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看到許多修道的人,面有菜色,或愁容滿面,或一臉怨恨,或神經兮兮,這都是非道。如果是「反身而誠」的,絕不是這種樣子,而是慈、悲、喜、捨的形象,就像是「彌勒佛」一樣,笑口常開,充滿了喜樂,逗人們開心。他笑些什麼?有一副對聯說得好:「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常笑,笑世間可笑之人」,這就是「樂莫大焉」的樣子。
從前大陸大寺廟的建築,就是一個話頭,具有深奧的含義。一到山門口,就看到哼、哈二將,一左一右,一個是鼻子哼氣,一個是張嘴哈氣,表示進入此門是呼吸間的事,要注意,呼吸是很重要的。再進內是四天王殿,兩邊是四大天王,又稱四大金剛,一個手中彈琵琶,聽聲音,就是聲聞;一個手執雨傘,發慈悲心,遮覆天下人;一個手拿寶劍,斬斷一切情絲煩惱;一個用手執蛇(繩索),降伏群魔。這四大金剛的形象,就告訴人們修養身心的方法,同時也代表了見、聞、覺、知的作用,所以著手用功的人,都沒有離開見、聞、覺、知四個重點的轉化。
天王殿中央供奉的是中國式的彌勒佛(泗州大聖布袋和尚),轉過來背面供著的是韋陀菩薩。這位護法天神站在那裡,端正、正直,手持降魔杵,有英雄大丈夫的氣魄。如果是雙手「合十」,做問訊狀,降魔杵橫擱在兩手的臂彎處,這個寺廟便是「十方大叢林」,遊方和尚可以在那裡掛單;如果兩掌壓住降魔杵頭,植地而立,則是「子孫叢林」,不大接待外來的遊方和尚。據說韋陀菩薩本來站在山門外的,因為他的職責是護法,出家和尚或在家學佛的人,有犯戒不對的,他看不下去,舉起棍子就把人打死了。由於佛慈悲不忍,故而叫他對面而立,這叫做「不看僧面,看佛面」,所以後來韋陀菩薩是面對著佛。
再進去到了大雄寶殿,就是佛祖釋迦牟尼的三身──法身、報身、化身,左邊是迦葉,右面是阿難,兩旁有十八羅漢。有的大叢林專門供有羅漢堂,五百尊羅漢形貌完全不同。大殿後面是大慈大悲觀音菩薩,就是入世行善,救苦救難,不求人知。這樣的寺廟,就等於說明了全部的佛法。
恭錄自南懷瑾老師《孟子盡心篇》上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