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蘭亭集序》賞析

 清晨海云 2019-04-13
  導言:列位,你可能與我一樣走遍了南北東西,也到過許多名勝景點,遊過很多園林,見過不少美景,見過風景中的那些古建築,比如:亭、台、樓、閣、軒、榭、廊、舫……

  中國古典園林在綠色文明充溢的現代社會受關注程度頗高,而其本身的藝術成就也是斐然客觀。與繪畫、書法、文學、雕塑等藝術形式的相映相和,使中國園林在眾多的門類中獨放異彩。


亭臺樓閣,屬於中國傳統建築。它們或面對巍巍群山,或俯視浩浩江湖,或融于園林之中,或踞於市井之上;有的高大壯觀,有的小巧玲瓏,有的華美輝煌,有的簡易樸實。但無論形式如何、位置怎樣、都顯示出民族的人文特徵和風土人情,點綴出一處處富有詩情畫意的美景。

  其中,亭子也是我國人民創造的風景建築物。它在水光山色之中,是天然圖畫的重要點綴,也是供人休憩、納涼、賞景的好去處。亭,遍佈于神州風景名勝中,風格各異,秀麗多姿,其中有些亭子非常有名,成為飲譽中外的人文景觀,……


那,就是:蘭亭流觴亭

蘭亭


遙想蘭亭下,清風満竹林

  話說在浙江紹興西南渚山麓,相傳春秋末年越王勾踐種蘭於此,故此得名。

▲ 蘭 亭

  蘭亭,是中國書法史上的一塊聖地。現存蘭亭為清代重建,景色宜人。蘭亭四周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淺溪淙淙,幽靜雅致。佈局以曲水流觴為中心,四周環繞著鵝池、鵝池亭、流觴亭、小蘭亭、玉碑亭、墨華亭、右軍祠等建築精巧古樸,是不可多得的園林傑作。

▲ 小蘭亭為一四角碑亭,內有康熙帝御筆“蘭亭”二大字的石碑。

  永和九年(353年),東晉書聖王羲之邀集名流謝安等41人到此飲酒賦詩,羲之即興寫下聞名於世的《蘭亭集序》,成為中國書法藝術登峰造極的作品。從此,蘭亭成為中國書法史上的一塊聖地。現在蘭亭是明朝嘉靖二十七年間從宋蘭亭遺址——天章寺遷移到此,期間幾經興廢,後於清代重建,景色宜人。

▲ 鵝池亭為一三角亭,內有一石碑,上刻“鵝池”二字,“鵝”字鐵劃銀鉤,傳為王羲之親書;“池”字則是其子王獻之補寫。一碑二字,父子合璧,鄉人傳為美談。

▲ 鵞 池


流觴亭”為紀念“曲水流觴”活動而修建,亭上匾額“流觴亭”三個大字為光緒江夏太守李樹堂題,流觴亭與蘭亭同樣揚名天下,景色美不勝收。

▲ 流觴亭

  《蘭亭序》王羲之47歲時的書作,記述的是羲之和友人雅士會聚蘭亭盛遊之事,其書從容嫻和,氣盛神凝。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蘭亭序》,且聽老工慢慢道來:

▲ 馮承素神龍本《蘭亭序》

  話說《蘭亭集序》,出生於公元353年。那是東晉的永和九年。至今1666歲了。


那日,王羲之在會稽山陰的蘭亭,組織了一場風雅集會。清幽的山水、秀麗的風景吸引了司徒謝安、辭賦家孫綽、矜豪傲物的謝萬、高僧支道林等社會名流的捧場。


多虧了那場微醉的風雅,不朽名作就此出生了。


  江南的三月三,通常都是在細雨綿綿的雨季。但是這天的天氣,卻格外晴朗,遠處崇山峻嶺,眼前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惠風和暢,潺潺水聲聽得人神清氣爽,山間的景色更是恬靜宜人!


