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十三章 甲骨文新解:王、士、干、帝

 昵称60030592 2018-09-26

红河白沙倾情奉献


    文字是文明的载体,文字是文明的说明书。世界考古学界和史学家们多以文字出现的早晚来划分文明的各个时期。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于距今5300年至5500年前出现,苏美尔的象形文字出现在距今5500年左右的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地区,腓尼基字母则出现在距今3200年左右,大概在距今2400年左右由希腊将各不相同的腓尼基字母统一为24个基本字母。欧洲文字普遍出现的较晚,距今只有不到两千年的历史。500年前的古英语现在的英国已经没有人能够看懂,而现代英语则指的是公元1800年后发展至今的英语,只有短短的两百多年。当然不只英语是如此,其他欧洲国家的语言文字也都大抵如此。

 

    中国的汉字出现的很早,远远的早于甲骨文出现的年代。甲骨文出现于距今3500年前的商朝,目前已经发现的甲骨文文字多达5000多个,能够辨识的也有3500多个,可见汉字早在商朝时期就已经非常成熟,已经能够用来书写文章和诗词了。近些年来,由于考古发掘工作的进展,不断有新的遗址被发现,不断有新的文物出现在我们眼前,从这些新发现和出土的文物中也同时出现了许多年代更加久远的文字和文字符号。

 

    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9000年左右,在出土的龟甲上发现了契刻文字。另外还同时出土了距今8700年以上的制作精美的骨笛多支,由此可见其文明程度。

    安徽蚌埠双墩遗址,距今7500年左右,发现了表意、戳记、计数三大类共630多枚刻划符号并具有明显的文字特征。

    陕西省西安半坡遗址,距今6000年以上,于出土的陶器上发现二三十种刻划符号,具有文字特征。

    浙江省庄桥坟遗址,距今5000多年,其刻划符号不但具有明显的文字特征,而且已经连字成句了。

    山西省襄汾陶寺遗址,距今4500年以上,在出土的陶器残片上发现朱书文字两枚。

    湖南怀化高庙遗址,距今7800年左右,在出土的陶器和石像上发现多枚可以辨识的文字图案,另外还有大量的标准几何图案以及分割精准的八角星图案。

 

    中国的汉字是表意文字,是根据人们需要表达的意思而创造的文字。汉字由一起始到第一个有文字特征的表意文字出现,最少经历了几千年、乃至上万年的发展过程。由第一个字再到几十个字、几百、几千个字的甲骨文出现,没有几万年的发展历程是绝不可能完成如此科学、复杂的文字系统的。汉字与字母文字不同,不能一蹴而就,因其为表意文字,所以每一个汉字都要经历生产生活和时间的考验,只有对其所包含的意义达成共识或获得广泛的认同后才能定形,才能成为文字,才能被大众所接受。汉字的结构与构成和远古时期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环境是密切相关的,没有什么晦涩深奥的道理,都是当时人们一望便知其意的普遍现象或特殊现象,如日、月、山、河等甲骨文或象形文字,一看便知,几乎不需要动脑考虑。岁月流逝,沧桑巨变,今天的我们已经无法置身于当时造字的那个年代,也无法以当时那种浅显易懂的道理去分析当初老祖先造字的基本原理,所以对于许多汉字的解读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说法与偏差。

 

    汉字的解读,不能根据我们现在通用的简体字进行解读,因为简体字不能够真实的反映出文字的最初形态,所以在解读汉字时只能根据象形文字或甲骨文的形态予以解读。最近通过网上的象形字典查阅过一些汉字,但对其中某些汉字的字源解说不是很认可,所以我本人也尝试着解读了几个字,供大家讨论。

 

    汉字:王。

    首先让我们看看象形字典中对甲骨文“王”字的释义吧:

    象形字典中对甲骨文“王”字的释义:王,就是持有最大战斧的人。

    说文解字中对甲骨文“王”字的解读:王,天下所歸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爲王。”凡王之屬皆从王。李陽冰曰:“中畫近上。王者,則天之義。

 

