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说法,很多人在情感上仍无法接受。 毕竟过去我们一直认为自己的祖先是地道的北京土著。 至此,仍有不少学者认为人类是多地起源的,相互间有基因交流。 但很抱歉,那个头盖骨失踪的“北京人”,真不是我们的祖先。 那么,“北京人”头骨考古挖掘研究的前后历经了哪些辛酸的往事呢? 1929年12月2日,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一带。 裴文中正有条不紊地组织龙骨山考古挖掘的收尾工作。 这位身材孱弱的年轻人原本就读于北京大学地质学。 由于毕业后没能找到工作,他就先来到周口店当临时工。 在这里,他不卑不亢,跟着大伙学习考古发掘的知识。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他已经能自己独立分辨化石了。 恰逢此时,周口店的挖掘工作也碰到了坚硬的岩石。 专家们觉得这里不会有什么进展,就都离开了。 唯独他坚持留下来带领工人们完成最后的挖掘工作。 下午四点,天色渐暗,寒风呼啸,裴文中仍聚精会神地工作。 突然,发掘工人们意外发现了一个黑暗的新洞穴。 于是,裴文中腰间系上绳索,带着他们一起下到洞中考察。 借着微弱的烛光,一名工人在洞穴底部的土层中挖到了圆形的硬壳。 裴文中前来查看后,大声惊呼:“人头!这像是人头啊!”。 他当即掏出撬棍,十分细心地将这块头盖骨发掘出来。 随后,他将这块头盖骨包裹在随身脱下的外衣里,并小心翼翼地抱着它离开洞中。 他连夜写信报告,之后还用被子裹着它送到北京地质调查所。 通过当时最先进的技术鉴定,确定其是距今70万年前猿人的头骨化石。 这一重大的发现,让世界为之震惊。 一直以来,考古学家发现的大都是人的牙齿,从未发现相对完整的头骨。 而头骨的发现不仅证实了猿人的存在,还给当时提供了人类历史至少有70万年的证据。 在这之后,周口店遗址不断有新的发现。 截至1937年,那里就一共出土了北京人头盖骨5个、面骨6件、颅骨碎片15块、下颌骨14块、牙齿147枚以及大量的头后骨化石。 因此,它也是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伴随着遗址挖掘工作的进行,我们得以了解数十万年前的北京人的生活。 我们中学课本上,就生动地刻画了北京人的生活场景: 白天,男人出门打猎,女人带孩子采集果实: 傍晚,大家带着猎到的猎物、采到的果实回到洞中,一起点燃篝火,烧烤野物…… 然而,真实的北京人生活真的有那么和睦美好吗? 当时,一位来自德国的考古学家魏登瑞就发现有件事特奇怪。 按理来说,人的头骨跟四肢骨的数量一般是1:2。 但发现的所有北京人的化石里,却出现了头骨过多,而四肢骨的数量不够的情况。 排除各种可能后,他认为这些多余的头骨很可能是北京人进行同类相食的证据。 而在遗留的头骨与肢骨上,似乎遗留着取食脑髓或骨髓时所遗留下来的破损痕迹。 北京猿人眉脊上保留的齿痕。图片来源:《龙骨山:冰河时代的直立人传奇》 不过也有考古学家认为,这些骨头上的痕迹正好与食肉动物的犬齿相合,可能是鬣狗啃出来的。 但这并不能排除北京人自相残食的可能性。 因为上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博阿兹(Boax)等人运用电子扫描镜技术重新观察了北京人的第一代头骨模型。 他们从中找到了一些人工的石器切割痕迹,破损形态与“用石片来回锯”产生的结果相符。 这也意味着这是北京人的活动所导致的。可见其生活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美好 鬣狗的模型 至于当时的人类有没有开始用火,考古学家则找到了相应的证据。 他们就发现了大量的明显烧过的动物骨骼和灰烬层。 但这并不能确定,他们是否已经学会了有意识地用火。 毕竟,自主地控制用火,是对人类演化上是十分重要的。 不管怎样,我们能明确的是,北京人真不是我们现代人的祖先。 那我们先来看看课本上那个长久以来的误解是从何而来的? 普遍认为,直立人主要生活在亚洲境内,生存年代从180万年前一直到3万年前。 从还原的图像能看出,直立人保留了一些介乎于猿和人之间的原始特征。 比如脑袋的上窄下宽、额头较为低平,嘴巴向前凸出等。 而北京人作为亚洲直立人中的一支,是人类演化树上的重要成员。 1965年发现的蓝田人(一种直立人)残骸 就有一种观点认为,北京人所属的直立人是具有地域性特征的多态种。 各地区直立人之间的差异可能与当时的气候环境造成的相对隔离有关。 在地理隔离的情况下,东亚地区的直立人和非洲的直立人分别演化出了后代智人。 从这个角度来看,北京直立人是中国智人的祖先。 