卦、卦名、卦象 卦,有单卦和重卦之分。由三个爻重叠组成的称为单卦或小成卦,如: 由六个爻重叠组成的卦称为重卦,或大成卦,又称“复卦”,如: 每一卦都有名称就是卦名,如乾、坎、艮、震等。每一卦都有象征和寓意作用,如乾象征寓意为健天,艮象征山,寓意为止,震表示雷,坎表示水,等等。 单卦有八种,称为“八卦”。 八卦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 1·八卦取象 八卦的取象,天、地、水、火、风、雷、山、泽,天和地,一上一下,一阴一阳,水和火,一个往上升一个往下流;风和雷都是运动之象,山和泽是静止之象。风和雷一刚一柔,山泽一凸一凹。风和雷在天,山和泽在地;风雷中有电火明灭,山泽之中又有水气沉浮。八卦错综复杂,构成这个生机勃勃多彩多姿的世界。 再对比一下八卦的卦画和它们象征的事物,也令人觉得十分微妙。由三个阴爻组成的“坤”,又极像虚怀若谷,厚积、重负的大地之德;“离”卦如同火焰,刚中有柔;“坎”卦又是恰似水流,柔中带刚;“巽”卦像是晴空下流动的风;“震”卦又像是载着雨水的雷;“艮”卦像山外干而内湿;“兑”卦像湖泊一样下干而上润。 2·六十四卦 八卦两两相重,排列组合而成六十四卦,这六十四卦卦名有三种情形: 第一,自相重叠而成的卦,名称不变。 例如:乾☰与乾☰上下重叠而成仍称“乾”,坤☷与坤☷上下重叠而成仍称“坤”,如图 以此类推,震上震下仍称震,巽上巽下仍称巽…… 第二,异卦上下重叠而成的卦,卦名多取卦爻辞中代表性的为之。例如:坎下艮上,该卦爻辞为“童蒙求我”以称为蒙卦。 第三,以现象或事理命名的卦,卦名不见于卦爻辞,如:“大有”,“中学”,“既济”等。 清楚八卦的象征,熟练背诵经的《八卦取象歌》和《卦名次序歌》。 宋代朱熹在《周易本义》一书中有一首《八卦取象歌》和一首《卦名次序歌》,希望大家能背下来: 3·卦序 卦序是指卦象的排列次序。八卦排列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按乾、坤、震、巽、坎、离、艮、兑的顺序排列,称为“文王八卦次序”,又称为“后天八卦次序”;另一种按乾、兑、离、震、巽、坎、艮、坤的顺序排列,称为“伏羲八卦次序”,又称“先天八卦次序”。 今本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从《乾》、《坤》两卦开始,到《既济》、《未济》卦终篇。 八卦的卦序称为: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六十四卦卦序称为:乾卦第一、坤卦第二……未济卦第六十四。 ![]() 卦象与卦德 卦象的符号是一定的,如单卦、重卦等,但是每卦的象征物除了天、地、风、雷……以外还可以是具有相近属性的各种事物。卦的属性称为卦德。象征物和象征意义,其象征物为“卦象”,象征意义即属性称为“卦德”。例如:乾卦象征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就是乾卦的卦德;坤卦象征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就是坤卦的卦德。又比如:震卦象征雷,其卦德为动;巽卦象征风,其卦德为入。 ![]() 《周易》中的爻位占断 1·当位与不当位 卦象六爻的位次有奇偶之分,即阴阳之别。初、三、五是奇位,也就是阳位;二、四、上为偶位,也就是阴位。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都称为当位,又称“得位”。古人以为得位之爻象征事物发展符合规律或人处在相宜的地位、环境,具有发展前途。 阳爻居阴位,或阴爻居阳位,称为不当位,又称“失正”、“不得位”。如恒卦,初六、六五两爻为阴爻居阳位,故不当位;九二、九四两爻为阳爻居阴位,故失正。不当位之爻象征事物发展背离正道、违反规律或是人处在不相宜的地位和时间。 在《周易》中,得位之爻多吉利,失位之爻多不吉利,但也不是绝对如此,要看具体情况的变化。当位时要注意守正防凶,不当位时要努力趋正求吉。 ![]() 2·中、中正 中国文化推崇“中”,《周易》即十分典型地强调“中”的思想。 六爻的二爻和五爻分别居下卦之中和上卦之中,这都称为中位。爻处中位谓之“得中”、“居中”,简言为“中”,中位象征着人和事物坚持中道,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恰到好处。得中优于得正,故《周易》中二爻、五爻多吉利之象。 刚指阳,柔指阴。凡事阳爻居中位,谓之刚中,象征具有刚健而适中之德;阴爻居中位,谓之柔中,象征具有柔顺而适中之德。 如果阴爻居二位,阳爻居五位,既得“中”又得“正”,称为“中正”。在《周易》中,中正之爻尤为善美,象征事物发展到最佳状态,具备最为良好的发展条件。
![]() 3·本卦、变卦和变爻、静卦 占筮最初时所得到的卦即为本卦,或称正卦、原卦,古人也叫贞卦。
