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春秋霸主如何练成——从夷吾和重耳看晋国称霸之路(中)

 金色年华554 2019-04-12

夷吾和重耳在面对秦国方面派来的大使公子絷截然不同的态度,造就了两人后面完全不同的道路。夷吾回国继承晋国君主之位,而重耳则继续流亡各地。那到底夷吾跟秦穆公做了怎样的交换呢?后面的态势又将如何继续发展下去呢?

秦晋交易——夷吾的上位之路

公子絷所谓考察二位公子德行其实只是一个明面的借口,而真实的目的是为了晋国的河外列城五。而且这个目的早在晋献公时期就有了苗头。

本来晋秦并无直接冲突,但是随着两个国家的不断扩张,陆续吞并周边一些小国家,这也让秦晋两国开始有所冲突。晋献公时期,秦晋两国的冲突已经很明显,公元前672年晋国伐骊戎,秦晋有了第一次战争,双方战于河阳。由于当时秦国实力高于晋国,晋国战败。

看春秋霸主如何练成——从夷吾和重耳看晋国称霸之路(中)

虽然这一次晋国战败,但是由于晋献公日后走了最关键的一步,扼住了秦国的咽喉,导致秦国直到晋文公去世以前,都未能有所发展,一直被晋国压在下面。

那就是著名的“假虢伐虞”。公元前658年,晋国第一次假虢伐虞,当时的秦国也在附近征服战争。当时的晋献公比较惶恐,生怕秦国过来干涉。毕竟当时虢虞两国的联盟虽然很头疼,但是更让晋献公头疼的是秦国的东进之路。晋国必须向西发现,控制虢虞两国的战略要地,遏制住秦国东进的道路。如果一旦让秦国率先控制这块肥肉,那晋国的发展就很危险了。

为什么说虢虞两国的地理位置重要呢?虢虞两国位于秦晋之间,是两国之间的过渡地带。而且在秦晋之间有一个先秦时期极为重要的关卡——函谷关。函谷关是陕西关中前往河南平原的重要枢纽,凭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要地势,也让这里成为日后兵家必争之地。而这个重要的关口距离虢国只有不到三十公里,控制了虢虞两国,无异于就控制住了函谷关。

即使春秋早期的国家形态,大都是以都城构成的城邦联合体,并没有据守关隘的战略考量。但一旦晋国占据虢国,对于遏制秦国的东进依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对于秦国来说更是如此,他们在西方戎狄混杂的环境中艰难生存,如今终于成为称霸一方的强国,而为了不被中原各国称为“夷狄之国”,就必须要东进参与中原事务。可他们的土地基本上都在黄河以西,其东进中原的道路被秦岭、黄河所阻绝,若要突破地理限制东进,黄河谷地狭长的崤山通道就成为他们的不二之选。

看春秋霸主如何练成——从夷吾和重耳看晋国称霸之路(中)

▲函谷关所在位置

因此,对于崤山和函谷关周边区域争夺,实际上可以看做是两国争夺中原霸权的一场预选赛。这场争斗的胜负,是决定着秦晋两国未来命运的重大问题,无论双方是否需要树立一种贤君仁君的形象,恐怕也无法遏制不住内心的冲动。

最终,还是晋国占尽了先机。晋献公在公元前661年先占领了函谷关西北放向的魏国,其后在秦国国君频繁更迭的情况下,趁机又进行了第二次假虢伐虞,尽收两国国土为晋所用。而等秦穆公稳定了国内局势,想向东发展的时候,晋国已经牢牢将函谷关控制在手中了。

而这个时候,狡猾的晋献公又走了一步秦穆公无法拒绝的死棋——晋献公决定跟秦穆公结成亲家。这一步让晋献公站在了舆论的制高点:向中原各国证明自己是一个“仁君”。秦穆公无法拒绝,也不敢拒绝,本就被中原各国蔑视的秦国,在受到晋国友好的姻亲之谊的时候,他只能接受。即使秦穆公想向东进,夺回函谷关一带的地盘,但是最后也只能将这口气咽下去。幸好这一次秦穆公不仅抱得美人归,还获得了一名大将——虞国俘虏“五羊大夫”百里奚。

