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的品性,用这四个字就能概括

 昵称535749 2019-04-14
头像

励志正能量

华人号

2019-04-13 21:22 阅读:7k+

光明微教育

上一期我们讲了《道长得什么样》,那么,“道长得什么样”呢?用老子自己的话说,“道”长得“惚兮恍兮,恍兮惚兮,窈兮冥兮”。

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

恍恍惚惚、朦朦胧胧、迷迷离离,混混沌沌;

无形无相、无声无味、无光无色、无影无踪;

无前无后,无头无尾、无边无际,无始无终……

本期接下来讲道的品性。道的品性,可以概括为四个字:无我无私。

《道德经》第二章这样写道: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老子告诉人们:道创造、化育了天地万物,生生不息,从不推辞。生养万物而不占为己有,培育万物而不自恃其能,功成名就而不自我夸耀——这就是道的无我无私的伟大。

诺贝尔奖获得者、美籍华人物理学家丁肇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宇宙间不计其数的星体,为何既不胡乱飞散而去,消失得无影无踪?也不互相碾压撞击,挤得粉碎,而是沿着固定的轨道井然有序地运行?原来,是因为有一种特殊的物质弥散在各个星体之间,它托举着、牵系着、框定着、制衡着数不尽的星体。

这种物质无形无相,无光无色,无影无声,呈虚空状态,在宇宙间以一种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特征和虚空的状态存在着。它能贯穿所有物质,无所不在,又无所不能。这种客观存在的物质,为暗物质。

道的作用如同暗物质一般,它创生了一切,孕育了一切,制衡了一切,但自己从不自以为是、自我炫耀,而是以一种惚兮恍兮的状态默默存在着——这是何其伟大的品性。

正是这种无私,成就了道的永恒。

在《道德经》第七章,老子这样写道: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所作所为没有私心,不为自己)。

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把个人得失放在后边)而身先,

外其身(把个人得失置之度外)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最终客观上成就了自己)。

老子在这一章进一步告诉我们:“天”如此恒常,“地”如此久远。天地之所以能恒常且久远存在,其主要原因是——没有任何私心、不为自己。无我无私的利益众生,故能长久存在。

天地都在呈现道的特征特性,得道的圣人也是法天则地,向天地看齐学习。

所以得道的圣人,做事情把百姓的利益放在前面,置个人得失、毁誉、生死于度外。无我无私,心心系念天下苍生,自然能利益后代子子孙孙。

正因为没有任何私心,德泽万代,其生命自然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

道无我无私,因此而永恒。

人也一样。私心重了,境界就小了,公心大了,天地就宽了。

古往今来,正反两方面的事例不胜枚举。

圣人效法天地,无我无私,同样可与日月同辉,英名永垂后世。因为一个德行充满的人,其境界“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王阳明语)。

从心系天下苍生、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从妇孺皆知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脍炙人口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这些与老子的“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可谓异曲同工,无数古圣先贤胸怀天下,先忧后乐,最终也成就了自己的理想与英名。

到了中国近现代,当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难关头,更有无数先辈视死如归、宁死不屈,面对侵略者的屠刀,用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人人抱定必死之心。

成千上万的英雄们,在侵略者的炮火中奋勇前进,在侵略者的屠刀下英勇就义,彰显出中华民族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充分展现了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近代以后,面对强敌的一次次入侵,中华民族没有屈服,而是不断集结起队伍,前仆后继,顽强抗争,誓与侵略者血战到底,奏响了无数气壮山河的英雄凯歌,谱写了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壮丽史诗,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左权等一批抗日英烈和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等众多英雄群体。

这些“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英雄们,为了国家民族,舍生忘死,无我无私,心心系念天下苍生,正因为没有任何私心,德泽万代,其生命自然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

著名诗人臧克家有一首脍炙人口的《有的人》,赞誉的就是具有无我无私的精神的人: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