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沐泰山与王鸿翥

 苏迷 2019-04-13

 苏州现存商业老字号,以关乎百姓身体健康的中药堂号居多。这些中药店铺能够历经数代乃至数百年而绵延至今,应该都有其独特的生存发展之道。百年老店的成功,固有其经理人经营管理的功劳,但其根本却是投资者的正确决策,取决于投资者的眼光与魄力。商号的投资者未必是清一色的商人,有时候,一些实力雄厚的文化人会参与进来。位于阊门外渡僧桥的沐泰山堂与位于城内醋坊桥的王鸿翥堂,其东家便是典型的文人。

  先从药铺取名来看,就非常有文化意蕴。一家希望自己能“稳坐泰山,执行业之牛耳”,另一家则盼望着可以“鸿鹄展翅,一飞冲天”。

  沐泰山堂始创于乾隆年间,本来由浙江宁波药商沐氏独资经营,后改为股东合伙,苏州人张镜、张惟钺成了沐泰山堂的大股东,张镜还兼任经理一职。咸丰十年(1860),太平天国运动的战火波及苏城之前,张镜已有预见,及时将药铺内贵重药材与生财器皿转移到了吴江笠泽湖南面的梅湾里,减少了损失,为战后重建打下了基础。与张镜、张惟钺同在梅湾里避乱的,还有金心兰,他们三位都是精通医术的文人,张镜兼工各体书法,张惟钺善吟咏,而金心兰则擅长绘画。可惜的是,不久,张惟钺就去世了,留下寡妻与幼儿。张惟钺,号铁耕,十六岁丧父,不得已弃儒习贾,管理自家开的布店与夏布庄,由于经营有方,家道日隆,还捐了个候选光禄寺署正的官衔。他去世后,其幼子张炳翔接受良好的教育,后来不但继承家业成了沐泰山堂的大股东,还考中江南乡试举人,成了朝廷命官,分发浙江议叙知县、候选知府。

  同治三年(1864),局势安定后,张镜回到苏州,重建沐泰山堂,老店新张,继续营业。张镜(1827—1899),字容亭,一字蓉亭,号存耕,光禄寺署正衔。张氏先祖本是御医,住京城地安门张家胡同,明末迁居苏州。张镜的医术得自家传,尤其在外科治疗疔毒方面有较高的水平。他在浙江慈溪应侣笙针刺治疗疔毒的基础上,按照以针刺经络穴位来泄毒的治疗原理,删繁就简,编著刊印《刺疔捷法》一书,向社会普及推广这种便捷的治疗疔毒的方法。

  张镜还精通《说文解字》,擅长书法,是张炳翔的书法老师。正是基于这种共同的爱好,他与汪鸣銮成为挚友。咸丰十年(1860)之前,汪家住在南濠信心巷,离渡僧桥很近,汪鸣銮经常会去张镜那里探讨学问。太平天国运动的那场战火,把汪家在信心巷的二百多间房屋全毁了,待战事平息,汪鸣銮已在京城联捷中了举人与进士,进入翰林院,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虽然常年在外做官,汪鸣銮还时常与张镜书函往来,有时还要请张镜为他寻觅书籍寄到京城。光绪二十二年(1896),时任吏部右侍郎、总理各国事务大臣的汪鸣銮因得罪慈禧太后而被罢官,回到苏州,定居在十梓街西小桥,两位老友又可以时常畅谈文艺了。张镜去世后,汪鸣銮应张镜之子张星沅的请求,为故友的书画册题了一篇长诗:

  容翁风雅士,卖药入阛市。髫年读书殊常儿,为贫而贾岂得已。翁精八法妙入神,腕底发舒胸中春。索书踏破铁门限,一缣入手连城珍。自我交翁四十载,窥翁运笔往往契真宰,馀事丹青未见之,谁知生香活色翁又工挥洒。翁年七十有三龄,今春奄忽归空冥。渡僧桥畔凄然望,太仆书灯未了青。令子思亲珍手泽,丐我题