这也算为表面上的千古佳话“秦晋之好”开了一个好头。但这所谓的“秦晋之好”是建立在相互妥协上,这也就意味着这种关系不牢固。很容易被突发事件所撼动,果然,四年之后的里克之乱成为了第一颗撼动“秦晋之好”的重磅炸弹。

看春秋霸主如何练成——从夷吾和重耳看晋国称霸之路(中)

▲晋国周边形势

秦穆公嗅到了两位公子求助于自己的信号,老早就做好了计划。果不其然,在两位公子求助于自己时候,秦穆公立马派出了公子挚出访所谓的“德行之考”。

公子挚会见夷吾的时候,夷吾说了这样一段话:“君实有郡县,且入河外列城五。岂谓君无有,亦为君之东游津梁之上,无有难急也。”就是说秦国不缺土地,缺的是河外列城五。那么这“河外列城五”到底在哪?以至于秦国这么急忙地掺入晋国这场内乱?

史书上并没有清晰记载到底晋国许给秦国哪五座城池。但是从左丘明《左传》中的《烛之武退秦师》篇中提到晋国“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据此,我们可以看到至少“焦”和“瑕”两座城市是在夷吾给予秦国的城池之列的。而这两座城市恰恰是位于函谷关的两端,扼制住了秦国东进道路。焦位于今天的河南三门峡市西南,瑕位于陕西潼关县以东。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夷吾具有前瞻眼光,有作为一国之君的本领。这也是重耳无法比的,重耳在当时的政治考量还很幼稚,当然也不排除,重耳是为了堵住秦国大使的嘴,以防他提出“给予河外列五”的要求。毕竟一旦给了,如果不给,那就会受到舆论的谴责,而且还要受到后世儒家的口诛笔伐。而这些都在他弟弟夷吾身上一一验证。

夷吾爽快答应秦国的要求,当然有其自己的考量。他决定反悔,决定背上背信弃义的千年骂名。他还真的这么做了,不仅在对秦国这样做了,对国内重耳的支持者也这样做了。

晋国国内支持重耳的两方势力就是里克和丕郑。而想要重回晋国,一方面需要国外的支持,而更为重要的是国内的支持。晋国国内对于谁来继承晋国国君之位,分成了两派,一派就是支持夷吾,那这一部分夷吾自然不需要过多的担心,而另一半支持重耳的,必须要仔细分析一遍。

看春秋霸主如何练成——从夷吾和重耳看晋国称霸之路(中)

▲秦穆公

作为“准国君”的夷吾十分准确的抓住了两人的软肋。他许诺两位只要他们改变立场支持自己回国即位,就同意封给里克百万亩的汾阳之田,给丕郑七十万亩的负蔡之田。而这个条件能不能够动摇两位的忠君之心呢?我给的回答是:能。丕郑这个人在先前里克之乱之时,里克拉拢他的条件就是财物,可见这个人十分贪财,面对夷吾的“万亩之地”,那肯定是随风摇摆。而里克这个人,之所以支持重耳,无非就是重耳的长子身份。那这样一看,也是不为牢固的。

夷吾就以区区百万之地动摇了晋国国内的反对力量,而此时的重耳还在等待着秦穆公的垂青,等待着里克为他摆平国内的乱局。重耳估计万万没想到这个弟弟在极短时间内,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国内外都得到了有力支持。到第二年(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就登上了历史舞台。 此时距离晋献公去世刚刚过去半年多的时间,一场硝烟弥漫的君位危机,在夷吾等人的周旋下,得到了巧妙的化解,而重耳也在君位的第一轮争夺中,宣布落败了。