    通过甲骨文“王”字和金文“王”字写法的对比研究后,我本人不是很同意象形字典和说文解字的说法。“王”字在甲骨文中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地上站立一人,一种是下面一横呈圆弧状,圆弧上面站立一人,且人的头顶上多出一横。而金文中“王”字的下面一横则直接将类圆弧表示为十分明显的圆弧了。汉字在造字之初所处的年代距今至少也在几万年以上,生活状况依然十分原始落后,大部分的人们都处于穴居状态,那时的王与我们现在意义上的王有所不同,王不一定就是国王,也不一定就是手持战斧的人。或许那时的王就是一个几十人的小头领,就是一个小山村里的村长,就是一个部落或几个部落的头领,也或许是一项什么职位的名称。


    至于说文解字将甲骨文“王”字解读为天地人三者合一,我认为也不是很合理。因为天地人三者合一的概念很可能来源于“王”字,但不是创造“王”字的原理。人类最初对天地大自然的认识来源于历法的发明,是历法的出现推动了中国汉字的发展,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乃至于推动了全人类由原始蒙昧走向文明的转变。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先帝最伟大的功绩就是制历法、画八卦、创书契……等。其中书契就是文字。由原始八卦图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八卦周围的线条组合已经有了很强的表意功能,但还不能称之为文字,只能说已经具备了汉字初始的表意功能。

 

    甲骨文“王”字的写法有两种,第一种比较好解释,那就是生活在地面上的人就是王,因为那时的人们还处于穴居生活状态中。但第二种写法就不好解释了,人字头上一横,脚下是一圆弧状。再看金文的“王”字,其下部的圆弧较之甲骨文更为明显,那么为什么后来的金文要刻意的强调人字下部的圆弧呢?难道说就是为了说明其圆弧是斧头吗?通过对金文“王”字下部圆弧的仔细观察和思考,我认为此圆弧中间凸起,不像是斧头,倒更像是“月”字。象形字典中甲骨文“月”字:

再看看比甲骨文更古老的月字的写法: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王”字下部的圆弧并不是斧头的意思,而是“月”。金文之所以将甲骨文不明显的圆弧更为夸张的表现出来,就是为了让你便于识别,便于理解“王”字的真实含义和造字机理。那么,既然“王”字的下部是“月”字,人字就不成立了,没有了脚的“王”字的上部就是一个“干”字。甲骨文的“干”字:

哈哈,看看天安门前的华表吧!一模一样!华表是什么?就是伏羲用来发明历法测定日影的神器--圭表的表啊!

至于圭表是怎么测量日影和制定历法的,请参看前文中关于伏羲历的介绍。


    至此,甲骨文“王”字的造字机理和造字本意被彻底破解!伏羲是通过圭表对日影的测量制定并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历法,那么甲骨文“王”字的造字本意就是:用立杆测影的方法对月亮的运行规律进行测定,或者说是对月影的测量,而能够测量月影的人就是王。

 

    中华汉字真是一字成文啊!看似简简单单的一个“王”字却包含了许许多多的古人的智慧和中华文明赖以生存不息的科学知识和文化,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不是瞎吹,也不是乱侃,而是真实如此。

 

    汉字:士。

    首先让我们看看象形字典中对甲骨文“士”字的释义吧:

    象形字典中对金文“士”字的释义:士,就是手持大斧作战的武夫。

    说文解字中对金文“士”字的解读:士,事也。數始於一,終於十。从一从十。孔子曰:“推十合一爲士。”凡士之屬皆从士。

 

    象形字典中对“士”的这个解读,我本人认为偏差太大,完全不能够认同。

    说文解字的解读也十分的勉强,基本上也是以形断形的产物。

 

    由于甲骨文中并没有出现“士”字,而金文中却有,所以我认为“士”字出现的年代较之“王”字要晚许多。金文“士”字上部是一“十”字,下部是一看似像三角形的土堆,很像金文“王”字第二种写法的下部,难不成“士”字的下部也是指月亮吗?暂且就当月亮来看吧!

