不能开者,难治。烙耳尖上五分及耳前五分、头两角太阳穴、百会穴、玉
枕、心俞二穴、足阳明二穴及手足心。

治 黄,生地黄散方。

生干地黄(一两) 犀角屑(一分) 黄芩(一分) 竹茹(一分) 麦门冬(一分去心)
上件药,捣筛为散,以水二大盏,煎至一大盏,去滓,分为二服,如人行五里再服。


髓黄证候

髓黄者,身体赤黄,四肢不举,肌肉战掉,鼻中出血,两脚疼闷,一手专安额上,身不壮热,爱冷处卧。烙下廉二穴、百会穴、肺俞二穴、接脊穴、绝骨二穴。

治髓黄,地骨皮散方。

地骨皮(一两) 柴胡(一两去苗) 人参〔二(一)两去芦头〕 羚羊角屑(一两) 甘草( 一两炙微赤,锉)
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五分,去滓,入生地黄汁半合,不计时候温服。


房黄证候

房黄者,眼赤身黄,骨髓烦疼,头目昏痛,多饶睡卧,体虚无力,夜多梦泄,神思不安,腰脚酸疼,小便黄赤。烙肾俞二穴、膀胱俞二穴、足三里二穴、关元穴、气海穴。

治房黄,鹿茸散方。

鹿茸(一两去毛,涂酥,微炙) 熟干地黄(一两) 山茱萸(一两) 五味子(一两) 黄 (一两锉) 牡蛎(一两烧为粉)
上件药,捣细罗为散,不计时候,以温酒调下二钱。


血黄证候

血黄者,头痛心闷,眼运欲倒,胸膈热壅,鼻衄不止,咽喉干燥,舌上生疮。若身热如火,头面肿者,难治。烙心俞二穴、百会穴、足阳明二穴、下廉二穴及手足心。

治血黄,羚羊角散方。

羚羊角屑(一两) 黄芩(一两) 栀子仁(一两) 麦门冬(一两去心) 川升麻(一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五分,去滓,入生地黄汁半合,不计时候温服。


忧黄证候

忧黄者,面色青黄,手足痛疼,多吐涎沫,咳嗽不止,兼吐脓血,肌肤消瘦,行步欲倒,状同劳黄。烙背心,次烙胆俞二穴、心俞二穴,

治忧黄,秦艽散方。

秦艽(一两去苗) 柴胡(一两去苗) 鳖甲(一两涂醋,炙微黄,去裙 )黄耆(半两锉)杏仁(半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黄芩(半两) 犀角屑(半两) 甘草(半两)
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五分,去滓,入生地黄汁一合,不计时候温服。


惊黄证候

惊黄者,面色青黄,心多惊悸,口舌干燥,不肯眠卧,卧即多言语、狂乱,身体壮热。 烙风池二穴,后烙天窗穴、心俞二穴。

治惊黄,犀角散方。

犀角屑(半两) 白藓皮(半两) 麦门冬(半两去心) 沙参(半两去芦头) 茵陈(半两) 川升麻(半两) 川朴硝(半两) 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花黄证候

花黄者,面色似红花,头目疼重,寒热如疟,恒多脚冷,早起即轻,午后发重,进退不定,状同神祟。烙百会穴、手阳明二穴、关元穴、足阳明二穴。

治花黄,知母散方。

知母(一两) 地骨皮(一两) 柴胡(一两去苗) 石膏(一两) 栀子仁(一两)
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五分,去滓,入生地黄汁一合,不计时候温服。


疟黄证候

疟黄者,面色萎黄,增寒壮热,头痛不止,口干多渴,四肢羸瘦,不能饮食,或好或恶进退不定。烙肺俞二穴、百会穴、风府穴、天窗穴、太阳二穴、玉枕穴及耳尖上五分。

治疟黄,恒山散方。

恒山(一两) 茵陈(一两) 赤茯苓(一两) 知母(一两) 鳖甲(一两涂醋,炙令微黄,去裙 ) 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豉四十九粒,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水黄证候

水黄者,身面青黄,脚膝浮肿,心腹胀满,上气烦闷,语声不出。烙关元穴、伏兔穴、下管穴、足三里二穴、承山二穴、百会穴及背心。

治水黄方。

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炒) 甘遂(一钱煨,令微黄)
上件药,捣碎,都以水一大盏,煎至六分,去滓,分为二服,如人行五十里再服,得利即住服。