秦晋斡旋——夷吾的“背弃”之路

利益面前,信义永远显得微不足道。夷吾深谙其中之道。本来已经成功上位,确实该好好庆祝一番。但是对于晋惠公夷吾来说却并不是如此。国外秦穆公一直在催先前承诺的“河外列五城”,一旦给了,晋国的处境将会显得十分被动——晋国门户顿开。国内哥哥重耳的党羽在国内还有残留,丕郑里克的权势已经遍布朝野,夷吾只是短暂取得了两人的支持。不铲除,一但有了谋反之心,那骊姬等人便是前车之鉴。

看春秋霸主如何练成——从夷吾和重耳看晋国称霸之路(中)

▲影视剧中的晋惠公

国内最让晋惠公头疼的便是里克丕郑两位权臣。里克早在献公时期就已经位列三卿,还曾经作为讨伐虞、虢的主帅。丕郑虽然史书中没有过多记载,但是从里克极力想拉拢丕郑可以看出,丕郑的权力也不低。而且由于先前里克丕郑二人联合七舆大夫等人,一举铲除骊姬等人,对于拉拢太子申生一派起到了很大作用。晋国国内很多贵族都对里、丕的为人赞许有加,这让两人在短时间就聚集了可观的人气。从而使得夷吾不得不在先前就以重金诱使两人支持自己,如果没有两人的支持,夷吾是不可能回到晋国登上晋君之位的。

史料记载“里、丕之党半国矣”,可见无论是谁登上君位,都不得不考量一下这两位权臣的位置。只要他们想,那他们必然会成为晋惠公争霸之路的阻碍。对于惠公来说,已然有如此煊赫地位和影响力的里克、丕郑,就算是不除掉,也断然不能依照诺言,将汾阳和负蔡的百万田土兑现给他们。否则等到他们彻底做大做强的那一天,晋国国君则完全被控制在他们手中。

为了掌控整个晋国,晋惠公如同其父亲晋献公一样,一不做二不休,决定直接诛杀丕、里两位。但是无论是杀谁,都需要有正当的理由,更不用说权倾朝野的重臣。而这个时候,东方大国齐国刚好送来了一个理由。

当时的春秋一霸齐桓公正在晋国不远处的葵丘举行所谓的“尊王攘夷”的会盟之会。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口号就是诛杀弑君犯上的乱臣贼子。而历史就是这么巧合,在不远处的晋国却发生了弑君犯上的一幕。齐桓公看到有人在挑战自己的权威,那自然忍不了。本就准备西进的齐桓公,就抓准了这个时机,整顿军队,出发讨晋。

就在齐桓公率领诸侯大军讨晋的时候,还未到达晋国范围,秦穆公就已经派人互送夷吾回国继承晋君之位。这一下让齐桓公彻底没法子了,秦国在齐国眼里还是个未知数,由于双方距离较远,齐国不知秦国的国力情况,也不能贸然出兵跟秦国对抗。但是为了维护自己的霸主地位,齐桓公还是派遣大使前来问罪。而来的这行人不仅有齐桓公的手下,还有周王室的大夫。为了维护齐桓霸主的威严和周王朝的秩序,他们都要求晋惠公诛杀乱臣贼子里克以正视听。

看春秋霸主如何练成——从夷吾和重耳看晋国称霸之路(中)

▲齐桓公讨晋

其实此时的晋国如若想包庇里克,自然周王室、齐国都无法左右晋国的做法。毕竟晋国俨然一跃成为了区域大国。晋惠公看到这种情况,刚好暗合了自身的意思,那自然是就同意杀了里克以正君臣伦理之说。

而这个时候,就是该思考如何寻找到一个机会去诛杀里克。并且,如果动了里克,那里克同盟的丕郑自然会有所反应,必须将二人分而诛之。而晋惠公的狡诈之道就在于此,他将丕郑安排去处理秦国割让延缓之事,一方面如果秦穆公没有忍住将其诛杀那自然是好,另一方面也能支开丕郑,先将里克处理掉。

