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丹尼尔 L.施瓦茨等《科学学习:斯坦福黄金学习法则》笔记

 顿悟渐修 2019-04-13

◆ 译者序


>> 可视化表达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机制。


>> 通过手绘简图这种可视化表达方法,能够调动人的视觉系统,让人轻松理解与空间结构相关的信息。因此,对于空间方位来说,可视化表达是一种更为恰当的学习方法。


>> 从广义上讲,学习存在于我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自我提升、教书育人、表达观点、教育子女、解决问题、应对挑战、致力创新等,都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学习。


>> 本书中的学习指的是任何涉及自我提升的过程,包括知识获取、记忆塑造、技能提升、问题解决,等等。


◆ A 归纳类比 Analogy——发现蕴含的共通原理


>> 归纳类比[插图]指的是探寻各种事例之间内在相似性的学习方法。


>> 类比推理


>> 类比推理常被演绎成各种形式,广泛用于测量学习者的各项能力,尤其是词汇量、知识面、创造力等方面。


>> 是一种极为有效的学习方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 可以加深学习者对事物之间蕴含的共通原理的理解。● 在学习之后碰到类似情况时,更有可能主动运用之前学到的原理。● 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类比推理来引导自己思考学习。


◆ Ⅰ.类比的原理


>> 表面特征,指的是那些一眼就能看出来的特征。


>> 利用类比来学习的关键在于,要从外表看似迥异的事物中找到它们的内在共通原理。


>> 能否成功构建出类比关系,取决于人们是否能从表象特征迥异的事物中发掘出其中相似的深层结构


◆ Ⅱ.如何运用类比来促进学习


>> 在学习情境中运用类比的方法主要有两种(见图A.2)。 (1)在解释新的事物或观点时,把它类比成一个人们熟悉的例子;(2)提供两个或更多的类比事例,让学习者探索其中共存的深层结构。


>> 问题出在学会了某个概念并不代表真正懂得该何时应用它。之所以原理加单一例子的组合效果不尽如人意,是因为学习者并没有领悟到该原理适用场景的多样性。


>> 我们要尽可能展示出某一原理应用场景在表面特征上的多样性,来帮助学习者打开思路,提升应用的灵活性。


◆ Ⅲ.运用类比能产生什么效果


>> 类比推理可以帮助学习者透过现象看本质。


>> 很多时候人们还是会过度依赖表面特征来做判断,却忽略了事物中蕴含的深层结构。


>> 我们把这类错误称为负迁移[插图]:人们把学到的东西用在了错误的地方。这种情况之所以出现,主要是因为人们尚未辨识出问题的深层结构,所以只能借助显而易见的表面特征作为线索来处理问题。


>> 类比则可以帮助学习者进行正迁移[插图]


>> 通过类比学习所获得的关键成果在于,学习者将核心概念应用于新情境的能力。这个结果意味深远,因为我们希望学习者在独立解决问题的时候,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判断问题的本质,从而选择正确的应对方式。


◆ Ⅴ.运用类比容易出现的问题


>> 运用类比的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两类问题,需要我们格外注意。首先,学习者可能无法从类比中总结出蕴含其中的深层结构,或是干脆读出了目标内容之外的东西。


>> 更为严重的问题是,为目标特征选择的类比不恰当,类比关系无法准确反映问题。


>> 在利用类比的时候,务必要选择合适准确的例子,谨防误人子弟。


>> 这又会带来另一个问题,因为人们总会不由自主地在已知的范围内寻找类比对象,而很难从全新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的本质。


◆ Ⅵ.好例子,坏例子


>> 有时人们对基础类比组合太过了解,以至于会一不小心误把一些不应进行类比的细节错误地代入目标类比组合的关系中去。


>> 归纳类比Analogy核心的学习原理是什么从两个或两个以上、外表看似迥异的例子之间找到共通的规律。● 为了解释全新的事物或观点,用学习者熟悉的东西做类比。● 为了让学习者探索并总结出事物中蕴含的深层结构,给出至少两个类比事例。


>> 类比可以促进学习者对于事物中蕴含原理的理解,并更有可能让学习者在新的问题情境中合理运用原理。这也是教育的最高目标之一,让学生把校内习得的知识技能,应用于校外真实场景中的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 类比可以帮助学习者通过自己熟悉的、已知的内容来理解新概念。


>> 能解决什么样的学习问题● 学习者理解一个新概念有些困难。


>> ● 学习者似乎只关注表面细节,却忽略了核心概念或原理。


>> ● 学习者无法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中。


>> 容易出现的问题● 类比可能会引入误解或错误概念:


