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克与凯里上世纪60年代提出了系统化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简称ISD),该模型深受加涅和布里格斯观点的影响,是侧重行为主义并系统化思考的教学设计工具,是一个从确定目标开始,到终结性评价的系统化完整流程,强调从学生学习角度思考,收集过程信息,从而以迭代设计、改进教学。本帖简要介绍此模型的步骤,期待老师们能在花7分钟左右时间阅读后,来了解ISD。 上图中的ISD虽然看似步骤繁琐,但细看之下,其实是从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模型衍生出来的,其阶段步骤原型为ADDIE模型,主要阶段包括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1]。因其系统化的特点,所以特别适用于基于课程建设的教学设计——例如: (1)课程开发(建设)团队或教师,可一边建课,同时一边完成教学设计 (2)一门新课的任课教师 (3)MOOC或SOPC的建课教师 同时也能广泛的适用于各种教学设计。 其步骤与要点如下: 学生学习结束后能做什么? (1)学生学习开始前应具备什么入门技能(包括态度、技能和知识) (1)学生现有技能、偏好与态度是什么样的:包括入门技能、对该领域已有的知识,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态度、学习动机、学业能力水平、学习爱好、对所在学校的态度、以及群体特征 (1)基于教学分析和入门技能编写绩效目标 (3)绩效目标应对应并详细描述学习结束能够产出的结果物是什么 (1)基于所编写的绩效目标来开发评价方案 (4)为实现每一个目标,应重视形成性评价的应用。 (5)我认为,教师还应开发相应的反馈方案,以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 (1)确定为了达到目标,教师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 (1)我认为,这里说的材料可以理解成教学资源 (1)这里所说的形成性评价是针对教学设计而言,并非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而言 (1)整理和分析形成性评价所收集数据,确定学生在完成目标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1)对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最终评价 ISD对高校教师教学的价值: 有利于明确教学目标[2],并能够让教学资源、教学实施及学习效果的合理评价、对教学设计的评价与目标一一对应,而且有利于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断培养自己的系统化思考能力。 ISD的应用注意事项: 目标越明确,ISD的后续步骤就越容易。基于行为的目标对教师来说比较容易明确定义,但不属于行为的那些目标,例如,学习中的情感变化、以及学生思考如何改进自己的学习的元认知目标,不太好明确的定义,教师在使用过程中需要选择恰当的行为动词来描述。 参考文献: [1]Walter Dick等著,汪琼译.教学系统化设计(第5版翻译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4 [2]尹玉忠,楚永涛,曹刚.迪克—凯瑞教学系统设计模型评价[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01):76-78. 本贴编辑日期:2019年4月6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