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孩子从小学到大,从小考到大, 人生中的三次重要考试:小升初、中考、高考。这三场考试决定孩子的下一个战场在哪里。 哪一个学科决定这三场考试呢? 答案是:过去十年里,或许是数学或英语,但未来十年里绝对是语文。 近年来,奥数和英语类的竞赛纷纷被禁,主科竞赛只剩下语文(古诗文类)成为主流。 自2018年起,全国高考语文的难度大幅提升,成为了主要的拉开分数差距的学科。 △ 原国家副总督学、教育部基教司原司长王文湛就明确表示:今后高考的区分度主要在语文 ◆ ◆ ◆ 再加上《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等节目的爆红,将语文学科推向了舆论的巅峰。 语文,已经当仁不让地成为了中国学生12年基础学习中最重要的学科。 在全国高考语文卷的150分总分中,作文占到了60分,甚至在江苏、上海等地的高考,作文要占到70分之多。而在上海中考语文150分的总分中,作文的比重也高达60分。 △ 上海中考语文试卷结构 其实作文不仅仅是在中高考中的地位如此重要,往前追溯到小升初,甚至是幼升小择校时考察“看图说话”(口头作文),作文能力也毫无疑问是语文学习中的C位,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育部在2017年版的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 “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其中包括四个方面: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写作文,就是通过对语言文化审美和的理解,发展语文思维,最后运用到实际创造中的一个过程。 因此,作文在语文中的地位如此重要是在于作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但现在的好多孩子都不愿意写作文,视“作文如猛虎”:只要在课堂上一见到老师布置作文,底下就哀声一片。学生对作文的恐惧,甚至将它列入了语文学习的大Boss行列: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经常会有这样的现象:当孩子要写作文时,就扎耳挠腮半天也不落笔。无从下笔的情形,久而久之就很容易让孩子对写作文产生畏惧心理:害怕写作文,也讨厌写作文。 这倒不能怪孩子,因为写作首先必须有素材,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写不出东西来,只能说明孩子身上没有丰富的素材储备。 有家长就要质疑了:“我们并没有少阅读,怎么就没素材储备了呢?” 这是因为,大量的输入没有运用到有效的方法去转化为输出,所以即使当空读了一肚子书之后,也并不能实际提高写作水平。 因此,学生的“怕写作文”,主要的症结就来自于这三点:一是没内容写,二是没方法写,三也就没了兴趣写。 可是作文不是数学题,家长往往帮不上忙,而只能在一旁干着急:要提高作文水平,就真的不能在家里实现吗? 其实要解决这三点,通过使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引导和训练,是完全可以逐一攻破的。因此,我今天就要推荐一堂在线上的作文课——河小象轻作文。 接下来就让河小象来告诉你,学生突破写作难关的关键。 我们都知道,素材是写作的基础,没有丰富的材料储备,就好像一片贫瘠的土地,永远开不出美丽的花朵。我们也知道,要写好作文,就要强调多阅读和积累。但为什么孩子读了很多书,仍旧在写作文时无从下笔呢? 这是因为孩子读书时通常都是泛读,没人告诉他好词好句在哪里、如何理解、怎么用,他也不会主动去积累和归纳。所以最后只记住了故事情节,根本不会将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转变为自己用来写作文的干货。 在河小象轻作文的课堂上,素材的积累就变得非常方便而且高效。全套课程共包括5大小学生常考写作文体,90多个专题,每个专题下又都分门别类再度细分。比如说,在“写人”的这档主题下,不同的细分课就有“描写人物的脸色”、“描写眼睛”等等。课上教授归纳好的词句素材,孩子分类进行记录和积累,一方面能够在写作文时方便查询,另一方面也记得更牢固。 △形容人物的脸色,我们可以这样写 此外,呼应语文核心素养中所提及“对语言文化的审美和传承”的要求,引用或模仿名家名句也一向是作文得高分的一大法宝。河小象的全套课程收录了300个名著选段,归在每一课的主题下,在茫茫书海中寻找好词好句即刻成为过去时。 △《八十天环游地球》中形容人物脸色的经典选段 有些孩子作文能写一大堆,但是当家长在阅读孩子作文时却感到很无语:要么是报流水账,像老太太的裹脚布,要么就是想到什么写什么,毫无章法可言。 其实小学生的作文,就是套路作文。大到比如议论文要分几块内容、几个段落,小到写景时要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去描写,甚至是开头和结尾应该怎么写,什么样的词语适用于什么场景才能拿到高分,都是有具体的方法的。 河小象的作文课区分和总结了不同题材的写作技巧,相信孩子熟练掌握了套路之后,出笔成章早晚不是问题。 △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描写小溪的景色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有个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不感兴趣,又怎么能学好一件事? 在河小象每节8分钟的作文课中,有有趣搞笑的原创情景动画,有能增强孩子信心的互动环节,还有令人爱不释手的精美手账。从爱上作文课,到爱上写作文,只有一步之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