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土壤基础知识讲座 (7~12)

 吾道有涯 2019-04-14

(七) 土壤的保水力

1. 何为具有保水性且排水性优异的土壤?

水分对作物而言非常重要,一旦水分不足就会枯萎; 但是水分过多,也会使作物的根部因无法呼吸而腐烂。 在一定程度内,即使持续干旱,或持续降雨,土壤都能提供作物所需的水分。这和上一篇所讲述的土壤团粒结构密不可分。(参考: 土壤基础知识讲座 (六) 土壤三相;  土壤团粒

土壤颗粒决定保水力

请想象一下沙地和黏土。 沙地的颗粒大,沙粒之间的空隙也大,因此排水性良好,但几乎不具有保水力,所以必须经常浇水,作物才能生长。 而黏土的颗粒小,空隙也小,水在细小的空隙中具有高亲和力,所以如果只有黏土,那么保水力虽然强,但是排水性却太差,只要多下一点雨,作物就会泡在水里。

如果有恰到好处的团粒构造,就能打造一个既富有保水性,排水能力又良好,最适合作物生长的土壤环境

重黏土土壤,可以通过添加砂土及有机物,使团粒发达。

砂质土壤,可以通过添加黏土及有机物,使团粒发达。

有机质土壤,添加适量的砂、黏土与肥料,使团粒发达。

2. 水在土壤中的功能

土壤中的水分具有以下功能:

(1) 供作物吸收、利用,促进生长。

(2) 溶解土壤中的肥料成分。

(3) 比热大,能帮助土壤保持一定的温度。

(4) 提供能让土壤生物生存的环境。

3.  作物的吸水与pF

土壤中的水分会通过毛管孔隙从湿度高的地方流向湿度低(干燥)的地方,如果遇到过大的孔隙,便会中断。

水流动的方向由位能决定,而水的位能会受到重力、毛细现象、吸附力、渗透力等因素的影响。

水的位能一般以帕 (Pa) 来表示,不过在与作物生长相关的领域中,则会用水柱高度的对数值 pF 来表示。

pF值越大,代表土壤越干燥; pF值越小,代表土壤含水量越多。 

pF值为0代表全容水量,指的是土壤完全为水饱和时的含水量。这时已经无法再吸收哪怕一点点水分了。这种情况,只是在土壤被水淹没时才发生。因为完全淹水妨碍植物根的呼吸,只有少数适应水淹条件的植物能够生长。

田间容水量,是指旱田在降雨或者灌溉后,多余的重力水已经排出,土壤所保存的水量。 这是大多数植物可利用的土壤水的上限。

永久凋萎点,是指土壤已经十分干燥,虽然还含有一定的水分,但是被土壤的微毛细结构所吸,植物的根无法利用。pF值高于永久凋萎点,植物将干枯凋萎,不可逆转。

pF与水的流动以及作物生长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最适合作物生长的pF是1.8~3.0 (-6kPa~-100kPa),即“正常生长有效水分”。

4. 土壤的有效水分

土壤的田间容水量(pF1.8) 与作物枯萎的永久枯萎点(pF4.2) 之间的差,就是有效水分。 有效水分的量会随着土壤的种类而不同。

砂石的颗粒较大,因此有效水分较少; 在颗粒大小不一的土壤中,有效水分会变大。

至于小颗粒的黏土,有效水分会稍微变小。

即使从保水力的观点来看,也能得知有各种大小不一的颗粒混杂的土壤,比较适合作物的生长。

(八) 土壤的保肥力

1. 何谓保肥力?

在营养液(无土)栽培时,作物能够立刻吸收施肥的肥料。但是在土壤栽培种,大多时候肥料都会先被土壤吸附作物再从土壤里吸收养分。 营养液栽培就像是钱包里一有钱就马上拿出来用,土壤栽培就像是先把钱存进银行,需要的时候再用提款卡提出来使用。 这个宛如 “银行” 的功能就叫做 保肥力,一般以离子交换能力CEC)来表示。

2. 保肥力的结构-- 阳离子交换能力(CEC)

土壤仿佛有许多只带有负电的“小手”。 其原因有二:

第一是因为土壤的主要成分 -- 硅酸 与 氧 结合之后,带有负电; 