人类多地起源说 在这基础上,魏敦瑞提出了“连续进化附带杂交”的假说。 该观点认为,中国的古人类就是连续进化的,并且进化出共同的特征。 比如北京猿人与现代中国人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出现在头骨正中央的矢状隆起、下颌圆枕、铲形门齿等等。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多年来一直认为北京人是现代中国人的祖先。 直到近年来分子研究技术的出现,才改变这个观点。 根据分子人类学的研究成果,证明现代人约于20—10万年前在非洲东部出现。 并且至少在6万年前,他们才进入东亚。 这一观点刚出现时,当时任职于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科学家金力也并不同意。 于是,他联合了我国的科研单位进行合作研究。 在此之前,人类非洲起源说的遗传研究关注女性线粒体。 这一次,他们则着重研究男性的Y染色体。 比如他们重点研究了染色体态形M168。 结果是所有从现代中国人身上采集到的基因样本,都有人类在非洲时产生的突变型M168。 所以,金力也不得不承认,目前的基因证据并不支持现代中国人有独立起源的说法。 复旦大学李辉教授绘制人族进化史示意图。图片来源:http://loca.fudan.edu.cn/lh/ 他们认为,在10万年前至4万年前之间的东亚地区,很可能存在一个化石“断档”期。 也就是说,这一阶段的人类遗址非常少见。 6万到4万年前源于非洲的现代人到达我国的南部,逐渐取代了当时生活在那里的直立人种。 有古生物学家认为,以北京人为代表的亚洲直立人只是人类演化过程中灭绝的旁支,没有留下后代。 尽管北京人并不是我们的祖先,但它对研究人类早期进化有着不可磨灭的意义。 通过对北京人的研究,发现他们当时的脑容量大约为1088ml(现在1400ml)。 我们会发现他们中有68.2%会在14岁前死亡,身高基本上在150-160cm。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时从周口店遗址中发掘出来的5个头盖骨遗失了。 6个北京人的头骨模型 追溯这段往事,实在会令人悲愤不已。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后,北京很快就沦陷了。 当时为了保证头盖骨的安全,中国决定把五个头盖骨送往美国保管。 结果很不幸,这批头盖骨在运送过程中遭到了日军的拦截。 等到战争结束之后,这批头盖骨却下落不明了。 而它的丢失,也成为了考古学史上的世界奇案之一。 有的说它还在协和医院的地底埋着,有的说它已经送到了美国。 也有的说它被日本运回了国内,又或者是日本人不知其重要性,将它捣毁了。 不管哪种说法,这批北京人头盖骨就此消失在人间,仅剩一个了。 如今博物馆展出的北京人头盖骨是专家根据尺寸制作的模具。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发现第一个头盖骨的裴文中余生都在寻找北京人头盖骨的下落。 1966年,裴文中在寻找了20年仍杳无音信后,又组织了对周口店进行发掘。 他最大的愿望是“希望能再次从自己手中找到中国猿人的化石”。 天不遂人愿,这次发掘出了一块额骨和一块枕骨。 这是目前仅有的少数的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标本。 万幸的是,关于头盖骨的大部分模型、照片和论文都被保存下来了。 还好科学家能通过这些材料研究“北京人”的生活,揭开远古人种的神秘面纱。 当然,也希望未来消失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能回到我们的手中。 *参考资料 夏军.裴文中与北京人头盖骨化石[J].中国档案,2014(05):76-77. 蔡晓云. Y染色体揭示的早期人类进入东亚和东亚人群特征形成过程[D].复旦大学,2009. 刘铮.“北京人”头骨全球大搜索[J].科技潮,1998(08):91-92. 张森水.从周口店早期工作看裴文中先生对史前考古学的贡献──纪念裴文中先生诞辰90周年[J].第四纪研究,1994(04):330-338. 汪开治.现代人的线粒体DNA起源于非洲[J].生物学通报,1992(05):48. 高星,彭菲,付巧妹,李锋.中国地区现代人起源问题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8,48(01):30-4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