為應上巳日的習俗大家用香薰草蘸水灑身上,或沐浴洗滌污垢,在春意綿綿的大好時節裡,祈求著消除病災與不祥。


  為了活躍氣氛,有人想出了流觴曲水的玩法兒。


大家散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兩旁,然後由書僮將斟酒的羽觴放入澄澈的溪中,讓其順流而下,若觴在誰的面前停滯了,誰得賦詩,若吟不出詩,則要罰酒三杯。


途中,觴在王獻之面前停了下來,不滿十歲的他憋了半天,愣是沒做一句來,也被罰了酒。後世的清代詩人還曾作打油詩取笑王獻之。“卻笑烏衣王大令,蘭亭會上竟無詩。”


  這次蘭亭雅集,有十一人各成詩首,十五人成詩各首,十六人做不出詩各罰酒三杯。


四十二人的風流集會與美好時光,不知不覺地就在曲水流觴和飲酒作詩中悄然流逝。


  為了把這些酒後佳作保存下來,大家打算把詩匯總,編撰成集,以此紀念此次盛事,也給後人留個念想。可光有詩,誰來做序呢?於是有人起哄推舉聚會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寫一序文,記錄這次的雅集。


半醉半醒的王羲之也不推脫,乘著酒興,用鼠須筆在蠶紙上,即席揮灑,心手雙暢,寫下了二十八行,通篇遒媚飄逸、勁健,字字精妙,點畫猶如舞蹈,有如神助的三百二十四字。於是,《蘭亭集序》,就是在那文人狂歡的一刻,出世了。


這就是,被後人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又稱為《蘭亭序》、《臨河序》、《禊帖》、《三月三日蘭亭詩序》等),被書界奉為極品


請列位將手機模過來,細細品嚐神品:


附:《蘭亭集序》原文

永和九年,歲在癸醜,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不知老之將至 一作:曾不知老之將至)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譯 文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酒後神筆,妙在哪裡? 列位,且聽老工一一分解……


《蘭亭序》之“三絕


據說,該序是當年王羲之一揮而就草擬的一篇序文。第二天羲之準備抄寫成正稿時,反復抄寫都覺得氣韻佈局和筆劃結構都不如草稿。他又是驚奇又是苦惱:一是為自己的書法所驚喜,二是草稿太多塗改,不好拿去見人啊!


  猶豫之下,最後還是挑選一份正式稿拿去作序,把草稿也保留了下來,傳給了自己的兒子王獻之。


一、“重”字不“重”


  說起《蘭亭序》裡的一絕,那不能不提其中的重字了。其文及款字中共出現21個“之”字,字字不同,各逞美態。

  短短三筆,變化無窮字的變化,總結起來,主要有三種:

1. 行書、楷書、行楷書用筆的變化;

2. 行書用筆變化,比如折筆、頓筆、回鋒等;

3. 主筆變化、比如第二筆三筆主筆轉換變化。

“以”字:

“其”字:

“為”字:

“事”字:

“修”字:

“也”字:

“文”字:

“會”字:

“山”字:

“有”字:

“竹”字:

“和”字:


二、 錯抹也藝術


  因蘭亭序醉酒之筆,所以其中的錯字、塗抹痕跡也很多,而把塗抹也玩成藝術的,這算是王羲之的又一絕。一起來看看卷中的塗抹痕跡:

  1. “歲在癸丑”。為什麼“癸”字筆劃寫得很細。分析,王右軍一定是只記得當年“地支”是丑牛年,而忘了“天干”排序,“”字,一定是後續填上的。地方又留得不夠,所以“癸”字寫的很扁。


2. “修稧事也 群賢畢至”。“稧”應改“禾木”旁為“示補”旁,以“禊”為正確寫法。


3. “有崇山峻領”。“崇山”是漏掉了後補的,沒有地方,不得不寫在旁邊。王羲之喝多了,寫“”字,誤將上邊的“山”丟了。


  4. “風和暢”。顯然。“”字少兩筆,神龍本“”字之“”還多一筆,像“曰”。《蘭亭序》開頭“永和九年”的“和”字就是正確寫法。今人臨帖,照寫錯字,傳承謬誤,大可不必。


