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熊十力先生在《十力语要》(卷一)中说:“吾国学人,总好追逐风气,一时之所尚,则群起而趋其途,如海上逐臭之夫.莫名所以。曾无一刹那,风气或变,而逐臭者复如故。此等逐臭之习,有两大病。一、各人无牢固与永久不改之业,遇事无从深入,徒养成浮动性。二、大家共趋于世所矜尚之一途,则其余千途万途.一切废弃,无人过问。此二大病,都是中国学人死症。” 浅谈中国学人之通病 1,上述材料告诉我,我国的国学研究者总是喜欢追求一时的风尚,喜欢人云亦云,总是随大流,实际上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东西,当社会风气有些许变化时,他们仍是追求之前所追求的东西。 2,这种习气有两大弊端:一是大家没有固定的追求,人云亦云,对所追求的东西研究不够深入只能让自己变得很浮躁; 二是大家都抓住一点在研究,而放弃其他千万种方法、途径,这样得出的国学结论往往不够严谨和准确。 3,现在红学热非常流行,许多所谓的学者都趋之若鹜,争先恐后地发表各式各样的文章来评说《红楼梦》,但如今的红学界比较混乱,表面看来灿烂夺目,背后实则鱼目与珍珠难分,实在是鱼龙混杂。 4,任何一门学术的研究最起码的要求就是必须能“自圆其说”,而当前有些红学家却连这点最起码的要求也做不到。现在红学界流行的毛病是――对自己的学术观点有利的材料就拼命罗列、肆意夸大,而对自己不利的材料则轻描淡写、甚至视而不见,一旦被人指出来,则毫无根据地臆测该材料本身有误,更有甚者干脆一概诬之为“伪材料”。这样的“研究成果”,自然就经不起推敲了。 5,在戊戌变法中,梁启超及其追随者急于变法,急于想要模仿日本的明治维新,却不知道他们仅仅抓住了君主立宪制这么一点来拯救清政府,是远远不够的,他们置种种其他途径于不顾,最终导致了戊戌变法的失败。 6,陈寅恪先生将北大精神概括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一主张在当代的学术研究中仍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学者为追求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而奋斗,也使学术研究不再只是空头的学问,而成为社会进步、民族觉醒之先声。 7,综上所述,国学研究两大弊端,归结为一点,就是缺乏国学研究的客观精神和独立精神,而这两点,正是学术研究之精髓与主旨所在。革除上述弊端,离不开当代学者的务实精神,离不开追求学术研究之独立。否则,国学研究将永远陷于狭隘之禁锢,亦无法推动社会之进步。 答案解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