第二则是土壤中腐殖质所含的羧基与苯酚羟基也带有负电。

相对于此,许多肥料成分在溶于水后,会成为带有正电的阳离子,因此会被土壤拥有的带负电的 “小手” 拉住(吸附)。

土壤吸附阳离子并维持的能力,叫做 “阳离子交换能力”,是一种表示保肥力的数值。

阳离子交换能力(CEC)

盐基(阳离子): 钙、镁等二价阳离子,会用2只“小手”与二价阴离子相连; 钾、铵等一价阳离子会用1只“小手”与一价阴离子相连。

土壤每100克“小手”的数量,就是CEC, 以 meq/100g 或 cmol / kg表示

阳离子交换能力亦可称为CEC (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或盐基置换容量, 可表示为100克的土壤所带的负电荷相当于多少毫克(meq)。阳离子交换能力越大,土壤中所含的阳离子就越多,保肥力也就越大。 CEC数值的大小,会随着土壤性质、腐殖质的量以及黏土矿物的种类而定。

阳离子交换能力就像是土壤养分的银行,阳离子交换能力越大,就能存进越多的钱(保肥力)。 品质好的土壤,数值大约是 15 meq/100g 以上。

土壤的性质,腐殖质的多少,矿物的种类等,都会影响CEC的大小

保肥力与保水力相同,在砂石中较小,在多为黏土或腐殖质的土壤里较大。黏土的种类也会影响保肥力, 如高岭石、禾乐石保肥力较小, 蒙脱石、蛭石比较大。

保肥力受到腐殖质的影响更大。在保肥力小的土壤里加入堆肥,便能增加腐殖质,提高保肥力。此外,亦可以黏土为客土,或是通过牧草栽培,增加土壤的团粒构造, 也很有效。

3. 阳离子的比例(盐基平衡)也很重要

如上所述,土壤颗粒中的钙、镁、钾、铵等,都是能够吸附并维持作物所需肥料养分的阳离子。然而除了量之外,维持各种阳离子比例的平衡,对作物的生长也很重要。这就是所谓的“盐基平衡”。

CEC中钙、镁、钾三者的总和,就叫做 盐基饱和度。 当盐基饱和度达到80%,就表示CEC的离子当中,这三种离子占了80%。 盐基饱和度与pH值的关系非常密切。

在pH值比较低的酸性土壤中,盐基不饱和。 当土壤是弱酸性或中性时(pH值6-7),盐基趋于饱和。

有关土壤pH值对作物的影响,后续会有专文详细讲述。

(九) 什么是地力?

什么是地力?

在农业领域中,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是判断土壤好坏的依据。 土壤生产作物的能力,一般称为 “地力”。 有时也以 “肥沃度” 或 “土壤生产力”来表示。 地力表示的不仅是构成土壤的自然条件,而且包括了栽种的作物、栽培的方法等农业条件的综合土壤能力。

地力必须 同时满足 物理性要素、化学性要素及生物性要素。

地力的构成要素

物理性要素包括土层或有效土层的厚度、整地的难易度、保水性与排水性、以及对风蚀和水蚀的耐性等等。 

化学性要素包括养分的保持与供给能力(CEC), 土壤缓冲能力(pH)、氧化与还原能力、有无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等等。

生物性要素包括有机物的分解能力、氮固定能力、对于病虫害的缓冲能力、以及是否能提供对可分解有害化学物质的微生物友善的环境。

上述要素必须相辅相成,才能打造出适合作物生长的环境。若仅单独存在,是没有效果的。 例如,表示土壤肥沃度的保肥力,必须结合物理性与化学性的相乘效果; 因为团粒构造达到的土壤柔软度,则需要物理性与生物性的相乘效果; 地力氮的运作则是生物性与化学性的相乘效果。 当这些因素互相取得平衡,便是良好的地力。

“土壤改良运动”在全国各地开展,采取施用有机肥料等措施,但却成效不彰。 这是因为地力是多方面效果相辅相成的。 想要提升地力,就必须进行综合性的改良,并不能只靠施肥或深耕等单独的措施来达成。

何为优质土壤?

大家经常说的“优质土壤栽培出的农作物比较健康,营养价值也比较高”。 那么“优质土壤”指的是什么呢?