丕郑前脚刚出使秦国,晋惠公立马就派人冲进里克府将其诛杀。为了平复里克党羽一派,晋惠公上演了一场苦情戏,一哭二闹三上吊,将里克一派的人稳了下来。而另外一边,秦穆公到底还是仁义之君,并没有一气之下杀了丕郑。而丕郑在去往秦国的路途中,依然想到晋惠公会翻脸不认人,这个时候他选择了秦穆公这课大树,他将自己的看法和盘托出,若想得到晋国的五城池,必须先将晋惠公的左膀右臂——郤芮、郤称和吕甥铲除。何不予以丰厚财物诱使三人来秦国,然后进军秦晋接壤处,汇合晋国内部重耳的支持者,驱逐晋惠公,迎接重耳登位。

秦穆公无奈,只得听从丕郑的建议,派出使者同丕郑一同回晋国,诱惑郤芮等人。而在回国途中,丕郑得到了里克被诛杀的消息,这个时候丕郑彻底慌了,他找来七舆大夫之一的共华商量对策,无奈共华这个人还是没能感觉到晋惠公的真意。他认为晋惠公只是迫于国际压力诛杀了里克,我们这一行人是安全的。而且加上之前晋惠公的苦情戏也迷惑了这行人的眼睛。一回晋国,丕郑等人将秦国大使带往郤芮处,郤芮立刻上报晋惠公,将其一批人彻底洗清。

看春秋霸主如何练成——从夷吾和重耳看晋国称霸之路(中)

▲春秋后期形势

自此,在晋惠公一系列的过河拆桥下,晋国国内的重耳一派几乎都得到了肃清。晋惠公还是善于搞舆论的。晋惠公为了拉拢前太子一脉的党羽,决定对故太子申生的灵柩进行了重新安葬。这一做法也颇有成效,使得很多原本颇有怨言的贵族纷纷改变了风向,紧密地团结在晋惠公的周围,为其延续献公的集权化改革作出努力。经过这一系列整顿之后,晋国终于结束了多年的分裂局面,开始朝着中原前进。

秦晋冲突:泛舟之役的考量

历史永远都充满着变量,这些变量总能够出其不意地改变历史的进程,让秦晋两国的道路变的更加精彩绝伦。

原本被晋惠公欺骗的秦穆公很恼火,但看到晋惠公以雷霆之势,在短短半年多的时间内,就把国内的反对势力绞杀殆尽,成功地化解了国内的分裂危机。秦穆公从中看到了惠公团队政治手段的狠辣,也只能静观其变。这一次,上天站在了秦穆公这一方。

原本稳定的晋国开始了迅速发展之路,晋献公时期原本实力低于秦国的晋国,在经过献公后期的发展加上惠公的整治,这个时候的晋国实力已经略强于秦国。后面秦晋两国共同出兵讨伐戎族,保卫周王室,也是晋惠公住持,而并不是秦穆公。可见晋国已经比秦国更为强大,但是这一次的出征,却成为了导火线,彻底让晋惠公失去了称霸之路,还成为了秦国阶下囚。

秦晋联军到达中原周王室管辖范围,捍卫周襄王,反对以周襄王弟弟王子带为首的戎狄的反叛。经过交战,晋惠公开始劝和,但是无奈戎族不服,调停失败。最后只能由齐桓公出面调停,姜还是老的辣,齐桓公一出手便把周襄王跟王子带、秦晋跟戎狄的冲突调解好了。不过晋惠公显然是不罢休的,但是他自己自顾不暇,也没办法再掺和。

晋国国内发生了严重的饥荒,晋惠公必须赶回国内主持大局。由于晋国粮食不够,只能像周边国家借粮。这个时候,他却向曾经被自己欺骗的秦穆公抛去了橄榄枝。春秋时期,黄河经常泛滥,自然灾害的失调,导致了整个春秋时期的混乱局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齐桓公在第一次会盟的时候,第一条就规定:不准把水祸引向别国,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晋惠公是掐准了这一点,虽然自己曾经不义于秦国,但是秦国如果见死不救,那肯定是会受到其他国家和百姓的谴责。而且秦国得到中原各国的认可实属不易,肯定是不可能用多年来树立起来的形象毁于一旦。

