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秋霸主如何练成——从夷吾和重耳看晋国称霸之路(下·夷吾篇)

 金色年华554 2019-04-12

晋惠公对秦国的请求充耳不闻,最后还是没将粮食借给秦国。秦国上下朝野都是一片出战的声音。秦穆公虽然也迫切想出战夺回崤函之地,但是无奈目前的现实情况不允许,秦穆公清楚地知道秦国国力是不如晋国的。于是秦穆公就只能靠“仇恨”来拉动秦国百姓的战斗力,他将秦国这次祸灾未能及时解决,全部怪到了晋惠公身上,这样秦国军队士气高涨。秦穆公不仅在军队士气上大动手脚,还在策略上进行了精密的考虑。

反观晋国,史书上并没有过多记载,不过晋惠公一直狂妄自大,仗着国力的强盛,根本就没把秦国放在心上,估计也不可能做很多准备。看两国这状态就已经预知了后面秦晋两公的未来道路。而这一次的后续影响直接在而后的秦晋大战中有了充分体现。

韩原之战——晋惠公屈辱被俘

秦穆公经过两年的准备以后,公元前645年,秦国终于发动了对晋的战争。这一次秦穆公信心倍增,誓要拿下崤函之地。为了能够有十足把握打败晋国,秦穆公在攻略计划上都有了详细的计划。

本来秦晋之间有两个重要的关卡,一个是位于陕西韩城与山西河津之间的“龙门通道”;一个是位于陕西大荔的王城与山西永济蒲邑之间的黄河渡口。

春秋霸主如何练成——从夷吾和重耳看晋国称霸之路(下·夷吾篇)

▲韩原之战示意图

龙门通道素来就被誉为“华北入陕一镇”,由于此处流行着“鲤鱼跃龙门”的传说,遂将其命名为“龙门”。“龙门”是秦晋之间的交通要道,由于此地西靠梁国,北靠白狄,虽然离秦国近,但是面对北狄的威胁更甚,晋国在此地驻守的也多是针对散兵游勇的戎狄部族。

而另外的黄河渡口,可能不出名,但是其南方不远处的“风陵渡”则是因为金庸先生的小说而名声大噪。但是“风陵渡”的知名度却远不止如此,这个地方位于黄河转东转的拐角,千百年人见证了无数经由此处前往“秦晋”的路人。金人赵子贞曾经夸赞其:“一水分南北,中原气自全。云山连晋壤,烟树入秦川。”这一带由于黄河流速变缓,有不少可供船只穿梭的水面,防御体系十分复杂。春秋时期秦晋之间的大多数战争,都是在王城、蒲城周边渡河作战的,晋国防御秦国的主要精力也大都投放到了蒲城周边。

春秋霸主如何练成——从夷吾和重耳看晋国称霸之路(下·夷吾篇)

▲风陵渡口

按照以往秦晋战争,秦国攻入晋国都是从黄河渡口经过,但是秦穆公这一次决定出其不意,第一次入晋作战便选择在了晋国防守较弱的龙门。虽然路途较远,情况复杂,但是却能将晋军打的措手不及。果然,这一次当秦军到了龙门的时候,晋军由于没有做好准备,也不知道秦军会来,平时也只训练应对狄戎之策,一路连败,最后只得退守韩原(今山西河津和万荣之间),并书信晋惠公请求支援。

这个时候的晋惠公完全是想不到秦国竟然会从这个地方进攻晋国。当秦国“三败及韩”的时候,晋惠公这才感觉到不妙,为了对抗秦国的入攻,晋惠公决定亲自上阵碾压秦国。这年秋天,晋惠公自领上军,以郤步扬为御戎,家仆徒为车右;由韩原当地的封君韩简担任下军统帅,梁由靡为其御戎,虢射为车右;大军整顿完毕,匆匆赶往韩原应战。

虽说晋惠公想来“碾压”秦国,但是他自己心里应该清楚,晋国都城距离韩原不到一百公里,且中间地途平坦,万马平川,一旦韩原失守,那最终失去的可就不止“崤函之地”,而是整个晋国。

