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吕品昌老师为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景德镇青白瓷艺术研究与创作人才培养》高级研...

 华夏建筑艺术 2019-04-13

45日,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景德镇青白瓷艺术研究与创作人才培养》项目组邀请到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吕品昌教授以《寻找新的可能—中央美术学院陶瓷雕塑教学》为题,给研修班学员作专题讲座。

吕品昌老师开讲

吕品昌老师以一种全新的思维和态度,从探索的角度,去寻找材料表现新的途径、可能性,首先给学员们分享了其主持的央美第四工作室的学术定位和课程结构。

在学术定位上,吕品昌老师说中央美术学院第四工作室把“材料与表现”作为学术旗帜,立足于雕塑本体语言之上,高度提纯物质材料的精神性,拓展材料语言的表现力,包括纯化传统材料的物质属性、拓展“材料概念”外延以及重新审视制作工艺和技术自身的意义。

第四工作室上课情况

在课程结构上,吕品昌老师从雕塑造型基础的学习和研究;材料技法、工艺手段、表现形式的学习和研究;学术修养、视野及理论的积累;创作层面的理论与实践四类课程设置上给学员们作了深入的阐述与教学分析。

陶瓷材料作品

随后吕品昌老师给学员们分享了央美第四工作室以景德镇为实践基地,在“材料表现与实践”课程上的显著教学成果,并与学员们交流,针对学员们提出关于陶瓷材料在全国美展中的局限性?怎么把雕塑的语言更好的运用于陶瓷创作中?如何定义工艺美术与艺术之间的关系?雕塑和陶艺的界限在哪里?十年“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展览的定位和现在的状态等问题,吕品昌老师逐一做了详尽、全面的回答。

学员刘国英提问

学员潘曦提问

吕品昌老师说在全国美展中陶瓷因为易碎所受的限制实际上是表面的,易碎性是局限也是陶瓷的优势所在,如何把陶瓷材料表达成其它材料难以达到的效果,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对陶瓷材料及其工艺的了解,从成型到烧成的每一个步骤的掌握是艺术创作的基础,而雕塑语言只是为陶艺创作服务的手段。作为在景德镇学习的学员,应深入了解传统陶瓷艺术和当代陶艺,以骨子里的中国精神、对本土文化的自信面向未来,尤其需要了解当代陶瓷科技、材料与艺术的结合。

吕品昌老师与学员交流

至于雕塑与陶瓷的界限,吕品昌老师认为不用太在意,都是为了做艺术,意义在于艺术家赋予其思想。

陶瓷材料作品

在回答关于2008年发起的“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展览的相关问题上,吕品昌老师分享了展览近十年的发展历程。初衷是为中国雕塑学子搭建的交流平台,后来以缅怀著名雕塑家曾竹韶先生为名,在十所美术院校设立奖学金,征集院校优秀毕业作品做展览,现在和山西大同市政府合作,打造大同雕塑之都,其规模扩大到十八所院校,成为院校与社会自由艺术家共同展现实力的平台,为青年艺术家给予了重大的支持与帮助。

 陶瓷材料作品

讲座最后,吕品昌老师总结陶瓷艺术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艺术,陶瓷艺术材料、工艺上的研究是每一个陶艺家的必经之路,艺术家应在掌握其材料、工艺的基础上,与时代结合,从自身感受出发,创作出属于当代的艺术作品。

陶瓷材料作品

整场讲座下来,学员们对中央美术学院在陶瓷雕塑方向的教学有了进一步了解,对如何继承传统、如何创新发展、如何把陶瓷材料融入当代艺术创作中有了较全面的认识。

吕品昌老师与项目组老师、研修班学员合影

讲座结束后,吕品昌老师与项目组老师、研修班学员们合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