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文字记载的通信活动,始见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距今已有3000多年。那时候,每当敌人入侵时,驻守边关的将士为快速传递“敌军入侵,亟待增援”的信息,采用击鼓传声的方法向远方报警。 殷墟甲骨文 到了西周时期,这种快速报警的方法得到了升级。除沿用击鼓传声的古老方法外,中国先民还发明了更为高效传送军事情报的工具——烽燧。烽为火,燧为烟。烽火用于夜晚,白天则采用黑烟。如此一来,“烽可遥见,鼓可远闻”,可谓声光并用。从那时起,一座座用高高的土堆筑成的烽火台,连成了一个完整而高效的通信系统。 《史记》记载了一个关于烽火应用的著名的故事:西周末年,周幽王为博得宠妃褒姒一笑,下令在王城点燃了表示“敌人来袭”的烽火。各路诸侯见到了烽火,以为敌人入侵、攻打国都,纷纷率军飞马前来救援,乱哄哄地集聚城下却找不到敌军,结果发现这仅仅是周王的玩笑。虽然周王如愿博得了美人一笑,但却也因此让诸侯觉得被愚弄了。后来周幽王真的遇到敌寇入侵,再点燃烽火示警时,诸侯以为又是周王的玩笑,就没有前去救援,西周也因此灭亡。这就是“烽火戏诸侯”的典故。 烟台山上的烽火台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曾云:“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置邮传命”说的是全面规划和设置邮驿,传宣政令、飞报军情。邮驿是中国古代通信和交通机构的通称,完全由官办、官管、官用,主要任务是传送官府文书、情报,同时为往来的官员提供食宿和交通方便,有时也会运送物资。古代邮驿传递方式主要靠徒步或马车接力传送,逐程更替。 嘉峪关魏晋时期墓室壁画《驿使图》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很多重要措施。除了广为人知的修筑长城以外,他采用“车同轨”的方针,大修驰道,大大增强了邮驿的效率。他还对邮驿实行接力传送、线路固定、律法保证等措施,逐步建立起以都城咸阳为中心的全国驿站网络,并形成了一套邮驿管理的法令和制度。其中《行书律》规定:传送诏书及紧急文书必须随到随送;不急的当天送完,不准积压;积压的依法论处。 汉代邮驿上承秦制,继往开来。首先是组织建设不断完善。基层设有亭长,县一级设有承驿史,上一级设有督邮。关于亭长,历史上最出名的大约就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了。他年轻时就做过亭长,所以别瞧不起亭长官不大,也以一份很有前途的职业哟。关于督邮,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第二回中讲述了一段“张翼德怒鞭督邮”的故事,这也是历史上对这一官职传播力最广的一次宣传了。 苏州姑苏驿 汉时五里一邮、十里一亭,大道三十里为一驿。这一时期,公文信件开始分级处理,驿站会提供住宿。普通件依次传递,紧急件则专发快递。骑马传递最快速度为日行400里,驾车传递最快速度为日行300里。边境报急文书使用飞马急递。在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所修的驿道、邮亭一直延伸到中亚、西亚。 到了魏晋时期,通信时已普遍使用纸张。这比起早前的竹木简,信息载体的升级是划时代的,传送效率也大大提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