    甲骨文“十”字的写法和金文“十”字的演变:

原来甲骨文的十字根本不是现在的十字形,而是算筹中竖放的一根小木棍。金文的十字也是在不断的演变中才最后成为十字形的。因此金文“士”字上部的“十”字不可能表示的是十的意思。根据甲骨文“王”字和甲骨文“干”字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甲骨文的“干”字比十字多了两条开口朝上的斜线,呈英文的“V”字形,按照圭表测影的原理来看这个“V”字形,其应该表示的是光线照射在立杆上的不同角度和方向。由此,我认为“十”就是表,就是测影用的立杆,甲骨文的“干”字就是立杆测影之意。


    由于甲骨文“王”字的造字本意是测量月影的人,那么晚出的金文“士”字的造字本意就应该是为王测量月影的立杆之人。也就是士是为王服务的人。按现在的话来说,士就是一个办事员或公务员。

 

    汉字:帝。

    首先让我们看看象形字典中对甲骨文“帝”字的释义吧:      

    象形字典中对甲骨文“帝”字的释义:帝,就是在树杈上系绑捆扎,缔枝为巢,开创巢居时代。

    说文解字中对甲骨文“帝”字的解读:帝,諦也。王天下之號也。从丄朿聲。古文帝。古文諸丄字皆从一,篆文皆从二。

 

    象形词典中将“帝”与“缔造”混同,我本人不敢苟同。

    说文解字中对“帝”字的解读就更是模糊不清,且牵强附会,不敢苟同。

 

    甲骨文“帝”字的写法居然有五种,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变化呢?一是此字出现年代久远,二是此字流通区域广泛,三是此字意义非凡,四是此字远在甲骨文前就已经存在,可能还有其他更加原始的写法。帝的来源,根据中国古史的说法,伏羲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千古一帝,且自伏羲之后的历代君王均不可称帝,只能以王和皇称谓。帝,即为伏羲,是伏羲的专指字。甲骨文“帝”字的写法虽有多种,但其核心结构的构成都离不开一个“米”字,即使是后来的金文“帝”字,其核心结构也依然是个“米”字。那么为什么“米”有“帝”的意思呢?于是我又用象形字典查阅了甲骨文的“米”字

和“帝”的意思一点儿关系都没有啊!没有办法,我们还是老老实实的从甲骨文的第一个“帝”字看起。根据伏羲圭表测影发明历法的原理,甲骨文的第一个“帝”字显然就是圭表测影的真实写照。上面一横为天,一横之下为甲骨文“干”字,立杆测影之意,下部立杆左右的一撇一捺则表示阳光照射在立杆上时留下的日影,中间一圆圈是圭表测影时以立杆为中心所画的圆。由此,甲骨文“帝”字的第一个字的造字本意就是:用圭表测影的方法探知天的变化规律的人就是帝。


    再看甲骨文“帝”字的第二种写法,此帝字的写法十分经典,也很有代表性,在今后我们对中华文明和世界人类文明的研究和分析中都会看到他的影子。“帝”字的第二种写法的成字机理与第一种基本相同,区别就是将中间象形的圆改成了一横,且一横的两头有截止线,看起来像是一条线段,而实际上应该是日影与圆的交点。其造字本意与第一种相同。


    第三种写法的甲骨文“帝”字,其他与前面两字都相同,只是其上部的一横变成了一短横和一长横,短长两横的组合在甲骨文中的意思是上字,上天,同天。造字本意不变。


    甲骨文“帝”字的第四种写法变化较大,写法较为简单粗糙,但意思还是很清晰的。其造字本意为:立杆测影可知天地大自然的变化规律的人。


    甲骨文“帝”字的第五种写法也有较为明显的变化,其上部直接就以“日”来表示

,而下部不变,其造字本意与第一和第二种相同。


    甲骨文“帝”字的五种写法都分析完了。综合五种不同写法所表达的意思,我认为甲骨文“帝”字的造字本意就是:以圭表测影而把握天地大自然变化规律的人就是帝。


    “帝”因探知天而知地,所以有天帝之称。也或许天帝一词的来源就是天地呢?

    

     ,自造字之初就意义非凡,一个字不仅代表了上古时代,远古、近代和现代,还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老祖先超人的智慧和高超的把握自然、战胜自然的能力。跨越时空,超越时代,不分地域与国界,不分民族与人种,“帝”在人类文明的传播中起到了举足轻重、非同小可和万众顶礼膜拜的超然作用。


    中华汉字博大精深,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画开天,一字成文。千古一帝,万代颂扬。此非神话,亦非传说,文明奥秘,尽在汉字。

---------------------请大家牢牢记住这个“帝”字,后文还将继续讲述。


不要忘记转发分享到朋友圈哦!

长篇连载,人类起源与人类文明传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