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本人读《中国教育报》一篇文章《量化考核的“命”革不得》,细细品之,颇有同感。 你看现在有些同志对“教师量化考核”提出了质疑,理由是: 人的素质各个方面不是完全可以量化的; 一个人具备了这些量化的指标,不一定是一个好老师。 ![]() 我认为,提出质疑的人至少存在两方面的误区: 1、“系统控制”认识上的误区。 就系统而言,系统的参数从输入角度看分为可控参数、不可控参数;从输出角度看分为可观参数、不可观参数。就人的认识而言,尚难以实现,对自然系统所有参数的认识,更何况是像人这样一个能动的系统。但是控制理论的实践告诉我们,我们可以利用主要(部分)参数对系统实现很好的控制。所以在得不到全部参数的情况下,仍能实现系统的可控、可观。 对教师量化考核的初衷,从控制论的角度来看,其一、了解教师的素质,对教师进行评价;其二、利用激励作用,反馈教师,使其提高自身素质。教师素质某些方面不能量化或难以量化,并不意味着评价体系就是不科学的,“育人指标”就全部不能量化。没有量化就没有比较,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人的认识过程是本身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不能全面评价,就认为不能评价,是错误的。通过量化考核进行管理是符合系统控制理论的,是符合教师管理规律的。不进行量化考核,再回到投票评价教师的老路,何谈科学? 2、逻辑推理上的误区。 量化考核地指标,充其量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即达到了这些指标,不一定是一个完美的教师;但是达不到这些指标,就一定不是一个好教师。只有通过量的积累,教师才能够由合格教师向优秀教师、标兵教师、明星教师发展,而这正是“教师量化”考的目的。不要求全责备,更不能因噎废食。 人们对“量化考核”的质疑值得深思,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本人认为这并非“量化考核”的错,而是评价教师的参数不完善造成的,是学校管理者对教师能动系统认识不全面造成的。认识不全面,不等于就不能认识,控制不全面,不等于就不能控制。前面提到,人对系统的的认识过程本身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为了提高“量化考核”的科学化,需要学校管理者去做的,就是去科学地研究,寻找教师这一能动系统可控、客观的参数,使量化考核不断得到完善。系统本身有些指标是“模糊的”,要量化,是办不到的,硬要去量化,是不科学的。教师也是一样,这些方面,就需要“模糊控制”,可以采取的手段有很多:如对教师各方面的人性化关怀,真正做到“以教师为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