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拼音:bó)是现代汉语常用字 ,最早字形见于西周金文 。本意是大;引申指丰富、宽广,如:渊博;又引申指广泛、普遍,如:博览;又引申指通晓、知道得多,如:博古通今;又指古代的一种棋戏,后泛指拿财物作注比输赢。一说本意是搏斗,丰富、宽广是假借义。但实际上,"博"很少用来表示打斗。现代汉语中,"博"不能与"搏"通用。 异体"愽"局限义项:丰富、通晓、大及其引申义;异体"簙"局限义项:古代棋戏。 字源解说"博"最早见于金文。金文(字形1、7、8)和小篆(字形3、6)均从"十"和"尃" ,此构型和本意说法不一。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会意字,字从"十"和"尃",《说文解字》对"十"的解释是"数之具也",意思是说"十"是数字完备的标志,亦有齐全的意思。"尃"有两个读音:fū和bù,意思分别是分布和普遍。"尃"不论哪个音作意符都符合"博"的意思,对于这个从属目前还尚未明确,但将其与"十"合起来的寓意基本相同,表示四方中央齐备,即分布广泛。 另一种说法是形声字。"十"在金文中与"干(指盾)"和"盾"字的写法比较接近,而盾是战斗时用的。"尃"与"博"声纽均为唇音,韵为对转,从"尃"得声的"搏"、"镈"、"膊"、"缚"等均在铎部,因此"博"是"搏"的本字,本意是搏斗。与"戎"一样("戎"中的"十"是"盾"的变体)。且"博"本身具有博弈、博得的意思。说明"十"是某种兵器的象形字变来的。"宽、广、面积大"则为假借义。 详细解释
词语汇集
古籍解释折叠说文解字〖原文〗 大通也。从十从尃。尃,布也。补各切(bó) 〖注释〗 ①大通也: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当是大也、通也。《玉篇》:'大也、通也。'" ②从十从尃:王筠《说文解字句读》:"四方中央无不尃也。" 〖译文〗 广大,精通。由"十"、"尃"会意,尃是分布的意思。 折叠说文解字注大通也 凡取于人易为力曰博,《陈风》郑笺:交博好也。 从十博 会意。 尃,布也 亦声。补各切。五部。 折叠康熙字典《唐韵》:补各切。《集韵》《韵会》《正韵》伯各切,并(并)邦入声。《说文》:大通也。从十尃。尃,布也,亦声。《徐曰》:十者,成数也。《玉篇》:广也,通也。《增韵》:普也。《荀子·修身篇》:多闻曰博。 又《韵会》贸易也。古琴曲有不博金。 又六博,局戏。《家语》:君子不博,为其兼行恶道故也。 又州名。《韵会》:春秋,齐之聊摄随为博州。 又姓。《韵会》:古有博劳,善相马。 折叠广韵广也。大也。通也。从十、尃。亦州名,春秋时齐之聊摄也,秦为东郡地,隋为博州,因博平县以名焉。又姓,古有博劳,善相马也。补各切。二十。 字形书法折叠书写提示❶"十"窄"尃"宽,顶部"十"略低,底部"尃"略低。 ❷"十",短横在田字格横中线上方。 ❸"尃","甫"窄"寸"宽。 ❹"甫"的第二笔竖在田字格竖中线左侧;第三笔横折的竖段略向左拐,收于横中线。 ❺"寸"的长横从"十"侧起笔,在田字格横中线下方,左右两端都宽于上部,末笔点在竖中线右侧。 音韵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