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舒:宗旨 一些人在生活中有许多宗旨,不可有一项触犯,否则,他的人权受损,即扰攘不已。 比较年轻的时候,我也是那样,成日忙着修筑宗旨的篱笆,补这里理那里,忙得不亦乐乎。 后来,什么都不理,做人渐渐只剩下一个宗旨,即系寻欢作乐。 谁要是防碍我高高兴兴吃喝玩乐,那才同谁过不去未迟。 否则,你扣克我一点尊严,挪揄我几句,欠我几个稿费……无所谓啦。 一次与朋友到馆子吃午餐,盘头不新鲜,友问:“要不要叫领班过来说话”,“不,我们只得一小时欢聚时间,不必为一碟菜浪费二十分钟,下次不来这地方就是了。” 几时悟的道? 当然是人活久了,总算变得有点小聪明了,再也不为无谓细节斤斤计较。 毫无宗旨可言,吃何等样的菜、住什么样的房子、同啥人做朋友,均伸缩力特强,至要紧开心。 尽量避免烦恼,这个人这件事若十分讨厌,带我发财也不要。 “够了”的快乐哲学 蒋勋 许多人喜欢比较,比身上是不是穿名牌的服装,开的车子是不是BMW,或是捷豹;也有人是比精神方面的,最近上了谁的课,看了哪一本书。听起来是不同的比较,精神的比较好像比物质的比较还高尚一点。 其实不一定。我认为,有比较之心就是缺乏自信。有自信的人,对于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是一种充满而富足的感觉,他可能看到别人有而自己没有的东西,会觉得羡慕、敬佩,进而欢喜赞叹,但他回过头来还是很安分地做自己。 就像宗教或哲学里所谓的“圆满自足”,无欲无贪,充分地活在快乐的满足中。 这和“禁欲”不一样。好比宗教有成熟的和不成熟的宗教,不成熟的宗教就是在很快、很急促的时间内,要人做到“无欲无贪”,所以提倡禁欲。成熟的宗教反而是让你在欲望里面,了解什么是欲望,然后你会得到释然,觉得自在,就会有新的快乐出来,这叫做圆满自足。 西方的工业革命比我们早,科技发展比我们快,所以他们已经过了那个比较、欲求的阶段,反而回来很安分地做自己。他不会觉得赚的钱少就是不好,或是比别人低贱,也不会一窝蜂地模仿别人、复制别人的经验。 在巴黎从来不会同时出现四千多家蛋塔店,这是不可能会发生的事。可是,你会在城市的某一个小角落,闻到一股很特别的香味,是咖啡店主人自己调出来的味道。二十年前,你在那里喝咖啡,二十年后,你还是会在那里喝咖啡,看着店主人慢慢变老,却还是很快乐地在那里调制咖啡。 这里面一定有一种不可替代的满足感吧! 我觉得每一次重回巴黎最大的快乐,就是可以找回这么多人的自信。每一个角落都有一个人的自信,而且安安静静的,不想去惊扰别人似的。 譬如冰淇淋店的老板,他卖没有牛奶的冰淇淋,几十年来店门前总是大排长龙。但他永远不会想说多开几家分店。他好像有一种“够了”的感觉,那个“够了”是一个很难的哲学:我就是做这件事情,很开心,每一个吃到我冰淇淋的人也都很快乐,所以,够了。 这种快乐是我一直希望学到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