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条新闻,让一些孩子们兴奋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正式发布了13个新职业信息,其中就包括电子竞技员。曾经被视为洪水猛兽的电子游戏如今成了正式的工作,曾经的“网瘾少年”如今成了自食其力的励志偶像……伴随着这条新闻的出现,不少家长可能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眼中的“游戏”了。 但是,能成为电子竞技员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孩子玩儿游戏不过是为了消遣。打游戏成为职业,并不意味着孩子可以因为打游戏而荒废学业,沉迷游戏的问题依然需要解决。那么,我们该如何对待游戏,怎样防止孩子沉迷?资深游戏策划师来支招啦。 我的工作是一名游戏策划,同时我也是一位小学生家长。我儿子也玩儿游戏,但他却没有对游戏上瘾。 作为一名从业多年的资深游戏策划,我必须得承认一个事实:商业化的网络游戏,就是为了让玩家沉迷而设计的。为了让玩家沉迷,我们做的功课可能比各位父母要深入得多,这可能根本不是一个维度的对抗,所以无奈是大多数父母的感受——我们非常清楚你的孩子想要什么、愿意付出什么,以及什么是他喜欢的。百万玩家的数据和调研在我们的数据平台上随时可查,我们的每一个改动都和数据有关,我相信我比你更了解你家孩子的喜好。 但从某种角度上说,引导玩家和教育孩子其实没有本质的区别。而引导玩家这件事上,我的经验更加丰富。 有一个亲戚的儿子沉迷LOL,住校时晚上翻墙去网吧。去年暑假见过一面,我和他没聊几句,他的母亲就如临大敌。 在被压抑了一个月后,这孩子就彻底爆发了,在LOL赛季结束前跑出去玩儿了三个通宵,被抓回来就是一顿毒打。不过他并没有后悔,他和我说上到钻石了,有钻石框可以领。 我们常常能听到“网络游戏毁了一代人”这样的论断,但其实,游戏不是原罪。即使没有游戏,其他各种形式翻新的诱惑都有可能“毁掉一个孩子”,只要它比读书有趣…… 所以,要想防止孩子沉迷游戏,做家长的自己首先不能把游戏当作洪水猛兽,家长的一味逃避只会让孩子越陷越深。 家长觉得游戏太厉害,束手无策,其实本质上还是对它缺少了解。知己知彼的道理大家都懂,玩儿游戏的孩子也不例外。 人们反感别人给自己贴标签,但往往会自己给自己贴标签,因为这是一个快速定义自己的好办法。我的小表妹今年读初三,春节时我发现她在玩儿《王者荣耀》。重点初中、爱打扮、成绩不错,这是我给她的标签。中考的压力不小,她居然还有心情玩儿游戏,这让我很好奇。 后来我知道她组了一个好友,段位比她要低,组他的原因,竟然是因为“长得好看”。我大概知道她沉迷“王者”的原因了——学生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他们需要频繁的面对面的社交行为,这样很容易形成恋爱、小团体或攀比心理等问题。而《王者荣耀》,正是她和这个好看男生的社交工具。 所以我小姨在担心她会不会沉迷“王者”而考不上好高中时,我则在担心她是不是恋爱了。我只是多看到了一个标签,问题就找得更精准了。 不仅要贴标签,我们还要不断地更新标签,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某人的行为方式和习惯,推断他下一步的行为。比如,一个好赌、有钱的人会进入赌场,但是当他亏光后,变为好赌而没钱的时候,他会做什么呢? 标签多了,我们就可以模糊地看到他下一步的走向,以及问题的根源到底在哪儿。 动物怕火,害怕被烧死,但是人类却可以轻松地控制火,区别只在于对火的认识不同。当很多家长问到孩子沉迷游戏怎么办时,我担心的通常不是他的孩子,而是他自己:平心而论,你对孩子为什么会沉迷游戏,是不是像动物面对火一样一无所知? 作为游戏策划,我非但给孩子玩儿游戏,还买更好的游戏让他体验。最开始玩儿《植物大战僵尸》和《我的世界》,去年开始玩儿《王者荣耀》,不过给他买了switch后,开始玩儿《塞尔达》了,而现在在玩儿《奥德赛》。 为什么他不和同龄人一起玩儿《王者荣耀》? 《王者荣耀》对他来说更像是一个社交工具,当他逐渐觉得并不需要靠它才能获得社交和认同感时,他自然就远离了。 很多人认为见识只能随着年龄而增长,但是当你帮助孩子见识过更好的东西时,低级的刺激对他来说就没有意义了。