  诗抱遗迹。篆隶真草各专家,

  八幅写生罗一册。忆我与翁投分深,高谈密语两倾心。如何双管生枯妙,得识倪黄始自今。知翁平生最谦挹,一艺何尝挂齿颊。且其孟晋迨群心,不穷圣处不自惬。沈竹宾,吴辛生,画师吴下久知名,翁如屏弃百事与驰骋,何独不能相抗衡。偶然键户一写意,独师造化良非易。况翁钻研南阁书,始一终亥分部居。力追段钮有心得,非徒琐琐笺虫鱼。一生纪述当不少,盍从尘箧一搜讨。精镠粹璧不在多,丛残无使红蟫饱。我归倏忽将四年,纷纷旧雨半重泉,腊八之会一散如云烟。读翁遗墨终夜难成眠,起题此诗朔风吹雪飘灯前。

  此诗饱含深情,见证了他们之间四十多年的珍贵友谊。比他们年轻的吴昌硕,是他们的共同好友。光绪十一年(1885)花朝节前一日,吴昌硕以篆字写了《小戎诗》一章送给张镜,并尊称他为老伯。

  张镜在苏州药业同行中威望极高,长期担任药业太和公所董事,掌管着卢家巷药王庙、柳巷三皇庙等药业公产,以公产租金与各店捐款办理行业内的慈善救济活动。他去世后,其子张星沅(春帆)、其孙张绍懋(辅之)、其曾孙张曾祥先后继承了他的国药事业,成为同行业的领导者。

  创设于光绪年间的王鸿翥堂,比沐泰山堂要晚了一百多年。王鸿翥堂的投资人是王伟桢(1840—1898),字寄蟠,号仙根。其先祖明代处士王望山隐居吴江县茅塔村,后迁居嘉兴秀水县新塍镇。其高祖王允震,又迁回吴江县盛泽镇。其曾祖王兆盛以丝业起家,饶于资财。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运动期间,王伟桢向清廷捐输军饷,被皇帝下特旨赏赐为举人,援

  例为内阁中书,但他淡于仕进,不愿就职。同治三年(1864),王伟桢带着一家老小由盛泽迁居苏州城内钮家巷,光绪年间又迁居西花桥巷。

  王伟桢平生自奉俭约,但轻财好施,热心公益。光绪年间,山东、河南、山西、直隶等地连年发生大灾荒,他与费延釐、谢家福首创义赈。之所以会投资创办王鸿翥堂,与王伟桢次子王祖庆有一定关系。王祖庆精研医术,又喜欢研究药理,平时在家中坐诊,慕名而来的患者众多,附设药室已经不敷应用,于是自家开设了规模较大的药铺,一来可以满足广大患者配药的需求,二来也可以保证药品的质量与疗效。

  王伟桢的四个儿子都是秀才出身。次子王祖庆(赓云)虽然是名医,但他清末曾署理广东广肇罗道,实际上是位高级官员。第三子王祖询(1869—1907),字慕唐,号次欧,以廪生考取优贡,朝考一等一名,被授予湖北通城县知县,深受湖广总督张之洞器重,被派往日本考察政学,回国后因感染时疫而早逝。他喜爱收藏并校勘经籍善本,这个爱好对其次子王大隆(欣夫)日后成为文献学家有着直接影响。

  王家兄弟都善于书法。王祖询六岁即能悬腕作擘窠大字,不断有人上门请他题字,长大后专门效法唐代欧阳询,名满艺林。光绪二十二年(1896),正值沐泰山堂股东张镜七十大寿,药业同人恭请王鸿翥堂的东家王祖询题写“长生无极”四个楷字,制成银杏木匾额,将此作为祝寿之礼送给张镜,以表达敬意。如今,我们在洞庭西山堂里雕花楼还能看到这块见证两家老字号交谊的匾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