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末分享:金匮要略释义与方解(33)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中)

 罾事物语 2020-12-01

版权所有,可转载不可剽窃!

金匮要略释义与方解(33)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中)

王东海

【原文】食已吐,大黄甘草汤下之。

【注释】但言食已吐,若不食则不吐自明。食入于胃则胃实,实则不能纳受,不食则胃中空,空虚则自安,乃胃家实也。实者泻之,但无腹满,泻其热则已,以大黄、甘草二味主之。

【原文】大黄甘草汤方

大黄四两、甘草一两。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方解】吐食有寒热之分,热者食入即吐,寒者朝食而暮吐,以热性急而寒性缓也。然亦有脉证可考征。此食入即吐,乃热证也,故大黄之苦寒沉降以泄胃中之热;甘草之甘缓以约大黄之苦,甘化阴、从容和缓,不致急于下趋,则胃热解而胃液不伤也。

【原文】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

【注释】喘者气逆而息促也;呕者声物齐出也;哕者有声无物,但此三者,似是而非,总觉胸中烦乱不安,莫可名状,因胸为清阳之府,为外感湿浊之气所犯,凝滞其气而微饮停聚,以生姜汁、半夏之辛散解表散饮和胃降逆,则邪分消而愈。

【原文】生姜半夏汤方

半夏半升、生姜汁一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内生姜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服,夜一服,止,停后服。

【方解】半夏辛滑而燥,能散饮燥湿和胃降逆,生姜汁较生姜而流动;小冷服者,冷则多留于上而下行较缓;服量少者,多服则汤药下行而过病所,故取轻扬法也。

【原文】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

【注释】此与上条“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同为邪热扰于胸膈,邪在膈上者,轻宣肺气达邪透表,重则当用吐法,误下则徒虚其中而陷其邪而成坏证也。然此非食已吐之比,食已吐者,不食则不吐,邪热在胃也;此则邪在胸中也。

【原文】吐后,渴欲饮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兼主微风,脉紧,头痛。

【注释】呕吐之后,液伤而胃燥、渴欲饮水者,常也。当少少饮之,胃和则愈;若液涸胃燥而外感风寒,风寒外束,内燥郁而化热,故贪饮无厌,以文蛤汤内清燥热、外解风寒。

【原文】文蛤汤方

文蛤五两、麻黄、甘草、生姜各三两,杏仁五十枚、石膏五两、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汗出即愈。

【方解】文蛤散即大青龙汤去桂枝加文蛤也,彼治风寒两伤、营卫同病,乃寒束风邪,郁蒸化热,邪热外重而里轻,故用桂枝温里而达外;此因胃燥而感风寒,外邪闭郁,内燥化热,邪热内重而外轻,桂枝辛温,与里热不宜而去之,加文蛤之酸收、咸寒,内则生津止渴,外则约束麻黄,因微风只宜透表则解,不宜大汗也。

【原文】问曰:病人脉数,数则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

师曰: 以发其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亦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今脉反弦,故名曰虚。

【注释】原按:“问曰:病人脉数至胃中虚冷故也”等句,已详《伤寒论》“阳明篇”,错简在此。

《金鉴》注:以弦脉主饮,非虚脉也,误也。因下句有胃气无余,盖木脉弦,木邪盛则刑土,胃土受刑则虚而无余。何谓不主虚也,胃中虚寒,不能化谷,朝食至暮而不化,则变腐浊,不能下入小肠,阻塞胃气之下行,则上而吐也,此为胃反之证,乃寒在胃,医反下之,则胃气更虚,肝木来乘,其脉弦也。

【原文】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

【注释】趺阳为胃脉,浮为气虚而不敛也,故云为虚;涩者,指下凝滞而不流利也,乃脾阳虚而健运不行,脾阳虚,不能消磨谷味,则谷食过时不化,则朝食而暮吐出原谷,暮食至朝亦然,如此之证,名曰胃反。胃反者,胃气以下行为顺,上逆为反也。脉紧者,紧为阴、为寒;涩者,阴寒盛而脾阳衰,则脾胃自然之生气已无,药难挽回造化,为难治也。

【原文】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

【注释】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之胃反,主以大半夏汤补气液、润涸燥、降逆气也。

【原文】大半夏汤方

半夏二升(洗完用)、人参三两、白蜜一升。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煮药取一升半,温服一升,余分再服。

【方解】名半夏者,因其生长成全于夏至以前,夏至后则苗自萎,较诸草木占自然降令之先,质重而能降,味辛秉秋金降令,以降胃气之逆,强而有力。胃反之证,胃中气液必伤,自贲门至幽门之必稿,故白蜜、人参以大补气而润燥;水作甘澜者,以甘者能守,取其和缓从容而不速下,使虚者得补,稿者得滋,逆者得降,为不易之法也。

【原文】胃反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

【注释】胃反而渴欲饮者,胃中气液伤也。胃气伤不能游溢所饮 渗利而外出,恐饮多而水渐停,或水已停则正津不化而为渴者,以茯苓泽泻汤温阳化气健脾行水而降逆也。

【原文】茯苓泽泻汤方

茯苓半斤、泽泻四两、甘草二两、桂枝二两、白术三两、生姜四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内泽泻,再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

【方解】胃反而渴欲饮水,胃中之气液伤也,液伤则渴欲饮,气伤则不游溢则水易停,水停正液不化而益渴,故以茯苓泽泻以行水;白术健脾以升腾津液而止渴;桂枝以温阳以达膀胱而行三焦之滞;生姜以散饮止呕;甘草之和,此治胃反渴欲水之权宜之治,非治胃之主方也。

【原文】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注释】哕逆有声无物乃胃中气液虚而生热,则胃气不降而上逆。

【原文】橘皮竹茹汤方

橘皮二升、竹茹二升、大枣二十枚、生姜半斤、甘草五两、人参一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解】此治液涸胃燥之方。橘皮辛香降气行滞;竹皮甘寒以清胃热;人参以生气液;大枣、甘草重用以守定脾胃之虚;生姜之辛,降逆而和胃也。

【原文】干呕哕,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

橘皮汤方:橘皮四两、生姜半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下咽则愈。

【注释】干呕有声无物即哕也。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四肢百骸赖其濡养,胃气上逆则不能行于四末而手足厥也,以橘皮辛香降气行滞,生姜多歧横散以宣其气而自愈也。

本公众号历史消息查阅方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