禁止孩子玩儿游戏是不现实的,但是可以选择合适的游戏让他体验,高质量的游戏教会孩子的,并不比书本上少。 对很多孩子而言,游戏是逃避现实的最佳方法。毕竟在游戏里,他们很容易就能得到认可和奖励;而在现实中,他们接受的惩罚要远多于获得的奖励。 许多家长的惩罚方式很容易将自己摆在孩子的对立面。 如何惩罚孩子?简单来说,就是不要拿走属于他的东西。 在游戏设计中有一个常识,就是几乎不会因为玩家没达到目标,就把他已有的东西拿走作为惩罚,相反是许诺一个奖励,你达成了才能获得。比如,完成任务后能获得金币或者装备,但不会因为你没打死Boss就没收你的装备,这样会带来极强的挫败感。 惩罚对一个孩子来说是很严重的事情。所以在游戏中,哪怕你玩儿得再烂,我们都会告诉你:不错,还有以下几种办法可以让你变得更强! 如果孩子反复受到惩罚,他会觉得这件事不适合他,他会逃到一个天天夸他很厉害的舒适区中去,而能让他有这种感受的往往就是游戏。 那么,如何奖励孩子?总结一下就是:送孩子东西时要谨慎。 游戏策划者永远不会无缘无故地送你东西,背后始终都惦记着你的什么东西,比如期待你多上线,或者等着你充钱。大奖励在送出之前,也都会先画个饼,想获得都是有条件的。 游戏中获得奖励时,跳出来的特效永远酷炫且具有仪式感,让心情激动的你明白,这是我们奖励你的,而不是我们欠你的。对孩子,也是如此。如果你给孩子的奖励被他认为是理所应当的,他也许会因为哪天你买不起最新的iPhone和想要的车时怪罪你太抠门儿。 那么我们可以奖励什么东西给孩子?我们可以投其所好,送孩子手机或者游戏机的使用权、迪士尼两日游门票等等,以财力来定。但是直接赠送手机、游戏机、人民币则不行。记住,奖励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有使用范围。 奖励的目的是获得短暂的快乐,满足他的某一个需求,一次奖励过去就过去了,下一个目标又在眼前。想清楚什么是孩子想要的,利用它和孩子站在一起,完成你们的目标。 当你和孩子约定好奖励时,一定不要食言。即使孩子的要求看起来不那么合理,比如说他想要买昂贵的手办,你也要明白,你买的不是这个看起来根本不值钱的塑料小人儿,而是孩子为了达成目标所付出的努力。 你有没有想过,你的孩子为什么一开始会选择玩儿一款游戏? 游戏是一个把复杂事物条理化的产物,游戏中很多玩法的设计都源于生活、来自于人性,只不过设计者将规则设计得比现实更清晰、反馈更明确、更洞悉玩家的想法。所以玩家在游戏中得到的成就感,是在现实中难以获得的。而一旦孩子在现实中能得到更大的乐趣和成就感,游戏对他的吸引力就大大降低了。 怎样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获得足够的成就感?我们可以采用间接游戏的做法。商业化的网络游戏,新手引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简单来说,就是设计非常多的细节目标,让玩家按部就班地达成,并给予奖励,以达到上手玩儿游戏的目的。 我给我儿子同样定了一套上学的新手引导。在三年级刚上英语课的时候,我只需要他及格,便奖励他一个月的零花钱翻倍。他们班只有不到六个人不及格,他很轻松地完成了目标,我立刻给他兑现了奖励。 在游戏行业我们管这叫首充,只需充值几块钱,就可以享受数倍于你充值的奖励。因为我们发现,只要充过一次钱的玩家,充第二、第三次的概率非常高。 玩家始终需要被引导,不然就很容易离开游戏,孩子也一样。每一次目标无须太高,太高会适得其反,要保持在一个个稳定的画饼——完成——奖励——再画饼的小循环中,让人始终在追求。 兑现奖励后,我要求他拿70分。除了零花钱以外,只要他愿意每天记几个单词,我都会让他玩儿一会游戏。 一旦他进入了这个循环体系,成绩变好只是一个结果。 当然,游戏设计极为复杂,一款游戏往往是近百人打磨后的呈现,是一个充分利用人性弱点的集成,并非三言两语可以将其剖析清楚。 家长指望孩子忽然开窍、远离游戏,或者希望有关部门一封了之,是非常不现实的,因为这并不能解决他沉迷的问题。最有可能帮助他从根源上改变的,就是家庭。当我们真正地去了解孩子,并利用游戏思维去解决问题,游戏就不会成为洪水猛兽。 在孩子成长的路上,家长就是最好的领路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