在匆匆达到韩原以后,晋惠公显得有点慌张,他急忙派遣原来驻守在韩原的韩简考察敌情,这一看就吓一跳,秦军虽然人少,却气势汹汹,个个都视死如归。韩简禀报晋惠公以后,晋惠公问他:我们能赢吗?韩简回答道:“出因其资,入用其宠,饥食其粟,三施而无报,是以来。今又击之,我怠秦奋,倍犹未也”。秦国人都十分痛恨国君您,之前秦国给予晋国恩惠,可是您却不会回报秦国,因此他们都义愤填膺,而我们的军队是不如秦国的,军心懈怠,军备松弛。

春秋霸主如何练成——从夷吾和重耳看晋国称霸之路(下·夷吾篇)

▲秦晋之间地图

晋惠公却不以为然,难道晋国就一定比秦国差?还派韩简去秦军传话:寡人不佞,能合其众而不能离也,君若不还,无所逃命。意思就是说秦军还不退军,我今天一定打的你们屁滚尿流。秦穆公那当然不屑一顾:君之未入,寡人惧之,入而未定列,犹吾忧也。苟列定矣,敢不承命?当初如果不是我秦穆公,你小子能有今天?今天我就奉上天之命将你打败。双方不依不饶,都想在气势上压倒对方,毕竟战争不是什么好事,劳民伤财,输了可就没面子了。

此时双方看到对面都不愿放弃,最后也只能爆发战争了。这次虽然秦军的士气大于晋国,但是春秋早期却有一个我们至今都难以置信的战争条例——仁战。所谓“仁战”就是一切战事都有既定的规则需要遵循,双方都不能行诡诈之道。而这就使得战争决定性的因素并不是计谋,而是兵力和武器的精良。晋国两项都占据了,所以战争一开始晋国是处于上分的。当然,战争的因素太不确定了,本来韩简都要将秦穆公包围擒住,但是这个时候晋惠公出幺蛾子了。

晋惠公乘坐的驷车陷到泥潭里了。这时候晋惠公就向离自己最近的庆郑求救,这万万想不到,作为臣的庆郑竟然不去帮晋惠公。他为什么会这样做呢?前头我们讲过秦国发生饥荒,请求晋国借粮,但是晋惠公拒绝。当时的晋国大夫庆郑就力劝晋惠公,还和晋惠公闹了矛盾。但是在晋惠公出战前,都有占卜的惯例,看谁更适合一同出征,而庆郑便是卦中最佳人选。由此晋惠公也无可奈何,只能接受卦象安排。

其实春秋之期出现这种情况完全是可能的,所谓国君虽然权利很大,但是依旧还是要遵循所谓的大夫的建议,大夫这个职位在春秋时期的力量也是很大的。

春秋霸主如何练成——从夷吾和重耳看晋国称霸之路(下·夷吾篇)

▲韩原之战

庆郑没去帮助晋惠公,但是他却昏了头去叫正在围捕秦穆公的韩简。本来就要将韩简抓到手的韩简看到国君陷入泥塘,立马撤军救军。但是这主帅一撤军,下面的士兵看到这种情况,都误以为晋军败了,再加上秦军看到晋惠公被陷在泥塘里,也都朝着晋惠公方向,想将其抓获。这样一跑一追,让很多不明真相的晋军以为晋军败了,而秦军一看就士气大增,最后晋军溃散,原本赢面大好的晋国就这样失败了。由此春秋时期著名的以少胜多的“韩之战”由晋惠公被秦国所擒而宣告落幕。

夷吾与重耳的摩擦:重耳的逃亡成长之路

这晋惠公被秦穆公俘虏以后,其实按照史书中的说法五年前就有人预言了。是谁呢?他就是重耳的外公狐突。当面夷吾刚回到晋国的时候,对重耳一脉和原太子申生一派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一方面他知道重耳还在国外,一旦卷土重来未可知,所以一定要铲除国内残余势力,而对于申生一派则采取了怀柔政策。

而这种做法当然令重耳一派的人十分不满,就在重耳一派的重要人物纷纷被杀以后,作为重耳的外公狐突坐不下去了。在看到晋惠公决定重新安葬申生之时,狐突就策划了一次“妖梦”事件来煽动舆论。

