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文化的文化渊源 中国的“驿”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通往京城的四通八达的官驿,在古文献中多有提及。 商代的邮驿发展——甲骨文里记载说,为了旅途方便和防止不测,在通衢大道沿线,商朝政府设立了许多据点和止宿之处,这就形成了商朝最初的驿站制度,也就是中国最早的“驿站一类的特别设置”。 驿站雏形--堞、次、羁:“堞[dié蝶]”,大约是用木栅墙筑成的防守工事。照韩非子计算法,当时50里设置一处。后来这些堞发展成为“次”。“次”是止舍安顿的意思,即逐渐成为可以暂住的旅舍之类。再后,又在此基础上正式建立“羁”,古人注羁为“过行寄止者”。这是商王朝专为商王、贵族建筑的道边旅舍,学者们认为这就是中国最早的“驿站一类的特别设置”。商朝时候,羁还未冠以特别的地名,是按道路前进的次序依次排列命名的,甲骨文中曾出现一羁至五羁的记载,也即第一站到第五站。据估计当时“三十里一宿”,第五羁当距王朝约150里之遥。这些羁,不仅供止宿,而且供应饮食。 完备的西周邮传——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我国各种制度开始完善的时期,邮驿制度在此时形成一个比较规整的系统。古代传递消息最为便捷的烽火台,烽火台正名曰烽燧台。燧是一堆堆柴禾和狼粪,用火点着发出狼烟,无风笔直上升,老远就能望见。到晚上,在台上再架起桔槔,上置大铁笼子,内装柴草。遇有紧急情况,烧着后形成高耸入云的大火把。 周幽王是西周最后一个国王,昏暴异常,办事尤其荒唐。他纳了一个名叫褒姒的美女为妃。褒姒终日不笑,幽王想出了烽火戏诸侯的办法取悦于她:他命令兵士们在镐京东郊的骊山点燃烽火,擂起大鼓,谎称京城告急。骗得周围各路诸侯都急急忙忙前来援救,有的诸侯将官连衣冠都没有来得及穿戴整齐,便火急赶到。结果虚惊一场,扫兴而归。而褒姒和幽王却在了望台上哈哈大笑。诸侯们知道上了当,以后幽王再点燃烽火,谁也不来了。而西周就这样亡于西戎。但同时也证明了西周末年烽火击鼓这种声光军事通信,已经成为国家固定的通信制度。 战国简书与符信——公元前475年开始,我国进入战国时代,封建社会从此形成、发展,前后长达2000年。作为封建社会的开始,战国时代生机勃勃,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通信事业随之而有了巨大进步。 战国时期,邮驿通信繁忙的标志之一是简书与符信的风行。简书是把书信或文章刻写在竹木简上,符信是通信的信物,即通行的凭证,有符有节。节,是身份证明,供使者或商人在路途中使用。持有此节者,沿途住宿伙食一律由传舍供给。一般百姓和普通官吏也没有直接通信的可能,只有当时握有大权的少数贵族才可以握有私邮的权力,建立起自己的通信联络组织。那时侯,有一批新兴地主兴起,他们常常拥有大批的人员,组成私人通信情报网。著名的“战国四公子”,即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和楚国的春申君,都有自己的情报通讯机构。 秦汉大统时代的邮驿——秦王朝是我国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时代的开始。秦始皇所制定的统一文字、度量衡、车轨、道路等制度,对我国后代有深远影响。在开创统一的邮驿制度方面,秦朝也有不世之功。(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