陈侯最初所得观卦即为本卦。 变卦又称“之卦”、“动卦”,指一个卦因一爻或多爻的爻动爻性发生变化而成为另一个卦象。例如,乾卦,九二爻由阳性变阴性,即变为同人卦。
变爻也称为“动爻”,指占筮所得的本卦中具有可变性的爻,或称老阳爻、老阴爻。某一爻或几爻由阳变阴,或由阴变阳,卦象也随之改变,即为变卦。例如,屯变比,就是因初九爻由阳变阴而成,初九爻即为变爻。 如果所占得卦象中没有变爻,各爻都是静止不动的,就是静卦。 4·错卦 把一个卦的各个爻的阴阳性质反转过来(阴变阳,阳变阴)求得的卦就是错卦。错卦又称为“对卦”,也称为“旁通”。《周易》六十四卦中根据旁通关系排列在一起的卦有:乾与坤、颐与大过、坎与离,中孚与小过。 ![]() 5·综卦 一个别卦的卦象从下到上颠倒过来,成为另一个卦象,称为综卦,又称“覆卦”、“反卦”。例如,泰卦,倒过来即为否的卦象,反之亦然。 ![]() 《周易》六十四卦中共有二十八对覆卦,也就是说有五十六个卦可以颠倒过来成为另外一个卦象。由于两卦卦象互为颠倒关系,所以覆卦又叫反对之象、反卦。卦象“反对”之卦在《周易》六十四卦中均两两相邻而排在一起。 综卦(覆卦)的简单识别方法是:先看到一个卦象,然后到对面(身体转180度)再看这个卦象就是综卦了。 6·互卦 一个卦除初爻和上爻外,取其二爻、三爻、四爻组成一个单卦做内卦,称为“下互”,再取三爻、四爻、五爻组成一个外卦,称为“上互”。也就是说,《易》卦六爻之间,除初爻、上爻外,中四爻又有相连互交的卦包涵其间,称为“互卦”。下面举屯卦为例: ![]() 7·卦主 《周易》六十四卦的每卦六爻中,有为主之爻,即一卦中构成一卦特征或决定一卦吉凶大义的主爻。 例如,复卦六爻,初九为卦主;乾卦,九五为卦主;坤卦,六二为卦主。 ![]() 此类情形前人或称为主卦之主。成卦之主、主卦之主都可以有两爻,如泰卦中九二、六五两爻既是成卦之主,也是主卦之主。六十四卦的《彖传》中一般揭示出卦主所在。 ![]()
8·两爻的承、乘、比、应 在《周易》卦的六爻之间相互关系中,由于各个爻的位次、距离和性质的不同,会出现承、乘、比、应等不同的相互关系,这里先来讲承和乘。 凡是下爻紧靠着上爻时称为“承”,就是以下承上,指的是下者对上的关系,有承受、顺从之意,主要讲的是阴爻上承阳爻的情况。此时,阴阳“当位”之爻相承多吉,“不当位”之爻相承多凶。 凡是上爻凌驾下爻叫做“乘”,一般指阴爻位于阳爻之上的情形,阴乘阳,象征小人欺凌君子,女子凌驾于男子之上。乘刚的阴爻多不吉利。 “比”是指六爻之间的两爻相邻的关系。如初爻与二爻比,二爻与三爻比,三爻与四爻比,四爻与五爻比,五爻与上爻比。两爻相比,象征着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两爻相比有时也呈现出“承”和“乘”的现象。 “应”是指六爻之间处在下卦的三爻与处在上卦的三爻两两交感对应。对应的两爻,如果是一阴一阳,可以两相交感,称为“有应”;如果对应的两爻都是阴爻或都是阳爻,这样就无法交感,称为“无应”。这很像物理学中电磁学“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现象。 ![]() 《周易》中的占断之辞 “吉”字,其义为“好”,为“善”,为“得”,总之是吉祥如意。但是在《周易》中,一种行为的结果是否“吉”,通常是因时、因人、因事而异的。表现形式有“吉”“中吉”“贞吉”“大吉”等。 “利”字,其义为有利、宜于、利于等。“利”主要是提示人们怎样做好,怎样做没有好处。表现形式有“利”“无不利”“利见大人”“利涉大川”等。 ![]() “吝”字,其义为艰难、痛惜、遗憾等,在《周易》爻辞的中有“吝”字一般都是警示之义,如果不能因警示而自省自新,就会“自吉而向凶”。表现形式有“吝”、“往吝”、“终吝”等。 “悔”字,其义为悔恨。而悔恨往往是过失或困厄引起的,《周易》中警示人们“悔”而能“改”,如果能改就能“悔自凶而趋吉”。 “咎”字,其义为“灾害”,比悔为重,较凶为轻,悔乃较小之困厄,凶乃巨大之祸殃。在《周易》中出现“咎”字很多,但多数以“无咎”而终,这是因为“无咎者,善补过也”。 “厉”字,其义为“危险”,在《周易》卦爻辞中,“厉”提示人们要避开危险,或是用正确的方法面对危险。 “凶”字,其义为凶险、祸殃。在《周易》中“凶”字是有特定情况的。如果因时、因地、因人能够谨慎自警,多数是可以避免的。 在整个《周易》的六十四卦中,始终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万事万物都在变化。所谓“吉”和“凶”也是在互相转化的,多自强,多警惕自己,朝乾夕惕,就能逢凶化吉;如果放纵自己,不求上进,随波逐流,那么即便是吉利的处境,也会转化为凶险。 ![]() |
|
来自: 昵称32353910 > 《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