>> ● 学习者有可能抓不住类比中的关键点,尤其是在类比关系不直观,或是对于类比对象本身也理解得不扎实的时候。


◆ B 归属感 Belonging——消除焦虑,融入集体


>> 归属感是一种在团体中被接纳、被重视、被包容的感觉。对于学习而言,归属感可以让人全身心投入、不受负面情绪干扰,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 在这类情况中,教学者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要能识别出学习者归属感的缺失才是各种学习问题的症结所在。


>> 归属感都会对学习产生极为显著的影响。从积极的方面来说,对一个学习组织形成归属感,会提升学习者的积极性、参与度,以及面对困难时的坚持力。而从反面来看,在学习组织中指出某位成员的固有刻板印象[插图](如性别或是收入水平等),会使其归属感降低、增加其焦虑感,并且抑制学习和考试的表现水平。


◆ Ⅰ.归属感的原理


>> 一个人如果缺少归属感,他的参与感就会降低,焦虑的心情肆意蔓延,消极回避各种问题。


>> 另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藏得更深,因为它涉及刻板印象。有时候我们认为一个人一旦属于了某个群体,就不能再属于另一个群体。


>> 真正造成问题的是社会身份认同感的缺失,而非她自身能力的不足。


>> 为了改变人们的观念,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是帮助人们构建归属感:别担心,我们是一家人。


◆ Ⅱ.如何通过提高归属感来促进学习


>> 学习环境中能提升归属感的干预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方法侧重于改变学习者对归属感的认知,发挥作用的时间一般较短但却非常有效;第二种方法则涉及对环境和社会结构的改造,从而提升社交关联和归属感。


>> 两种干预策略能发挥出最佳效果的时机都是在人们面临挑战的时刻,比如解决棘手问题时、克服挫折时,或是完成高风险高回报的任务时。


>>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任何归属感干预措施都不要求一个人只能属于一类群体,也不要求为了培养对某类群体的归属感而放弃另一个群体(


>> 提升归属感的方法之一是帮助人们重新理解自己在社群中的位置,尤其是正在经历挫折的时候。人们常会因短暂的失败而误认为自己不属于这类群体,


>> 而实际上就算对于这群人而言,失败也乃兵家常事。因此,帮助人们重新认识失败可以在心理层面带来强大的积极影响,切莫以某次成败论英雄。


>> 让人们认识到自己可以同时归属于几个不同的群体、关注做好一件事本身所需要的特质,而非其他无关的特征,能够有效提升容易受刻板印象影响的人群的表现。


>> 第二种方法关注对整体学习环境和氛围的改进。这种改进可以作用于整个组织的文化氛围、上下级互动、同事同辈之间的互动等多个层面。


◆ Ⅲ.归属感干预练习能产生什么效果


>> 感受到社会关联或是对群体的归属,会让人即便在独自面对挑战时也能不断坚持下去(因为你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 Ⅴ.培养归属感容易出现的问题


>> 归属感干预如果执行不当,可能会产生不良的副作用。第一个问题是,人们推崇的榜样不给力。


>> 另一方面,榜样还可能不经意间传递出不该有的刻板印象。


>> 第二个问题是,归属感干预有时会显得不太诚恳,目的性太明显,进而引起更大的隔阂。


>> 第三个问题是,针对特定文化群体的归属感干预反而会引发人们对负面刻板印象的关注,让人们“另眼相待”。这会不经意间降低学习者的归属感,让他们感觉自己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而需要特别关照。


>> 最后一点,人们可能根本就不想被归为某一群体。


◆ C 对比组合 Contrasting Cases——辨别关键信息


>> 对比组合能够帮助人们意识到原先不曾留意、容易被忽视的细节。


>> 提升学习者对特征的感受力和敏感度,全方位提升学习者的“战斗力”,比如辨别何为重中之重,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以及提高在实际问题中恰当应用知识的意识。


◆ Ⅰ.对比组合的原理


>>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专不专业就体现在是否具备留意或辨认出重要内容的能力。


>> 专家这样精准的辨识力,也是通过多年的对比经验修炼而成的。若是通过精心设计的对比组合来练习,学习的时间是可以被有效缩短的。


>> 对比的目的是帮助人们注意到何为重点,理想情况下每组对比应当只突显一个特征。


◆ Ⅱ.如何设计对比组合来促进学习


>> 知觉[插图]不同于感觉[插图]。我们的感觉接收器在从环境中捕捉到能量时会产生感觉。


>> 知觉则是对这些信号的意义进行解读。


>> 对于人们来说,感觉能力或许不需要学习,但知觉能力却是需要后天培养的。


◆ Ⅲ.运用对比组合能产生什么效果


>> 对比组合方法带来的最显著的效果是提升学习者注意细节的精度。


>> 对比组合还能帮助学习者了解抽象知识的适用范围(请参考章节J),并通过情景线索来调用合适的知识概念。


◆ Ⅳ.如何培养运用对比组合的能力


>> 首先,要树立“对比组合是极为有价值的学习方法”的学习意识。


◆ Ⅴ.运用对比组合容易出现的问题


>> 导致对比组合不能发挥作用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糟糕的组合和糟糕的指导。糟糕的对比组合不利于学习者辨识目标特征。