蛇黄证候

蛇黄者,腰背反张,口苦舌缩,嚼衣裳,伏地似隐,不多言语,难盖衣被,少开眼目,或时叫唤,心神不定。烙前心、背心、足阳明二穴及气海穴。

治蛇黄,羚羊角散方。

羚羊角屑(一两) 麦门冬(一两去心) 沙参(一两去芦头) 秦艽(半两去苗) 茵陈(半两) 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牛黄证候

牛黄者,舌如蜡色,口作,不多言语,或如牛吼。若眼目头面未变,作深黄色者可治;如舌上及身体黄黑色者,难疗。烙承浆穴、脾俞二穴及后心。

治牛黄,犀角散方。

犀角屑(半两) 牛黄(一分细研) 麝香(一分细研) 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炒) 栀子仁(一分)
上件药,捣细罗为散,入牛黄、麝香同研,令匀,不计时候,以温水调下一钱。


鸦黄证候

鸦黄者,十指青绿,舌上生黑点,唇口青黑,身如黄铜。烙下廉及足心、胸前当心。

治鸦黄方。

芦根(一两锉) 生干地黄(一两) 茵陈(半两)
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三(二)钱,以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鸡黄证候

鸡黄者,遍身爪甲并青黄,多语,梦寐或见鬼神,时自言笑。烙风池二穴及鼻柱下三分手掌后横文三寸及足心。

治鸡黄方。

生地黄(五两切) 小雌鸡(一只去毛羽、肠胃、头足)
上件药,都以水五升,煮至一升半,去滓,分为三服,一日服尽。


蚰蜒黄证候

蚰蜒黄者,喉中似噎,喘息不调,四肢疼闷,言语不正,水米难下。若颊内有青脉退场门角,手足乱动,冷者,难治。烙手足心及口角内青脉、尖头及胸前。

治蚰蜒黄,半夏散方。

半夏(一两汤洗七遍,去滑) 射干(一两) 川升麻(一两) 犀角屑(一两) 甘草(半两 炙微赤,锉)
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三十六种黄点烙应用俞穴处

肝俞二穴,在背第九椎下两傍,相去各一寸半。 心俞二穴∶在背第五椎下两傍,相去各一寸半。
脾俞二穴∶在背第十一椎下两傍,相去各一寸半。
肺俞二穴∶在背第三椎下两傍,相去各一寸半。
肾俞二穴∶在背第十四椎下两傍,相去各一寸半。
胆俞二穴∶在背第十椎下两傍,相去各一寸半。
小肠俞二穴∶在背第十八椎下两傍,相去各一寸半。
胃俞二穴∶在背第十二椎下两傍,相去各一寸半。
大肠俞二穴∶在背第十六椎下两傍,相去各一寸半。
膀胱俞二穴;在背第十九椎下两傍,相去各一寸半。
风门二穴∶在背第二椎下两傍,相去一寸半。
接脊一穴∶在背当中心。
百会一穴∶在顶当心。
天窗一穴∶在鼻直上入发际二寸。
明堂一穴∶在鼻直上入发际一寸。
神庭一穴∶在鼻直上入发际五分。
风府一穴∶在项后入发际一寸宛宛中。
风池一穴∶在项后发际陷中。
玉枕二穴∶在胳却后七分半,侠脑户傍一寸三分,入发三寸。
承浆一穴∶在颐前唇棱下宛宛中。
太阳二穴∶在眉外五分。
鸠尾一穴∶在臆前巨骨下五分。
巨阙一穴∶在鸠尾下一寸。
上管一穴∶在巨阙下一寸,去巨骨三寸。
中管一穴∶在上管下一寸。
下管一穴∶在中管下二寸。
胃管一穴∶在鸠尾下四寸。
阴都二穴∶在胃管两傍,各一寸半。
章门二穴∶在腹大横文外,直脐季肋端。
手太阳二穴∶在手大指曲文头。
手阳明二穴∶在手少指,虎口曲文头。
劳宫二穴∶在两手掌心动脉是。
三里二穴∶在膝下三寸,脚外廉陷者宛宛中。
上廉二穴∶在足三里下三寸,两筋两骨罅陷者宛宛中。
下廉二穴∶在足上廉下三寸,两筋两骨罅陷中宛宛中。
承山二穴∶在足锐 肠下,分肉间陷中。
绝骨二穴∶在足内踝上三寸。
足阳明二穴∶在足大拇趾岐后二寸。
太冲二穴∶在足大趾本节后二寸,骨罅间陷者中。
伏兔二穴∶在膝上六寸,起肉正跪取之。
气海一穴∶在脐下一寸。
丹田一穴∶在脐下二寸。
关元一穴∶在脐下三寸。
曲骨一穴∶在脐下横骨上。
魂舍二穴∶在脐下两傍,各相去一寸半。
玉泉穴∶在脐下四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