先不讨论会大幅影响作物品质的品种因素,只要将土壤的物理环境打造妥善,让作物的根部可以充分生长,同时适当地维持土壤的化学性,施加最适合作物生长的肥料,就能生产出高品质的农作物。 另外,只要土壤微生物丰富又多样,就能适度地分解进入土壤中的异物。 符合以上条件的土壤,就是“优质土壤”。

优质土壤的条件

让我们再具体地看看何谓适合作物生长的条件。

一、 从物理性的角度看:

1. 耕土松软,以硬度计测量时,表层约为15mm, 下层约为18mm.

2. 在旱田土壤,土壤三相应分别为固相率40%,气相率30%,液相率30%左右。

二、 从化学性的角度看:

3. 土壤的pH值呈微酸性,约为5.5~6.5

4. 吸附肥料成分的阳离子交换能力约为20~30meq/100g 左右。

5. 阳离子应50%为钙、20为镁、10%为钾。

6. 有效磷酸含量为10meq/100g以上。 若超过100mg则为过剩。

7. 土壤中的腐殖质含量应为3~4%.

8. 适度含有各种微量元素。

9. 不含重金属或残留农药等对人体或作物有害的物质。

10. 水田中的铁和硅酸含量也很重要。

三、 从微生物的角度看:

11. 有种类多样的土壤生物栖息其中,有机物分解能力佳,净化作用强。

符合上述所有11项条件的土壤,就是适合作物生长的土壤。

上述条件有许多都能够通过土壤诊断来判断,因此定期进行土壤诊断非常重要。

(十) 气温和地温

1. 一天中的日照强度与气温变化

正如同其他在太阳下生活的陆地生物一样,土在一天之内的生活也有许多变化。前两天刚刚度过秋分,这时的昼夜时间几乎相等。 随着太阳的升起和落下, 每天的气温会发生剧烈变化。

(秋分时节)一天的日照强度与气温和地温的对比

热在土中的传导速度较慢,再加上地球内部也有热散发出来,因此热在地表的进出变化虽然剧烈,地温却能维持稳定。

2. 一天中地表附近的温度变化

地表因为直接接受太阳能(这里指热能),所以温度会迅速上升。但是有一部分的热会在空气中散开,或是渐渐往地面下窜去。当环境里含有适量的水分时,大部分的热都会成为水的蒸发热(汽化热)而消失,温度几乎不会变化。

另外,随着太阳越升越高,地表所接受的热量也会增加,热往地底传递,使得地面下的温度也开始上升。到了下午,地表所接受的热开始渐渐减少; 到了晚上,地表的温度甚至会变得比地面下还低。

3.下层的地温变化

在一天之内,热能影响的范围大约会到地表下70cm左右,在这个范围内,一整天的温度变化不大。

我国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 气温会随着季节变化而改变,因此地表下70cm的地温也会以年为单位产生些微的变化。 一整年当中地温都不会变化的深度,大约是在地下10~20米; 在此深度以下,则会收到地热的影响,随着深度的增加,温度上升。深度每增加1千米, 地温就会上升大约30°C。

地底的温度变化

4. 气温和地温对土壤的影响

气温和地温会影响微生物的生活,间接影响土壤有机物分解或合成的速度。 另外,对于不进行光合作用的微生物来说,比起光线,它们更容易受到热(地温)的影响,因此反应速度会随着地温的变化而不同。

从地表传来的热量,也会对岩石的风化造成极大的影响。 沙漠的沙粒表层每天都必须承受摄氏好几十度的温差,因此岩石会受到物理性的破坏。无论是什么种类的岩石,都会因为温度和水分变化而逐渐成为细微的颗粒,此时植物开始生长,分解也会日益加剧。