据狐突所说,太子申生的鬼魂托梦给自己,说夷吾太过无礼,晋国终将会被秦国所吞并。还声称晋惠公将在韩原被秦国俘虏。那么我们仔细想想,狐突真的被申生托梦?显然是不可能的,狐突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就是原来狐突曾经做过太子申生手下,在晋国公子争位的过程中,狐突是支持申生的。申生去世以后,那就只能支持自己的外孙重耳。这明显就是狐突给晋惠公设的局,至于为什么能够准确预知在韩原,其实也简单。秦国进攻晋国就两个地方,韩原守卫薄弱,而且晋惠公狂妄自大,自然会输。这就彻底让重耳站在了舆论的制高点,为后面重耳重新回到晋国铺垫好了。

春秋霸主如何练成——从夷吾和重耳看晋国称霸之路(下·夷吾篇)

那么听到弟弟被秦穆公俘虏以后,重耳在做了什么呢。重耳肯定没有闲下来,这几年的成长,已经让重耳清楚地知道了权力的重要性,他再也不是那个推三阻四的重耳。

他派人左右敲击之前来访的公子挚,劝说秦穆公杀了夷吾重立重耳为君,但是另一位公孙枝则不赞同,他认为难道杀了弟弟立哥哥就能让晋国对秦国感恩戴德?而且秦国实力本来就不如晋国,一旦杀了晋国国君,晋国人肯定会更加仇恨秦国,反打秦国,秦国一旦招架不住,那自然就有亡国的风险。而且晋国人难道都支持重耳吗?

公子挚就进一步反驳:那按你这说法,我们是进不得,也退不得?

公孙枝继续说道:当然不是,我们可以以夷吾为由换取晋国河外列五城,然后将晋国下一任国君的候选人太子来秦国做人质,这样晋惠公回去以后也不敢再次触犯秦国。

秦穆公听到公孙枝这样的说法以后,觉得挺有道理就决定以这两条为由,向晋国贵族提出要求。

吕甥的土地改革——揭开战国土地改革序幕

晋惠公听闻秦穆公的想法之后,急忙派心腹郤乞前往晋国知会吕甥来跟秦国谈判。而吕甥听到这种结果以后,依旧开心不起来,晋国国内现在依旧还有很大一部分人都已经做好了晋惠公回不来的准备,如若想让晋惠公回来,那自然需要给他们一些甜头。

春秋霸主如何练成——从夷吾和重耳看晋国称霸之路(下·夷吾篇)

但是想要让更多贵族支持晋惠公,就需要拿出更多的好处给予他们。但是这一次晋国跟秦国的战争已经让晋国国库空虚,钱财已经不多了。这个时候吕甥就做出了一个巨大的措施,由于晋惠公在秦国,只能全盘听从吕甥的安排。吕甥决定放开公室对山河水泽的专利,允许国人自由开发。无论贵族还是平民都可以开发新土地为己所有。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贵族权力本就很大,也让贵族的利益得到了极大化的扩张。当然,贵族在权力的扩大的同时,也要修缮更多的兵甲器械来扩充晋国的武力。史书称为“作爰田,作州兵”。

这一系列措施,使晋国经过长期的改革,最终在经济上逐步开始确立了土地的私有权,提升了国家的经济活力。在军事上,打破了以往只在贵族中征兵的惯例,扩大了征兵的范围。庶民和野人也逐渐可以进入军队建立军功,以军功来获取政治地位和土地,在一定程度上打通了社会各阶层的流通渠道。

当然,这个时候的改革并没有那么深入,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战国时期,有人就将其整合成立了一个新的流派——法家。后来的秦国在法家的理论下,不断发展自身实力,最终统一六国。可见,晋国在内忧外患之下而实行的改革,不经意间竟然成为了后来各国改革的方向,误打误撞地拉开了春秋列国体制改革的序幕。

不是身在逆境中,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集体,谁也不愿意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来做出改变。那些能够做出彻底改变的人和国家,通常都是在面临危机时迫不得已的选择,这些选择也只是在具体的情景之下做出的最优解。因此成功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其他国家和个人的成功与失败,很难对自我的选择带来实质性的启示。

春秋霸主如何练成——从夷吾和重耳看晋国称霸之路(下·夷吾篇)

▲影视剧中的晋惠公

晋惠公在这一次的危难中,终于历尽千辛万苦回到晋国,一回到晋国第一件事就是诛杀庆郑。即使无论其他大夫如何劝诫,晋惠公都不听,本来晋惠公在经历了这一事件以后,公信力已经严重下降,如果能够放庆郑一回,可以极大的收拢人心,但是惠公就是惠公,他俨然不信儒家的做法,直接诛杀庆郑。

