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旭、素 “附体” 话张弼——由张弼《大草千字文》谈起

 鸿墨轩3dec 2019-04-14
原创 侯和平 2019-04-04 10:20:52

历史上人、书相辉映的不在少数。我近日见到明代张弼的长卷《大草千字文》,引起了很大的兴趣。

略说一下他为官。他是大名鼎鼎的董其昌老乡,华亭(今上海市)人,号东海,晚称“东海翁”。四十岁左右得中进士,入朝为官,以耿直不阿著称。因写讽文得罪权贵,由京官(兵部主事、后晋员外郎)贬到江西南安做知府。在此任上他才真正寻找到“真我”,发挥了作用,是位清官干吏。他惩治恶人,平其民愤; 开仓平粜,救济乡民; 铺路架桥,岭路得以畅通; 修建书院,普及教育; 禁止陋习,倡立新风等等,一时治下出现繁荣景象。值得一提的是,此期间他笔耕不辍,书艺大进,书声闻名四方,士人、乡民、兵丁甚至海外人士争相求其墨宝,一时成为佳话。

旭、素 “附体” 话张弼——由张弼《大草千字文》谈起

如他光是个好官的话,恐怕早已淹没在历史长河里。而他留下的草书墨宝,尤其是《大草千字文》长卷,故宫博物院和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各存了一份,却使他名垂青史,让人们永远记住了他。

我的评析文章本没计划写他,可是当看到他的《大草千字文》时,顿时眼睛放光,瞬间将我击中,不写是说不过去的了!

旭、素 “附体” 话张弼——由张弼《大草千字文》谈起

张公是具备“草书性情”的人,古代学者说他“张旭复生”、“怀素再现”一类的话,我说他是颠张、醉素“附体”,一个意思。写草的人皆是性情、性灵之人,那些千变万化、玄虚奥妙的大草狂草,是一个人灵魂的裸露, 墨痕里透露出的是精神气息、气象。决非靠炫技或故弄玄虚就能写好草书,那样一定上不了草书的高层次高境界的。张弼的两件《草书千字文》,气息相同,笔法相仿,而流到海外的那件书作更自由、更高妙。我手头刚好有故宫博物院珍藏手卷印品,反复临习,分析研索,感到张弼确实是个写草书之人。虽没有颠张、醉素那样的大名头,与祝允明、徐渭、王铎、傅山的影响也没法比,但我认为,他是和他们可以並肩站在一起的一个大家。

旭、素 “附体” 话张弼——由张弼《大草千字文》谈起

他的这卷千字文,第一感觉是激情飞动,以炽热的心绪,跳荡的笔翰挥就的。他应同僚好友徐延章所请,为徐子卣临池而写的范帖,自然心甘情愿,情绪颇佳。但他并没有因写“范本”而受到约束。而是力注笔端,任气运行,尽性尽情,“我写我心”,写出了自己的风格特点,写出了一件绝妙佳作。

二是草法娴熟,收放适宜,掌控自如。张旭、怀素草书在他心中,已然到了呼之欲出的程度,不经意间,就写出了山势巍峨,写出辰星满天,写出激流飞湍,写出林海莽莽……草书当如此表现,在熟中求生、求拙、求趣,方得草书真谛。从此帖看,张公草书已达高境,不是二三流书草者能望其项背的。

三是情致高洁,字里行间,充溢着文人气息。写草怕俗,纠结于点画,追求于形似,不能够开心抒怀,不能大杯畅饮、大碗吃肉般畅快,而需文意在胸,学识满腹,书技融汇于心及手,加上气概通疏,性灵豁达,方能使草书流畅而不浮,势强而不野,力到而不狂,虽云烟四起,几不能识,然文质高洁,神采奕奕。肯定地说,张公有此一卷草书墨行,学问品行一目了然,必是饱学之士,加之具有草书灵性,自然书妙而不俗也!

旭、素 “附体” 话张弼——由张弼《大草千字文》谈起

从技法层面上分析,也多有可圈可点之处。从整体笔法看,融汇了多家草法精萃。卷中既有怀素大草千字文的神韵风采,又融入唐僧高闲、宋徽宗大草千字文的筆致笔法,同时具备明代大草诸名家的书写特征。具体说来: 继承二王一脉,草体规范,入规尚矩; 兼融章草,新意迭现,野逸古拙; 笔墨畅达,参差错落,自然天成; 欹侧跌宕,意断笔连,映带自然; 浓淡枯湿,刚柔并济,时呈亮点; 疾如骤雨旋风,势若倒海翻江,“心手相师势转奇,诡形怪状翻合宜”,洋洋洒洒千字长卷,精采纷呈,目不暇接,应是一件草书中的上品之作。

旭、素 “附体” 话张弼——由张弼《大草千字文》谈起

此卷 虽然堪比唐宋大家的草书,史上对张公也多以颠张、醉素作比,但实事求是而言,还是差了一个层级。如张旭、怀素的代表作为神来之笔,此《大草千字文》只能是妙品佳作而已!主要差距在于,其草虽笔墨精妙,但达不到出神入化的程度; 虽腾挪飞动,未能进入玄奥虚幻之境; 虽时出妙笔,但没能出现惊天地、动鬼神的翰墨景象。与旭、素大草宗师相比,张弼只好屈尊为次也。

旭、素 “附体” 话张弼——由张弼《大草千字文》谈起

但需承认,张弼仅凭《大草千字文》,就可以堂而皇之地进入古今草书大师的行列。我是这样认为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