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医弋矶山医院神经内外科专家“联手”世界帕金森日 教您“知帕”不怕 帕金森病日 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据统计,全球约有400万帕金森病患者,中国就有超230万人,居全球首位。随着老龄化加剧,预计到2030年将近500万。帕金森病已成为继肿瘤、心脑血管病之后中老年人群的“第三大杀手”。 11日上午,我院举行宣传活动,并开展义诊。神经外科的戴易主任和神经内科的周桃峰主任两位专家,也就芜湖帕金森病疾病的发展情况以及最新的治疗方法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世界帕金森病日”活动现场 专家讲“帕”您听好 戴易主任是神经外科主任医师,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30年,专注于功能神经外科(帕金森病、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等诊疗),擅长颅内肿瘤显微手术。周桃峰主任是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专注于神经科各类常见疾病的治疗,尤其擅长对运动障碍型疾病(如帕金森病)的治疗。每周二的下午,弋矶山医院还开设了帕金森病的专病门诊,内外科结合服务患者。 想要“抗帕”,先要“知帕”。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是由于脑内黑质部位出现了急剧结构退化,不能产生神经传导物质“多巴胺”,使脑部指挥肌肉活动的能力受到限制,大大阻碍了患者的活动能力。帕金森病随着病程的加剧,症状也会逐渐加剧。 患病者以65岁以上的老年人最为多见,我国这部分人群的患病率大约是1.7%。但不可忽视的是,也有近10%的青少年患者出现。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为震颤、肌强直、动作迟缓、姿势平衡障碍的运动症状,以及嗅觉减退、便秘、睡眠行为异常和抑郁等非运动症状。 也可以看做是征兆,市民们需要警惕。第一就是震颤,这也是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安静时出现,紧张时加剧,入睡后消失,拇指和食指“搓丸样”动作多见,“约60%—70%的患者有此表现。”第二是僵直,四肢或躯干僵硬、肌肉挛缩,最终会导致肌肉疼痛或身体无法伸直,30%—40%的患者如此。 第三是运动迟缓,这是帕金森病的另外一个主要症状,表现为生活能力的减退,如上下床、扣扣子、刷牙等一般的动作都须费点劲才能完成;随意运动的减少,如行走时上肢无前后摆动动作,行动无法自主;还有面具脸(面部表情减少、呆板,眨眼缓慢等)、小写症(写字越来越小)等症状。第四是姿势步态的异常,表现为弯腰驼背、下肢拖曳、“慌张步态”(走路时无法迈开脚步,不得不以小碎步前进且越走越快)等。该病会严重地限制患者的活动能,,明显降低患者生活质量。
治“帕”讲究个性方案 周桃峰主任介绍说,帕金森病本身并不是一种致命的疾病的。但是,它却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就目前的医疗技术来说,这种疾病不能根治,但是可以通过合理用药等方法控制它的症状,延缓病程的发展,恢复患者的自理能力和正常社交,提高生活质量。”根据“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一旦确诊,就能尽早开始治疗,争取掌握最佳时机;早期治疗可以更好的改善症状。
饶过这些“抗帕”误区 采访中,两位专家还提到了帕金森病治疗的四大误区。一是“症状改善就停药”,实际上此病需要终生服药,症状改善后仍要遵医嘱,擅自减量或停药,可能导致症状恶化或严重副作用。二是“一经诊断就寄希望于手术”,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可以手术,手术治疗有严格的适应症。三是“手术后可以不服药”,手术虽能明显改善运动症状,但不能根治疾病,术后仍需药物治疗,但可相应减少剂量。最后,千万不要被一些小广告误导,冒然服用偏方或保健品,既耽误病情又浪费金钱。目前国际上没有任何药物及其他治疗方法可以根治帕金森病。 两位专家还给出了护理建议。帕金森病患者可采用以下的饮食原则:多吃谷类和蔬菜瓜果,睡前喝1杯牛奶或酸奶;宜经常食用蚕豆,蚕豆中含天然的左旋多巴,能延长相关药物的疗效;限制蛋白质的摄入,每天摄入大约50克的肉类,最好在晚餐安排精瘦肉或鱼肉;少吃肥肉、荤油和动物内脏,多吃青菜;每天可适当饮用绿茶、咖啡,可以减轻症状,延缓病情发展。 最后,患者的心理疏导非常重要。在帕金森患者中,常发现轻微的悲痛、沮丧、挫折和尴尬等情绪,这是疾病早期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如能正确认识并及早发现,对患者进行鼓励和安慰,问题通常可以解决。如被忽视,后期可能出现严重沮丧、自卑、绝望、悲伤、恐慌等情绪,甚至并发焦虑或抑郁。因此,要及时关注患者心理状况,如有上述症状应及时就诊治疗。 记者 程茜 文 吴安亚 摄 |
|
来自: 相逢就是缘 > 《 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