晋惠公的内忧外患

在晋惠公回国以后,晋国刚打了败战,形势十分严峻。举国上下都毫无生气,对外有来自姐夫秦穆公的压迫,对内天灾又再次恶化,原本秦晋之间的战争李就是由于天灾引起的,本就还未完全恢复的晋国在人祸的推力下,雪上加霜。只能再次向秦国借粮,这一次秦国在韩之战中获得了河外列五城,自然十分高兴,欣然答应了晋国的请求。

这下秦国再次施恩于晋国,又站在了舆论的制高点,可见秦穆公不成为春秋不霸都不可能,如此善于心机之人,在政治和经济上又使得秦国站在了晋国的肩膀上。

而此时的重耳看到晋国的这种情况,反而开始抛开之前的仁义道德,开始撺掇戎狄入侵晋国。公元前644年,他就鼓动戎族趁火打劫,入侵晋国,希望能够借此回国夺位。戎族从吕梁山区出兵,攻取了绛都以北,今临汾市境内,汾河以西的狐厨、受铎,又向东渡过汾河,夺取了昆都,斩断了晋国本部与北方霍、杨、贾等地的联系。

晋国虽然国力有所下降,但是对付非正规军的狄戎还是绰绰有余,这一次的战争对于晋国并没有造成很大的损失,反而令晋惠公重新认识了重耳,于公元前633年,晋惠公派寺人披乔装打扮混入戎狄去刺杀重耳。这一次重耳不得不逃亡他国,开始了八年的逃亡之旅。可见一开始重耳逃亡狄国就是不正确的决定,戎狄根本成不了气候。虽然晋惠公刺杀失败,但是这一次却让晋惠公暂时清除了身边的祸患,开始梳理内政外交。

晋惠公一直以来的失信之举令其在后世儒家口中被恶意描黑,再加上后期晋文公的春秋霸业,彻底让晋惠公的作为变得微乎其微。如若仔细推敲,我们就可以发现,上位仅仅九年的晋文公能够一举问鼎中原,那么肯定是前面的君主奠基作用到位,那自然不可能是没在位多久就被秦穆公赶下台的晋怀公。剩下的就只有晋惠公了。

春秋霸主如何练成——从夷吾和重耳看晋国称霸之路(下·夷吾篇)

▲晋惠公出征图

史书中并没有过多记载晋惠公的实政措施,但是依旧能看到这个君主的作为肯定是不比晋文公低的。

在经济上,他很好的推行了之前的吕甥的“土地改革”措施,让晋国经济迅速发展,恢复到了天灾人祸之前的水平。

政治上,晋惠公一方面为了钳制南方日益壮大的楚国,也为了克制秦国再次向东发展。晋惠公派人游说秦穆公联合自己的母族“允姓之戎”,将允姓之戎迁移到晋国还未伸入的秦岭伊川(今河南嵩县一带)。对于这次的迁移,《左传》中是极力贬低的,因为这地方原来是周王室的腹地,晋惠公这样做,岂不是将华夏族的地盘送给了野蛮的戎族。但是这肯定不是晋惠公的错,原本西周末年,周王室东迁洛阳,这个时候生产力本就底下,一旦一个地方没有人类活动,那自然就迅速变成了森林茂密的地方。而游牧民族占领这些地方都是迟早的事情。

晋惠公不过是利用了这块地方作为晋国的屏障,由于晋国已经失去了河外列五城,原本东进中原,南扩秦岭的目的失落,迁移一支亲晋的戎族势力显然不错。

春秋霸主如何练成——从夷吾和重耳看晋国称霸之路(下·夷吾篇)

▲秦晋周边环境

而且在这点上晋惠公显然是知道秦穆公肯定会支持的,毕竟南方霸主楚国的势力将要渗透到秦岭了,无论是晋国还是秦国都不敢同楚国有冲突。而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另外一支强悍的势力掺和进来,而允姓之戎是最好的选择。允姓之戎还有另外一个名字——陆浑戎,至今河南嵩县都还有很多以“陆浑”命名的地名。陆浑戎十分强悍,而后在秦岭地区披荆斩棘,还驱逐了居住在伊洛一带的扬拒、泉皋、伊洛之戎,最终立足以此。

