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着石师学骨伤(1)

 郭医 2019-04-13

石印玉教授是驰名沪上的“石氏伤科”第四代代表性传人,石师家学渊博,学富思深,临证研习“石氏伤科”的理论和经验50余年,立足当代,不断拓展其丰厚的学术内涵。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他坚持遵循“内外结合、整体调整”的中医治疗原则,在治疗骨伤科多种疑难杂症症方面颇有建树。


从2012年开始参加“上海市优秀青年中医临床人才”培养项目开始,到目前的“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笔者有幸师从石印玉老师学习,算下来陆陆续续跟师学习已有7年时间。承蒙石师不弃,在多年的耳提面命之下,终于得窥“石氏伤科”及石师的学术经验十之一二。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也整理了一些石师的临证医案,虽然只是对于石师经验的个人粗浅体会,但还是想先发在公众号内,以期得到各位老师同道的指正。

卢某某,女,67岁, 就诊日期:2017.11.17

颈项部疼痛不适半年,伴有头晕,脑鸣,夜间不适加重,患者风池穴处有压痛,颈椎旋转活动略差,双上肢无麻木,上肢皮肤感觉正常,双侧霍夫曼征(—),X片显示颈椎退行性变,MRI提示第四第五颈椎间盘突出,纳可,寐安,二便调,苔脉和,患者证属气阴亏耗,痰淤互结,清气不升,浊气上蒙清窍,治拟补气养阴,豁痰祛瘀,通络开窍:

党参 15  甘松 6  赤芍 15  地鳖虫粉 3  丹参 15  麦冬 10  五味子 10

山茱萸 15  生龙骨 30  生牡蛎 30  乌药 6  降香 3  天竺黄 6  石菖蒲 15

全蝎粉 1  桑寄生 15  蜈蚣粉 1  白豆蔻 3  天麻 15  生石决明 15

二诊:2017.12.1

患者经服药以后,感觉头晕缓解明显,颈项部仍有牵掣,苔脉如前

原方去桑寄生,天竺黄,石菖蒲,加珍珠母 30,灵芝 10,地骨皮 10

三诊:2018.1.12

患者经服药以后,感觉颈椎疼痛及脑鸣继续好转,但依旧不断根,伴有腰酸,舌质淡白,苔薄,脉细,证属肾气不足,痰淤互结,治拟补肾益气,化瘀通络

熟地 15  山茱萸 15  山药 10  丹皮 15  泽泻 15  茯苓 15  苍术 10

黄芪 30  柴胡 10  桔梗 6  枳壳 10  黄芩 10  半夏 10  党参 10  葛根 15

天麻 10  莱菔子 10  红花 10 莪术 15

四诊:2018.1.26

患者经治后,症状基本缓解,偶有一过性反复,续拟调和升降

1.12原方加蝉蜕 6,僵蚕9,升麻 6

五诊:2018.2.9

患者经治后,症状完全缓解,续拟调和升降,原方出入巩固

1.26原方去莱菔子、僵蚕

结语

颈椎病是中医骨伤科非常常见的病种,由此引起的症状很多,头晕、耳鸣等症状也是经常伴随出现的。传统上认为,颈椎骨质增生和椎间盘退变刺激压迫到椎动脉,是引起颈性眩晕的主要原因,但近年来随着对颈椎解剖进一步的认识,以及耳石症眩晕理论在临床的广泛被接受,颈椎骨性原因引起的眩晕的观点在业内的争议越来越大。但与此同时,颈椎附近软组织因素在眩晕中的作用,却越来越被人所重视。很多情况下,颈椎的软组织得到了治疗,其眩晕的症状也就随之好转。

从中医来看,眩晕发生的病因比较复杂,但总与肝、脾、肾三脏有着密切的关系,与肝、痰、虚三者关系密不可分。《内经》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论述,又有“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的论述,后世又有“无痰不作眩”的论述,刘河间认为,引起眩晕有虚实之分,实火乃肝火上冲,虚火多是阴虚火旺,肝肾阴虚是为病机之故。而在实际临床上,肝、痰、虚三者并非截然分开的,在一个眩晕病人身上,三者可能同时存在,只是一个因素可能起主导作用。

结合该患者的诊治,初诊时,患者颈部疼痛与眩晕并存,虚实之症夹杂,石师以党参、麦冬、五味子、山茱萸益气养肝肾之阴于下,以天麻、石决明、龙骨、牡蛎降肝阳于上,再以地鳖虫、全蝎、蜈蚣祛风化淤,舒筋通络,结合赤芍、丹参活血凉血,天竺黄、石菖蒲豁痰开窍,诸药合用而奏效。后面几诊时,石师根据患者主要症状的改变,加强补肾之功以图根本,并加用升降散以调和气机。升降散方出自清代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一书,由蝉衣、僵蚕、片姜黄、大黄组成。其方苦辛并用,升降同施,功可调畅气机,升清降浊,宣散郁火,活血通络。其最初的用法是针对“温病表里三焦大热,其证不可名状者”,石师在临床上经常活用此方,做条畅上下气机之用,也每每收到较好的效果。

顾钧青

上海市长宁区天山中医医院

治未病科主任,主任医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