看春秋霸主如何练成——从夷吾和重耳看晋国称霸之路(中)

▲泛舟之役运输粮食图

而秦国国内对于晋惠公的这一举动,国内出现了两种声音。一种便是丕郑逃亡到秦国的儿子丕豹认为,这是一次机会,趁着晋国慌乱不堪,予以沉重打击,一举灭了晋国;一种是以百里奚为首的送粮派。百里奚认为:“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道也。行道有福。”每个国家都有天灾的时候,这次不送粮给晋国,如果秦国下次有了天灾,还有谁会送粮给秦国呢?秦穆公一听,有理,最后还是送粮给晋国。

不仅如此,秦穆公还加大了借粮的力度,《左传》中记载秦国送粮的船只“自雍及绛相继”。几千艘运粮船浩浩荡荡地从秦国的雍都出发,沿着渭水、汾水绵延数百里,一直抵达晋国的绛都城下。由于这次的运粮行动发动的人力物力规模都极其庞大,场面蔚为壮观,因此被人们称作是“泛舟之役”。这一次也为秦穆公赚足了好名声。

看春秋霸主如何练成——从夷吾和重耳看晋国称霸之路(中)

▲泛舟之役路线

正如百里奚料想的那样,第二年秦国也闹饥荒,而这时候的秦穆公第一个借粮的对象便是晋国。晋惠公原本也想借粮给秦国,却被晋国大夫虢射拦住了:皮之不存,毛将安傅?我们当初都已经背弃了五城池,给不给粮食还有什么用呢?另一个晋国大夫庆郑也极力劝晋惠公将粮食借给秦国:背施无亲,幸灾不仁,贪爱不祥,怒邻不义。四德皆失,何以守国?最后,晋惠公还是决定不把粮食借卖给秦国。

这一次的决策,秦晋双方又有着怎样的算盘呢?秦晋之间这种表面上和平共处的关系不可能永远保持下去,毕竟双方的利益冲突在那里明摆着,双方都需要一个借口去发动战争,晋惠公顺势就随了秦穆公的意,他清楚知道,这一次秦国人肯定忍不了,自身的军事实力又比秦国大,肯定能战胜秦国,一举绝了自己南部的祸患,安心向中原发展。

而且目前来说晋国国力比秦国强,这种局面使得晋国可以不考虑国际舆论的压力,即便晋国拒绝卖粮给秦国,国际上摄于晋国的武力也不能怎么样。弱肉强食的世界里,谁的拳头硬,谁就有更多的话语权。秦国需要考虑中原国家的态度,但是晋国就不需要考虑。

那么秦国向晋国借粮这一做法当然不可能是秦穆公随便之举,因为上次割让城池得事情,使得秦穆公不再相信晋惠公,这一次那晋惠公也是不可能这么轻易将粮食借给自己。况且晋国去年则闹大饥荒,还没缓过神来,怎么可能有大量的余粮出借呢?秦穆公偏偏要向晋国买粮,就是在使用他的道德武器来攻击晋国。晋国给粮,那是最好,既能缓解国内饥荒,又能压缩晋国粮食,阻碍晋国发展。要是晋国不借,那秦国在人和上,便力压晋国,出兵晋国,夺取崤山函谷一带就师出有名。而且国内的贵族平民都会因为晋惠公的无耻而群情激愤,从而增加秦军的斗志。

史书上并没有记载没有得到粮食的秦国是如何渡过这一难关的,但是这一次的冲突,彻底让薄弱的秦晋关系彻底撕裂,秦晋双方再也不用表面上和气,背地里机关算尽。双方都在等一个机会,等一个战争的机会。

藤树先生说:

利益永远是两个国家之间交流的基础,一旦双方有任意一方觉得利益受损,那关系自然就瓦解。春秋时期也好,现在也好,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也没有永远的敌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