>> 对比的事例越接近、细节化程度越一致,学习者才越容易注意到目标特征上的变化。


>> 糟糕的指导指的是那些重点模糊,不能将学习者的注意力导向关键对比特征的指导。


>> 仅仅是口头上要求学习者“要比较,要对比”并不能提供足够的指导。学习者会在过程中发现太多无足轻重的差别,而不去思考更深层的含义。他们需要一个能起到指引效果的框架体系。


◆ D 精修勤练 Deliberate Practice——专家的养成之路


>> 精修勤练(又称为刻意练习)指的是为了超越现状,而在某一项特定的技能或者概念上集中精力练习的学习方法。精修勤练可以大幅提高某项技能的局部水平,进而带动整体水平的显著提升。


>> 一项针对各领域专家的研究表明,要想在现有的水平上实现质的飞跃,真正需要的是科学的分析以及用心的努力,而不是单纯的机械式重复。


>> 第一,出色的专业才能大约需要10000小时的参与投入。


>> 第二,练习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投入时间的数量,还包括投入精力的质量。


>> 一代宗师和普通人之间的距离,不过是将大把大把的时间用在日积月累的精修勤练上,正可谓“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还轮不到拼天赋”[插图]。因此我们认为,天赋对一个人的影响无论大小,与后天努力的影响相比,都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Ericsson et al.,1993)。


◆ Ⅰ.精修勤练的原理


>> 精修勤练借助两种认知原理来促进学习、提升水平:①组块化[插图], ②知识重组。


>> 组块化通常会经历两个阶段:流程化和自动化。在流程化的阶段,人们借助语言控制和外显记忆[插图]来逐步执行任务。


>> 在自动化的阶段,组块关联起来形成一个相继自动触发的序列。


>> 有趣的是,流程一旦被自动化,当初的一个个具体步骤就很难再还原了。


>> 精修勤练的过程中,那些特别重要的、困难的任务可以被人们从整件事的执行流程中抽离出来,进行单独训练。这就为组块化和知识重组提供了更多的练习时间与认知资源。


◆ Ⅱ.如何设计精修勤练的学习机会


>> 支持精修勤练的条件包括:①选取恰当的目标与任务,②建立完善的反馈机制,③劳逸结合,④保持充沛的学习动力。


◆ E 详细阐释 Elaboration ——让记忆更有意义


>> 详细阐释[插图]是将新信息与已知信息关联起来,从而提升记忆效果的学习方法。


>> 一条有关记忆的黄金定律:一遍遍地重复只能让信息在脑海中短暂停留,但如果将它与已知信息关联起来,就能创造出记忆!


◆ Ⅰ.详细阐释的原理


>> 人类的身体拥有多种不同的记忆系统[插图],分别负责不同类型的信息。比如,免疫系统也有记忆,负责记住进入过体内的病毒等外来物的信息。


>> 免疫系统是典型的智慧体


>> 免疫系统也让我们意识到,为了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仅凭记忆出招是不够的,因为我们还会不断遇到全新的问题(例如新型病毒)。


>> 详细阐述非常适合记忆陈述型信息[插图],即那些可以让我们展开话题谈天说地的事物。


>> 记忆系统最精妙的一点就在于,在合适的时间回忆起合适的事情。详细阐释就能辅助这一过程。


>> 详细阐释的工作原理,我们需要考虑两种记忆系统。一种被称为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它可以帮助我们对信息进行有意识的处理,例如思考解决一个问题。


>> 不过,工作记忆的信息储存能力只是临时性的,它会根据当前处理的问题来调取或排除信息。


>> 为了方便日后使用,我们需要把信息编录到长时记忆[插图]中去,信息在那里会无限期地保持下去。


>> 真实的记忆网络是非常复杂的,但是其基本原理却非常简单:连接在一起的信息相互触发,相互触发的信息连接在一起[插图]。详细阐释就是利用这一原理来提高目标记忆被触发的概率的。


