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的睡梦里,竟然梦到童年的我在老台东的市场楼游逛,梦醒后旧日的市场楼又依稀浮现在我的眼前。尽管现在老市场楼所在的位置早已被鳞鳞大厦如利群、沃尔玛等商场所代替,但是旧日市场楼的情形却难以忘怀,它毕竟和我的童年时代,乃至青少年时代有过千丝万缕的联系...... 最早知道市场楼是因为小时候(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随着父亲去看戏,看戏、听戏(包括听唱片和听收音机)是父亲一生中唯一的爱好,于是在生活并不富裕、工作也较忙的情况下,父亲还是会常常拿出一点钱、抽出一点时间去看戏的。去看戏的戏园子就是光陆戏院,光陆戏院离我们家不远,我们家住在威海路上,走几条街道就到了,而这个戏园子就在所谓市场楼楼底的一侧。依稀记得那时看的戏有《捉放曹》、《空城计》、《打渔杀家》、《秦香莲》、《孙悟空大闹天宫》等。印象最深的是《秦香莲》,当演到包公用龙头铡处死忘恩负义的陈世美时,观众席里一片叫好声,秉公执法、除暴安民的黑脸包公从此就走入我的心目中,甚至还立志做一个大公无私的包公呢。另外喜欢看的便是猴戏《孙悟空大闹天宫》,孙悟空的72变,腾云驾雾,手中那根能长能短的金箍棒……我是多么向往之至啊! 看完戏后父亲并不立马带我回家,而是带我从市场楼的东门走出来,去吃“大嘴炉包”。“大嘴炉包”铺就在昆明路和台东二路的拐角处。后来听大人说“大嘴炉包”是老台东的名吃,之所以叫“大嘴炉包”,是因为店主人的嘴特别大。朋友们碰面后就会问:“去哪里啊——”答曰:“去大嘴家吃炉包啦!”于是“大嘴炉包”就叫开了,而店铺原来的名称却没有人记得了。“大嘴炉包”依稀记得是韭菜馅的,掺着肥肉丁,皮子酥软,吃味香而不腻,那时的“大嘴炉包”在普通百姓眼里也算是美味了。吃完包子后,父亲必定带我去市场楼后面,门头开在台东一路上的新华楼去洗浴。 与父亲去看戏、吃包子、洗浴时间长了,慢慢地我便知道了市场楼大致的情形:所谓市场楼就是在台东一路、台东三路、福寺路、昆明路之间的一个回字形商业建筑,楼上所卖货物大约是以家用百货为多,楼下除了戏院外,便是卖鱼肉蔬菜,厨具杂货的,还有一家染坊和银匠铺,再就是散住着一些人家,这个地方就被时人称之为“市场楼”。而市场楼周边的昆明路上是一溜的水果摊,福寺路和台东二路交接处是当时很有名气的台东交电商店,台东三路则是大大小小的各色店铺,那时的房子大多还是二层楼和平房。 有资料表明,“市场楼”始建于1933年,由商人杨圣训等人筹资所建,是当时由青岛人自行设计、开发、建设的第一个正规化市场。解放后的1953年,经过整修,楼上连成整体,分南北两部分,都是青岛市第二百货商店的店面,楼下则买菜蔬杂物。同时,东南西北四个门经过整修全部开放,方便了购物者的进进出出。 实际上,我对市场楼真正熟悉起来是上小学高年级和上中学这段时间。我上小学是在人和路小学,上初中是在青岛十四中学,这两家学校都在人和路上,离市场楼只相隔一条街道。于是课余时间我常常一个人或者和同学一起去市场楼楼上的第二百货公司去买学习用品,买的大多是铅笔和橡皮,本子不常买,而买的是一种叫做纲联纸的白纸,非常便宜,几分钱一张,买回来就用小刀裁开,然后订成本子做数学题或者演算用。另外,我还在这里买过乒乓球和球拍,因为那时学校里甚至是全国都在大兴乒乓球活动。交上钱之后我常常会抬起头来,看那个夹着钱的夹子在空中的铁线上飞来飞去,这是售货员和收银员在往来传递发票和钱币,对现在的年轻人,这真是匪夷所思的事情了。 和市场楼更加密切接触,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上高中的时候。那时一切生活物品皆凭证票供应,虽然我们家外出购买物品一般都是父亲的事情,可是当父亲忙起来后,就会把这些事情交给我去做,特别是在春节之前,有时甚至是一天要跑好几趟,买鱼啦,买肉啦,买鸡蛋啦,割豆腐啦,还有买五香面和灯泡等等。常常是在我正对一本小说看得入迷的时候,父亲发话了:“你到市场楼去割点肉,买点虾皮,还有——再割点豆腐!”于是,我只好放下手中的书籍,拿起票证、钱和草包(那时的提袋)出门了,一路上我还不断地琢磨书中的主人公后边还会做些什么事情...... (原市场楼光陆剧院旧址) 那个时候年轻,对一切事物都好奇,充满新鲜感,所以领到任务后我并不是径直去完成,而是在市场楼上上下下地串游,楼上卖日用百货的地方去的比较少,而楼下卖杂物的地方逛得较多。这里有一个宽大而长的走廊卖肉卖鱼卖菜卖豆腐卖鸡蛋,隔壁一个大空间便是一个土产店。尽管我并不买锅碗瓢盆什么的,但是我却喜欢在那里耽搁一点时间,因为我发现有许多的碗上绘有很精美的山水花鸟图画,我常常会蹲在地上欣赏好一阵子,现在回想起来,这大约是因为我那时正喜欢画画的缘故吧。卖鱼卖肉的地方偶尔也去,记得有一次我去割肉,一抬头,发现售货员竟然是和我们同楼相住的一位漂亮小姐姐,她非常热情地和我打招呼,弄得我从此再不去那里割肉了。 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逐渐繁荣,市场楼及其周边地区商业更加发达。我记得此时我在市场楼上的百货商店,买过毛衣和棉猴,买过让我向往已久的“半头砖”(三洋牌录放机),在市场楼西门外的交电商店买过收音机和电风扇,特别是参加工作后,和几个同事相约到离市场楼西门外不远处的聚福楼吃过牛肉灌汤包,咬一口就会有液汁流出来……有资料表明,聚福楼是老青岛餐饮业的四大名楼之一,原址在即墨路上,因1943年发生火灾而迁到现址。 新世纪后,旧的市场楼全部推到另建,于是一个颇具规模的现代化的大型商场——利群商厦便矗立在这里,据说其销售业绩名列全国榜首,从而带动了整个台东商业圈蒸蒸日上飞速发展…… |
|
来自: woshilaoniuba > 《青岛风土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