5. “悟言一室”。言,《古文觀止》糾正為“”言,意為見面談話。


  6. “寄所托”。“囙”是“因”的异体字,而且是先写了“”字,后又以“”字(神龙本冯承素摹本为“ㄈ”接右边)覆盖。


7. “然自足”。后人记载为“快”然(高兴)自足,其实“怏(yàng)然自足”翻译成“自负”“自信”是解释得通的。


8. “不知老之将至”。“僧”字只有在“定武兰亭”石碑上才有这个字。《古文观止》纠正为“曾”。


9. “向之所欣俛仰之间”。“向之”之下覆盖了“於今”二字。是俯的异体字,今已废弃。


  10. “豈不痛哉”。“痛”字覆蓋的有點像是“它”字。


11. “每攬”。有書說,“'每’字中畫濃墨,其餘淡墨,顯然記錄了其由'一’字改寫的過程。”其實,北魏張猛龍碑上的“每”字一橫,也是粗大的。而且,馮承素摹寫時,隨時可以蘸墨。


12. “未甞不臨文嗟悼”。 “甞”是“嘗”的異體字,今已不用。


13. “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 “由”,後人已糾正為“猶”,當“如同”講。


14. “■■悲夫”。 重墨抹去的字,一說是“良可”,但更可能是“足可”,還可能是“是可”.“亦可”。“夫”字,看出是蓋住了“也”字。


15. “有感於斯”。神龍本的“文”字,特別模糊。唐.褚遂良的臨本,一眼就看出是由“作”字改寫。



三、酒後真言,情深意濃


  而《蘭亭序》裡的第三絕,就是用情至深了!故事再往後發展,唐太宗因愛騙取了《蘭亭序》,並與自己合葬在了昭陵。我們今天雖然見不到真跡了,但從草稿版的後人摹本中我們仍然能在行文中的多處塗改裡,看到王羲之酒後吐納的那份掖不住的喜藏不掉的愁

  在《蘭亭序》開篇,我們讀到的盡是美好愉悅。天也清朗,風也和暢,宇宙是那麼大,萬物是如此盛,眼前的一切都是如此美好。


這份舒暢的心情是在喪亂年代長大的王羲之,很少能擁有的,所以倍感珍惜的。


而到了《蘭亭序》後半段,王羲之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那抹憂愁。他說:人與人相交往,很快便度過一生。每當看到古人對死生發生感慨的原因,和我所感慨的像符契那樣相合,沒有不面對他們的文章而感歎悲傷的,不能明白於心,本來就知道,那種把死和生等同起來的說法是不真實的,把長命和短命等同起來的說法是妄造的。後代的人看現在,也正如同我們今天看過去一樣,這真是可悲呀!


  1666年過去了,在這篇幅324個字的筆觸裡,我們依舊能聞到,那遙遠的時代里飄出的陣陣濃重且蘊含了三分喜悅一分哀愁的酒香、淡淡溫雅香薰味兒,看到附著在行雲流水中的暢快與凝重之情。


1666年過去了,王羲之對生命無常的惋惜,依舊飄零在這悲喜交集裡的篇章裡。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

▲ 蘭亭曲水流觴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相隔半個世紀,我們一群有着共同愛好書畫藝術的老學友們在微信群又相聚了。廣交好友,與人為善。……

▲ 畢業相別時的留影

相逢是緣,相聚是緣。聚散,緣份来掌握……珍惜過好當下每一天……

▲ 學友福生的書畫習作

學海無涯 學則不固 永無止境;活到老學到老……

▲ 學友xixi 的攝影習作
器材:HUAWEI LYA-AL00
光圈:f/1.8 快门:1/999963365 焦距:5mm ISO:50
▲ 老工與功友們一起習練健身氣功
引體令柔利關節,導氣令和細勻長。
肌肉放鬆通筋絡,輕飄徐緩神氣暢。

  有道是,培養一個興趣愛好,譬如琴、棋、書法、繪畫、旅游等,對于老年人來說,能讓人忙起來,而且是樂得忙。如此,老年人可以根據興趣進行學習,以便“老有所樂”,在忙碌中學習,在忙碌中休閑,在忙碌中快樂。有利身心健康。

  下面與大家共欣賞:王羲之集字對联,主要集自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學習書聖書法風貌與氣息,遒美隽永,祥致平和,喜氣洋洋!

弹指一揮五十秋,校友歡聚語不休。

當年韶華春拂面,今日微霜秋染頭。

歲月無情天亦老,人生苦短心自悠。

沉浮淡看輕榮辱,知足常樂莫添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