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库存控制之1】快速消费品行业的库存分类控制与库存天数管理

 黄昌易 2019-04-14



有人说库存是恶魔,又有人说库存是天使,众说纷纭。

目前比较主流的库存策略可能还是九宫格法,但是不同行业客户的要求/不同企业的资金承受能力是不一样的,所以从实战角度来讲,所采用的库存策略也会有所不同。

今天我就以快销行业为例,谈一下库存那点事。

【库存控制之1】快速消费品行业的库存分类控制与库存天数管理


库存九宫格。


1、AX/BX/CX可以走ROP模式(再订货点)。

备注:AX/BX如库存指标宽松,可适当备SS(安全库存)。

2、AY/AZ可以走ROP+适当备SS。

备注:AZ有可能是受政策面影响较大的,所以紧贴活动政策是最重要的。

3、BY如果库存指标紧的话,可以只备常规的量。

4、其实从严格意义上来说,BZ/CY/CZ应该走MTO模式,但在快销领域似乎完全不适合。因为客户的订单满足率和交货时效比较紧,因此即使是BZ/CY/CZ这种销售比较差的产品,最起码也要按最小起订量备货。

备注:BZ/CY/CZ如无特殊情况,建议作为产品末位淘汰的首选。



天马行空的库存天数。


目前现在许多公司都会对品牌-ABC制定不同的库存天数指标,但库存天数的算法往往是参差不齐的。

越是大牌,财务状态越好,其实在供应链管理方面往往是比较粗放的,只能说有钱的主就是任性。用现在流行的话讲就是:家里有矿。


1、有金矿的企业。

反正计划都是不准的,索性结合财务资金链的底线,全部产品大面积囤货,反正利润高,不差钱。

比如底线是6个月,即使LT是60天,产品波动仅仅只有30天,那MRP的补货策略就是只能当库存(当然里面正常月的算法其实有时候逻辑也是比较怪的,或者说很不严谨)到达6个月的时候,才会考虑补货。


2、资金链不太宽裕的企业。

对于资金链不太宽裕的中小品牌公司来说,往往会不走寻常路,有时候甚至违背供应链基本规律(比如说过度追求周转率),走向极端。

假设一个品牌的A类,只有一个SKU,国产化的采购周期是75天(主包材45天,外协工厂预计30天内排产并出货),最小起订量是5000,前三个月销量是2500。

企业财务对于库存天数的想法是:对比最小起订量和前3个月销量,得出60天为A类的库存天数,他们觉得专业的计划应该做到:计划95%以上准确,工厂灵活性高,物流非常准时。因此在他们看来这个库存天数就是很合理的目标。

想到这里,我只能用一句话来抒发此时的心情:太过理想主义。

【库存控制之1】快速消费品行业的库存分类控制与库存天数管理


库存天数KPI。


承上例,从专业的角度来说,我并不赞同这样的库存天数KPI,原因如下:

1、前3个月销量能代表之后的走势是否科学(如果因为市场原因下滑了,库存天数肯定会超过现行的标准)?


2、假定计划必须95%以上准确,理想是好的,但现实是骨感的,有时候由于一些不可抗逆的因素导致预测不准(比如市场份额下滑、人为政策面的不合理),这些已经超过计划的范畴了。

备注:

以快销行业标准来说:M-3达到50-60属于一般的水平,M-3达到60-70属于优秀的水平。


3、主包材45天,外协工厂预计30天内排产(如果品牌有强势地位的,15天内排产并且出货是有可能的,但如果是中小品牌可能是享受不到这样的优惠政策的),当然中小品牌有时候为了提高柔性,可以对重点产品提前备料,以便30天左右能出货,但这块需要企业资金链的支持。


4、假设供应商物料配套和物流速度都必须非常给力,但在现实操作中,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问题。

从合理的角度来说,比如A类产品(国产化),LT正常是75天,需求/供应/物流波动分别是15天/7天/1天,那么库存天数应该在98天左右。

另外,如果供应链指标过度不合理,客观条件也不支持策略的调整,那对计划来说,如果想完成KPI,唯一的方法只能是做一些”美图秀秀”了。

【库存控制之1】快速消费品行业的库存分类控制与库存天数管理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