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石斋画报所绘晚清老上海人赏花习俗 清明节前后,江南各地多雨,春雨绵细,江南的景致也在雨中显得秀丽含蓄。清明节的两大功能,除了扫墓祭祀,就是踏青赏花,应时赏花,这是江南民众春天里的一项重要民俗。据史料记载,这一习俗远在宋朝时就已经十分流行了。《梦梁录》卷一记载:“仲春十五日为花朝节,浙间风俗,以为春序正中,百花争放之时,最堪游赏。”农历二月二十二日的花朝节,更将买花赏玩的活动推向高潮。饶有趣味的是,在清代上海,每逢花朝节,人们从花市上买回来的花卉草木,都以彩绸或红纸包裹枝干,叫作“赏红”。《沪城岁事衢歌》:“春到花朝染碧丛,枝稍剪彩袅东风,蒸霞五色飞晴坞,画阁开樽助赏红。”描绘了合邑赏红的盛况。当晚,还有一项沪上特有的风俗,叫“张挂花神灯”。花神灯又名凉伞灯,灯作伞型六角,用上海特产“谈笺(纸名)”做成,上面画着各种人物花卉、珍禽异兽图案,缨络须带,无不精妙。“日夜笙箫步绿塍,珠帘垂处小楼凭,吴绫输与谈笺纸,妙擅江乡算伞灯。”那一番光耀如昼,绵亘数里的景象,迄今犹令人神往。清末时,曾有一位客居沪上的名士王韬对此曾发出异议,他认为赏花就应该有一种纸窗竹屋中,风来月影前,位置数盆,澹然相对的静谧气氛,似这等倾邑若狂、溽暑蒸郁的气象,如果让陶渊明知道了,岂不笑痛肚皮?其实他不知道,喜欢“轧闹猛”的上海人正是在这样的形式中享有赏花之乐的。 如今,烟雨朦胧下的粉墙黛瓦、错落有致的马头墙、小桥、流水、人家,无一不是江南独有的风景。一年年花开花落,一年年逝者如斯,人们心中依旧留着很多的温柔,也更爱着眼前生活的故土。赏花,是一种高雅的情趣,人们在工作学习之余,观赏花卉的美色,品嗅花卉的香气,既为赏花增添情趣,又有益于身心健康。只不过原先江南文人落寞的对花惆怅的“赏花会”已经变身为成群结队的赏花郊游队伍,绿水载舟渡,青山送客流。人在花中走,如在画中游,江南的梅花、桃花、樱花等各色花卉竞相盛放,游客徜徉花海醉春光,呼吸着城市中没有的纯净空气,该是一种多么美妙的人生体验。 上海人春季赏桃花,夏季赏荷花,秋季赏桂花,冬季赏梅花。这是我们普罗大众,如果是艺术家赏花,那其中的讲究就很多了,我不懂禅宗的深意,知道一点皮毛,禅宗以为,“万法本闲,唯人自闹”。例如禅宗的传法公案,几世纪以来禅门中人都在探求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的深意,我浅薄的理解,当某人示花于你,只是要你去看它而不是去想它。如果你活在当下,如实与花相映,自然会从内心浮出生命的喜悦,这就是禅宗的心法。说得是不是对?向禅学专家请教。我想,人活在世上,格局养大气,读书养才气,勤奋养运气,人,只有扩展自己的胸襟,才会懂得如何去欣赏花。对世间无所贪求,随缘自在而知足地观赏每一朵花,此时,赏花也就不再是一般泛泛地赏花,而是欣赏、享受自己的清净心、欢喜心。 ![]() 1930年代上海美女赏花 ![]() 民国时期 苏州女子赏花 ![]() 民国时期 四川成都女子赏花 ![]() 1950年代 南京一位老太太赏花 ![]() 1954年5月,北京老舍夫妇在自家院中赏花 ![]() 1960年代 上海母女赏花 ![]() 1960年代 昆明赏花的人群熙熙攘攘 ![]() 1970年代 杭州女子赏花 ![]() 1980年代赏花时节 合肥背着照相机赏花的男子 2019年4月13日于沪上五角场凝风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