降雨或灌溉水对土壤水分含量变化的影响,也会影响土壤中的微生物、小动物的活动,进而促使腐殖质的生成与消耗也产生变化。

整地翻土也会让土壤中的成分改变,加速有机物分解或养分流失。 而蚯蚓吃下的土,在一夜之间就能成为团粒构造发达的土。 土壤就是因为上述各种方面的因素不断变化。

(十一) 作物的养分吸收

1. 构成作物的养分元素

作物会通过吸收土壤中所含的氮、磷、钾多量元素钙、镁中量元素,以及微量元素而成长。 

作物的身体大部分是由水组成的。 假如水分占75%, 那么剩下的25%则是干物质量。干物质大部分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等有机物,燃烧后会形成二氧化碳和水(水蒸气), 但最后仍会留下无法燃烧的灰烬。 这些灰烬中有钾、钙、镁、硅、硫、氯、铁、锰、锌、铜、硼、钼等在作物生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无机元素(矿物)。

除此之外,灰烬里也会含有铝、镍、锶、铷等元素。只是目前还无法得知这些元素对作物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植物体的元素构成

各种养分在土壤中溶于水或弱酸之后,氮会变成铵根离子,磷会变成磷酸根离子,钾会变成钾离子。即使离子数量稀少,也会被作物根部强大的吸收力吸收,因此需要耗费很多能量。 这些能量的来源,便是经由光合作用储存在作物叶片或茎里的淀粉。 淀粉会转换为糖类,送到根部,为吸收养分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假如光合作用不足,作物合成淀粉的能力就会衰退,送到根部的糖类也就跟着变少,如此一来根部的活性便会降低,吸收养分的效率变差。

土壤的元素构成

2. 养分的选择性吸收

即使是土壤溶液中浓度较低的养分离子,根部也会利用呼吸作用所得到的能量来抵抗渗透压,吸收所需的离子。这就是所谓的选择性吸收

这是因为作物体内有一种称为运输蛋白(transporter) 的蛋白质,可以挑选养分并送进体内,让作物吸收必要的养分,再送至必要的地方。

要选择什么样的离子来吸收,通常会因为作物的种类而异,不过大部分的作物吸收的离子依序为:

钾(K) > 钙 (Ca) > 镁 (Mg) > 钠 (Na)

这是在作物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顺序, 尤其是钾, 被吸收的量比氮还多。

植物的养分吸收和能量供给

植物根尖放大后的结构图

根毛放大后

根毛会释放出氢离子,不仅吸附水溶性离子,也会吸附土壤胶体,来吸收养分

3 根部的生长速度和生长量

作物的根会在土壤中一边寻找养分,一边不断生长。根的生长的速度十分惊人。 例如,小麦发芽后只需40~50天,根就能长到一米。

根会在土中长出许多支根与细根。据说在一株小麦收成时,根部合计总长将达数百公里,根毛总数则有好几亿。

如此惊人的生长力,全都由根部末端的分裂细胞进行,而根毛最密集的部分,则负责吸收养分与水分。

(十二) 土壤pH与作物生长

1. 适合作物生长的土壤pH值

土壤pH值对作物的生长有很大的影响。

在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降水丰富,

露天栽培时,盐基容易因为淋溶作用而

酸化

但是在有屋顶遮雨的设施栽培中,

则容易累积盐类,使得土壤

碱化

土壤pH值不但会

影响土壤中各种元素的溶解性

也会影响微生物

一旦土壤酸化(pH值降低),

丝状真菌就会优先生长,

而丝状真菌中有许多

如镰刀菌的作物病原菌

因此必须

特别注意土壤病害

此外,pH值一旦降低

与吸收密不可分的

硝化菌

更容易受到影响,

使作物生长状况不佳

一般而言,

最适合作物生长的pH值为

5.5~6.5 

但是随着作物的不同,

此数值也会有很大的差异。

通常

水田或旱田的适当pH值为

6.0~6.5 

果园的适当pH值为

5.5~6.5

茶园的适当pH值为

4.0~5.5

一些常见作物的适合生长的pH值范围

2. pH值与元素的溶解

土壤中的元素是否容易被溶解,

会因为pH值而异。

酸性过强时

更容易溶解。

所谓耐酸性的作物,

就是即使这些成分较多,

也不会受到负面影响的作物。

而所谓不耐酸性的作物

则需要较多的

不易溶于酸性的元素。

若pH值变低,

变得更容易溶解

土壤溶液中

这些元素的离子便会增加

而这些离子,一旦与

磷酸根离子

结合

便会形成

难溶性化合物

作物可能会

缺磷

土壤pH值与各种元素的溶解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