◆ Ⅱ.如何运用详细阐释来促进学习


>> 详细阐释在记住那些本身具有一定含义的事物上效果显著,包括新词汇、句子、人名、路线甚至电话号码,等等。


>> 强化记忆的基本策略是建立新信息与已知内容之间的关联。这里有三种相辅相成的方法:①准确且相关的阐释,②组块化,③与结构清晰的知识相融合。


>> 借助准确且相关的阐释可以创造更好的调取记忆的路径。


>> 相关的详细阐释也有助于提高对图像的记忆。


>> 组块化是把分散的信息组合在一起的过程


>> 第三个详细阐释的技巧是把新信息与结构清晰的知识关联起来。地点记忆法(method of loci)就是经典的例子之一。


>> 层级结构(hierarchy)也是一种清晰的结构体系。


◆ Ⅲ.运用详细阐释能产生什么效果


>> 详细阐释能够促进对陈述型信息的记忆效果,尤其是当人们进行线索回忆[插图]的时候。


◆ Ⅴ.运用详细阐释容易出现的问题


>> 认知过载(cognitive overload)可能会让人们错失详细阐释的良机。


>> 工作记忆有个特性,就是只能同时处理几条信息。因此当同时有太多信息涌入的时候,人们就会感受到强烈的认知负荷[插图](cognitive load),根本顾不上详细阐释!


>> 第二个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人们很可能会搞混需要记忆的内容。


◆ Ⅵ.好例子,坏例子


>> 详细阐释的过程就是在新信息与已知事物之间建立明确的关系。详细阐释过的内容在过了一段时间后也更容易被回忆起来。


>> 在学习的时候,学习者可能需要记住“问题求解闭环”所包含的几个步骤:识别问题(identify problems)、定义目标(define goals)、探求策略(explore strat-egies)、预测结果(anticipate outcomes)、回顾学习(look back to learn)。


>> 利用详细阐释策略来记忆的话,我们可以设法建立这些步骤与已知事物的联系。


>> 学习者记不住学习内容,太健忘。


>> 容易出现的问题● 老师(或者课程视频)讲得节奏太快,学习者顾不上详细阐释。● 人们可能无法发现需要记忆并加以阐释的目标内容。


◆ F 反馈 Feedback——自我提升的明镜


>> 反馈[插图]是一种返回给行为主体的信息,反映了相关行为的质量或是影响,可以被用于进一步地调整迭代。


◆ Ⅰ.反馈的原理


>> 照控制论的定义,信息型反馈必定是负反馈,因为只有负反馈能表明现状与目标之间的差距,才具有信息量(请注意,负反馈并不代表惩罚)。另一方面,正反馈则表明一切进展顺利,没什么需要改变的,自然也就不需要学习新事物或改变现有行为。


◆ Ⅱ.如何运用反馈来促进学习


>> 具有以下特征的反馈信息会有利于学习者解决上述“追根溯源”的问题:具体准确(Specific)、时机恰当(Timely)、易于理解(Understandable)、不丢面子(Nonthreatening)、存在改进空间(Revisable)。


>> 此外我们还要再加上一条:人们需要一个改进的契机或理由。


>> 好的反馈可以让学习者了解实际情况与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然而在这一点上,很多反馈机制都表现欠佳。


◆ Ⅳ.如何培养反馈的能力


>> 建立起一套针对表现水平或目标实现的评价系统,以及锻炼学习者自我监督的觉察能力是非常必要的。这是学习者实现自我提升的基石之一。


◆ Ⅴ.运用反馈容易出现的问题


>> 对于教育者来说,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引导学习者把注意力集中在事情上,而不是自尊心上。


◆ G 自我生成 Generation——创建持久的记忆


>> 自我生成是一种依靠回忆过程来强化记忆的学习技巧(见图G.1):越去反复回忆一件事情,将来就越容易回忆起来。


>> 想要提升记忆效果又要避免过程中出错,我们只需遵守两条简单的原则:①确认目标记忆是学习者主动生成的(而非被动阅读的),②记忆练习要循序渐进(不要集中突击)。


◆ Ⅰ.自我生成的原理


>>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并不会对“记”和“忆”的过程做太多区分。然而事实上,课堂学习的过程促进的是信息的编录,也就是“记”的过程;而家庭作业更多则是在练习“忆”的过程。


◆ Ⅱ.如何运用自我生成来促进学习


>> 下面几种方式可以优化这种基于线索自我生成回忆的效果。第一,任务要控制在合理的难度范围内(Bjork,1994):既不能太复杂导致完全记不住,又不能太简单,搞得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搞定。


>> 这里推荐一种被称为扩展式练习(expanded practice)的训练方式,即需要记忆的内容从少到多,每轮的记忆练习都在前一轮的内容之上,再多一点点新的信息。


>> 第二个需要注意的地方是,自我生成强化的是记忆中“生成”的那部分,而不是触发该记忆的“线索”部分


>> 第三个要考虑的就是时间间隔。正如前文所述,分散练习要比集中练习更好,所以档期不要排得太集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