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孝?这七个答案说明白了

 昵称535749 2019-04-13

编者按:根据孔子第75代世孙孔海钦教授讲座音频整理,内容:百善孝为先。

孝,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道德范畴。大孝可安邦治国,小孝可修身治家。中国人,历来以孝为荣,以不孝为耻。不孝,难以安身立命于社会!不孝,难免被世人唾弃,被世人看不起!那什么是孝呢?

孝,是子女善待父母、长辈的伦理道德行为之称谓。《尔雅》说:“善事父母曰孝。”对父母要怡吾色,柔吾声。孝顺,孝在顺上。孝是不违背礼,不违背父母的良好意愿和习惯,对父母和颜悦色。传统社会中,倡导孝,反对愚孝。父母有过错,子女可谏言。父母有诤子,不至于陷父母于不义。所以当面对父母不义时,子女不可以不诤于父母。如果父母三诤而不听,子女则可号泣而随之,绝不能陷父母于不义之中。

孝,是子女善事父母。作为子女,凡所行所言,皆能使父母安心,自己心安。善于结交益友,博学好礼,敬业友善,夫妻和乐,关爱子女,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凡此种种皆能使父母安心。故身为子女,当力行之。《礼记》云:“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也就是说,作为孝子,侍奉父母亲,起居时要充分表达对父母的敬意;饮食时要让父母心情愉悦;当父母生病时要怀着最忧愁焦虑的情感;办理父母的丧事要悲哀痛惜;祭祀时要崇敬肃穆。

孝,是子女敬养父母。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意思是:如今的孝,只是说能养父母就好。就是家里的宠物,也养得好好的。孝顺父母,关键在于崇敬父母。如果失去了崇敬,那养父母与养宠物又有什么区别呢?

孝,是承接父母之道。“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为人子,长期受父母教育,必是养成习惯。如若父母不在,亦可长期坚守,可谓难得之孝。

孝,是传德于子孙。家德对家族的兴衰,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富贵,能传几代,就看家德。有孔母,才有孔子;有孟母,才有孟子。纵观历史,凡是家德好的,就会代代相传,子孙兴旺,还会不同程度地为社会做出贡献。如孔子,到现在传了八十代;曾国藩,因家训严格,其家风绵续不断;钱家因有《钱氏家训》,近代出现一个诺贝尔奖得主钱永健、二个外交家、三个科学家、四个国学大师、五个全国政协副主席、十八个两院院士。《钱氏家训》各篇开篇即语“心术不可得罪于天,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内外六闾整洁,尊卑次序谨严”、“信交朋友,惠普乡邻。恤寡矜孤,敬老怀幼”、“执法如山,守身如玉。爱民如子,去蠹如仇”。由此可见,《钱氏家训》是一篇无价的宝典,也是中国人珍贵的精神遗产。它主张忠孝传家,爱国恤民,化家为国。

孝,因人而异,感受迥然。在《礼记·祭义》中,曾子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这就是说孝有三等:最上等的孝是自己尊敬父母,使得人人也尊敬和爱戴父母,立身行道,以扬名显亲,使家族的美德代代相传;其次是弗辱,即不亏身体,不辱自身,不使父母蒙羞受辱;再次是养亲而已,即养父母之口体,供应衣食住行,照顾疾病,顺其意,乐其心,重其丧。

在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皆言及孝。儒家认为: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道家认为:绝仁弃义,民复孝慈。法家认为: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自汉朝以后,孝道深入人心,成为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和文化心理,历久常新地沉淀至今,成为每个家庭的行为准则,也是当今社会的稳定因素。有家庭的和谐,就会有社会的和谐。

在传统社会里,倡导百善孝为先,人之罪莫大于不孝。故曾子说人生有五个方面的不孝:“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于亲,敢不敬乎?”(《礼记祭义》)因此,不孝不仅是对父母的不敬不养,更是扩大到:为人处世是否端庄?是否敬业而富有社会责任感?是否敬畏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们?对待朋友是否言而有信?是否在国家需要时勇于奔赴战场,为国而竭力致身?

《弟子规》讲:“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清朝秀才李毓秀所著《训蒙文》,现名《弟子规》,主要表达启蒙教育以孝为先的教育理念。读千经万典,皆以孝悌为先。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轻易毁伤,父母担忧。德之有伤,必使父母蒙羞。故为人处世应谨记,行己有耻,遵守法律,崇尚道德,让自己内心安宁,让父母安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