秦穆公在多方考量之后,最终也同意晋惠公借道秦国将这批人迁移到了伊川一带。晋惠公的这个措施,使得秦岭这一片三国相争的要冲实际上成为了晋国的附庸,对晋国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陆浑戎就像是晋国安插在秦岭的一根楔子,有力地牵制了秦国的东进和楚国的北扩,在秦晋的利益冲突和晋楚争霸的政治交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军事上,作州兵的做法,使得晋国征兵范围迅速扩大。原来晋国军队只有二军,差不多就是25000人的规模。秦晋韩之战导致了晋国军队的大量减员,损失极为严重。而到晋文公五年时,晋国军队就扩张到了三军三行,比原先鼎盛时期的军力规模还要多两倍,这不能不说是惠公时期作州兵的功劳。

晋怀公的倒台

天意弄人,就在晋惠公为自己的江山也为自己的后人太子圉做了这么多准备。这个不成器的儿子竟然从秦国偷跑回来。当然,跑回来也是情有可原,因为当时的晋惠公在忙着迁移允姓之戎的时候,病倒了。

春秋霸主如何练成——从夷吾和重耳看晋国称霸之路(下·夷吾篇)

▲晋怀公

太子圉本就年少就在秦国当人质,一个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就只身客居他国,身旁无亲人照应,也没有谋士献策,其中的孤苦可想而知。这一听到至亲卧病在床,不省人事,自然心急如焚。而且自己在晋国毫无根基,一旦父亲去世,原来支持重耳的那批人再次出来作乱,那自己的君位就很有可能落入他人之手。

但是他却忘了晋国老对手秦国的态度,这一次逃回晋国彻底激怒了秦穆公。秦穆公的态度更是转向了重耳。公元前637年,年仅三十五岁的晋惠公含恨而逝,太子圉登上了晋国国君之位,史称“晋怀公”。

由于晋怀公自身年少无知,再加上自己在晋国的根据不深,极力想铲除晋国国内重耳一派的力量,防止重耳重回晋国。他下令晋国贵族都不允许跟随逃亡在外的公子,只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回到国内都可以免罪,否则就绝不宽赦。这样一来,使得本就三心二意的晋国贵族彻底的偏向了国外的公子。晋怀公一看回来的没有几个贵族,他失去理智地把重耳的外公狐突诛杀。理由就是狐突儿子狐偃帮助流亡在外的重耳而不回国征召。

这种做法导致晋怀公彻底离心离德,很多晋国贵族开始策划如何将其拉下台,再加上之前得罪了秦穆公,秦穆公也将重耳迎回国内,派兵互送其回晋国,将晋怀公拉下台。晋怀公见状出兵抵抗,但是由于此时晋国上下对晋怀公支持者甚少,晋怀公最后只能逃亡高梁,并被重耳诛杀于此。就这样晋惠公呕心沥血经营出来的大好局面,最终落入了晋文公重耳的手中。

春秋霸主如何练成——从夷吾和重耳看晋国称霸之路(下·夷吾篇)

▲影视剧中的晋文公重耳

藤树先生说:

梳理晋惠公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所谓晋惠公失信于秦国完全是无奈之举,如果没有外部势力的支持,晋惠公就不可能回国得到晋国贵族的支持,也不能将利益最大化。

而且作为一个君主,最重要的就是为国家赢得最大利益。河列外五城作为秦晋两国的最重要的地方,无论是晋国国君还是晋国贵族都不可能心甘情愿将其拱手相让的,在这一点上,如果说晋国贵族是反对大,那为什么晋惠公又能迅速在晋国站稳脚本?可见是少不了晋国贵族的默许,而作为国君的晋惠公也只能背锅了。

即使这被历代儒家抹黑的不义之举,在孔夫子看来也是可行的。孔子认为“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孔子认为言必行,行必果的人是小人,那何为士?孔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上矣。”能够顺利完成国君的利益才能被称为士,那古代国君的利益所代表的便是古代贵族的利益,放在今天就是说能够满足国民的利益就能被称为“士”。那以晋国人的眼光来看,晋惠公所做之举完全是符合晋国利益的“士”之举。只不过孔子的意思被后代朱熹一代人彻底误解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