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一袋药物安静地躺在输液瓶中,汩汩的液体等待着被输入你的体内。 “赶时间,输液时候把滴速调快”“输液好得快”“输液可以疏通血管”“输液可以补充营养”“小朋友输液比吃药好”……这些都是误解!事实上,一般感冒、发烧是不需要输液的。 今天的【医聊】发起人是下面这位医生,大家有问题可以在留言里提问噢! 石浩强,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药剂科副主任,副主任医药师 我通过静脉输入你的体内 通常被称为“打点滴”or“吊盐水” 有人特别害怕“吊盐水” 因为怕疼! 疼痛的话,除了个体差异之外 还可能由于护士姐姐/哥哥技术不过关 因为静脉穿刺除了要找准血管 进针做到“快、准、狠”之外 进针的角度也大有讲究 当针头与皮肤之间的进针角度接近45°时 进针最为容易且疼痛较轻 还不易刺破血管下壁 神奇的45° 拍照好看 跳舞称神 扎针不疼 由于我是“一次性”“大剂量”地 直接进入体循环 不存在被消化系统吸收的过程 发挥药理作用会非常快 也是很多人口中的“好得快” 所以很多人一生病就喜欢用我 但一生病就想着要“吊盐水” 是非常错误的! 静脉输液是侵入性操作 本身存在诸多风险 如感染、静脉炎、 药物渗漏、电解质失衡等 所以说“输液风险堪比一次小手术”! '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 是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用药原则 千万不要动不动就“吊盐水”! 1、患者昏迷不醒或吞咽困难; 2、患者出现严重吸收障碍,例如反复呕吐、严重腹泻; 3、患者病情危重,进展迅速,要求药物在体内迅速达到高浓度。 有些急性子的患者总嫌滴速慢 想赶紧吊完盐水后走人 他们会自行调快滴速; 还有些人觉得吊得快会不舒服 就自行调慢滴速 其实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滴注的速度是由患者的 年龄、病情、药物性质、输液量等 多方面因素所决定,绝不能随意调节。 老年人滴注速度建议每分钟20~40滴 成人滴注速度建议40~60滴/分钟 新生儿一般控制在6~8滴/分钟 12个月以内的婴儿控制在8~10滴/分钟 1~3岁幼儿为10~15滴/分钟 学龄儿童控制在15~30滴/分钟。 患有心脏疾病或肺部疾病的患者以30~40滴/分钟为宜。 不同性质的药物 要求的滴速也不同 对血管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应适当调慢滴速 血管活性药物控制在24滴/分钟; 氯化钾以30~40滴/分钟为宜; 脱水剂需要较快滴速,一般106~192滴/分钟; 抗菌药物、止血药应60~80滴/分钟。 随意调节滴速,过快可能会加重心脏负担 引起心衰、肺水肿等严重不良反应 有时候,患者或家属会大叫: “快吊完了!要进空气了!危险!” 其实,不必太过于担心 一般情况下 即使输液后忘记拔针 空气也是不会进入静脉的。 这是因为静脉输液是利用了 大气压和液体静压的平衡原理 要求形成的输液系统内压高于人体静脉 输液就可以顺利地进入体内。 当输液接近完成时 输液系统的液体静压会减小 当低于静脉压时 即使不拔针也不会带进空气。 当然,有时静脉压占优 输液管里会有回血形成 这时您也不必过于惶恐 只需要将输液管上的调节器开关 调至远离滴管的一端 即可减少回血。 其实,最佳的拔针时间是 在输液袋内液体滴完后 输液管内液面下降速度明显减慢时 提醒,拔完针后建议按压 否则会手肿、出现淤青 1、若按压时间过短,血管穿刺部位血细胞凝集块尚未形成,会导致出血或形成皮下淤血,所以一般建议拔针后至少需要按压3分钟以上,以5分钟最为适宜。 2、按压“姿势”也很重要。拔针后,按压方向与血管平行,即在按压针眼的同时按压血管,增加局部受压面积可有效防止皮下出血及淤血的形成。 ![]() 近日,湖南一位热衷于养生的阿姨,竟将20多种水果混合榨汁之后,经过简单过滤,自行进行静脉注射。 结果立即感到皮肤搔痒,体温上升,就医后继发了全身严重感染,多器官功能障碍,险些丧命。 将果汁进行静脉注射 极易引起感染、静脉炎、血栓等 不仅不能养生,还会害了性命! 我想振臂一呼:我的职责是治病、救人 为危重患者争取宝贵的治疗时间 美容、养生,请不要扯到我头上啊! “输液好得快” “输液可以疏通血管” “输液可以补充营养” “小朋友输液比吃药方便”…… 这可都是你们的误解哦! 事实上,一般感冒、发烧是不需要输液的 只有高烧不退、继发严重细菌感染 才需要由医生判断是否需要输液 输液疏通血管也只是短暂的作用 实际情况是输液中若有细小微粒存在 极易粘附在血管上,反而不利于疏通。 静脉输入营养液,仅适用于危重病人 或者口服经胃肠道无法吸收的患者。 对于儿童而言,由于脏器发育不完全 输液更易诱发不良反应 风险远远大于受益! 要紧的事情重复一下:“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输液风险堪比一次小手术”,谨慎选择!合理用药,安全用药才带来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