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凡事要在本原上下功夫

 逸香阁居士丽人 2019-04-14

这是静之兄第892篇原创,累计原创160万字

01

大家好,我是静之兄,今天我们讲《传习录》第61条。

在这一条里,有位学生问了一个关于《律吕新书》的问题。《律吕新书》讲什么,我们待会再讲。我们先看王阳明的回答:学者当务之急,不是去琢磨这些具体的方法和技术,而是心中要有礼、乐的本原。比如这本书里讲到,要律管侯气,然而到冬至那一刹那,管灰的飞出有先有后,须臾之间,怎么知道哪根管正值冬至之刻,还是要心中有冬至才能确定,仅是这一点就说不通。学者做学问,还是要从本原上下功夫。

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对这段话是满头雾水,这也不奇怪,因为这涉及到古代的礼乐,而这些东西,在现代教育里基本不会教,说句不好听的话,哪怕我们受过高等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文盲。

02

那么,《律吕新书》是一本什么书呢?这本书,是朱熹的弟子蔡元定写的。蔡元定这个人,是朱熹的得意弟子,他本人除了精通儒学之外,对儒学中的礼乐之学造诣极深,《律吕新书》得到了朱熹的大加赞许。当然,有人说,这本书是由蔡元定和朱熹两人共同写的,所以朱熹才对此特别嘉许。不管怎么说,《律吕新书》对古礼乐的研究还是很深的,对于古时的学者而言,是研究礼乐时无法绕过的一本书。

说到这里,有人会问:律吕又是什么呢?值得大家如此重视?律吕是古代校正乐律的器具,共有12根管,一般用竹子制作,这些管的直径相同,只是长度不同,因而发出的音调也不同。从最长的管算起,奇数的6个管称为“律”,偶数的6个管称为“吕”,二者合起来统称“律吕”。我们常听到的“黄钟大吕”一说,讲的就是其中最长的两根管,其中,“黄钟”代表“律”,“大吕”代表“吕”,合起来讲的就是“律吕”。律吕之所以被人们重视,是因为它是用来校准声音的,所以代表着标准、规范,而礼乐在古代又有崇高的地位,不仅是音乐这么简单,还被引申为修身、治国的原则。

03

最后,王阳明在这段话里所谈到的“律管侯气”又是怎么回事?原来,冬至是古代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因为这一天的黑夜是一年之中最长的,自这一天起,白天开始变长,天气开始变暖,万物开始复苏。在冬至这一天,上至皇帝,下到百姓,都要祭天地、拜祖先,人们对冬至的重视程度不亚于春节。然而古人是怎样知道冬至这一刻是什么时间的?他们发明了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律管侯气”。大概的做法是把芦苇里的薄膜烧成灰,再放到律管里,等到最短的律管“应钟”里面的灰飞出来,就说明冬至到了。这是什么原理,我们不得而知,但显然,通过观察“应钟”里的灰飞出来,就可以知道冬至的准确时间。

然而,王阳明却提出一个问题:凭什么“应钟”这根律管里的灰飞出来就代表冬至时间到了?比如说,为什么“大吕”的灰飞出来就不是?王阳明如此质疑倒并非故意抬杠,而是要告诉人们:任何事情,只知其然远远不够,还得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一通百通、一了百了。换句话说,就是凡事都要在本原上下功夫。

04

凡事都要在本原上下功夫,最重要的就是找到事物的本原。

很多人之所以穷尽一生、忙忙碌碌,却一事无成,其关键就是没有找到事物的本原,功夫用错了地方,因此纯属瞎忙,就像无头苍蝇想要飞出一个空瓶子一样,基本无望,即使能够飞出也实属侥幸。这就是我们大部分人的生活状态。而如果花点时间来研究研究事物的本原,我们就会发现,其实很多事情根本就没有必要做,因为方向错了,再怎么努力,也是瞎耽误工夫。

这个问题在孩子的教育上尤为突出。一直以来,对于父母也好,老师也罢,都把绝大多数的时间放在教法的提升上,人们认为,孩子不愿意学习,主要是因为教的不好,不对孩子的胃口,因而改进教法可以让孩子更好的学习。这是很可笑的,因为我们并没有抓住教育的本原,因而即使做得再多,也不过把家长、老师累死了,对于提升教育水平却没有太大帮助。我们的教育改革,为什么每改一次就会怨声载道一次?其原因就在此。打个比方,就像吃饭,如果你今天心情不好没有胃口,妈妈一看,哎呀,不得了了,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这不吃饭哪行,于是变着法给你做好吃的,川菜不行改粤菜,粤菜不行改鲁菜,菜式变了,你会吃吗?有可能会吃,但要知道,堵着气吃东西,吃进去的不是营养,而是“毒品”,最后会残害身体。况且,大概率你还是没有胃口,哪怕妈妈做出满汉全席,还是宁愿啪嗒一声把自己的关在卧室里,躺在被窝里一个人慢慢疗伤。可见,妈妈做的那么辛苦,却“拍马屁”拍到了蹄子上。如果妈妈再积极(唠叨)一点,你可能不仅不领取,还会冲妈妈大囔几句“烦死了”。这就是目前教育的现状,妈妈犹如家长和老师,你就是那个“倒霉催的”孩子,当你对学习不感兴趣时,家长和老师并不会研究你为什么不想学习,进而疏通你的心理,而是把功夫放在“包装”上,以为只要包装得漂亮了,自然会引得你去吃。这样的做法有成效吗?不敢说完全没有,但肯定收效甚微。因此,教改之所以越改越糟,也就情有可原了。

05

那么,教育的本原究竟是什么?是愿心啊。如果孩子有学习的愿心,哪怕条件再艰苦,老师再差劲,教法再落后,孩子也会想尽一切办法去求知。反之,如果孩子没有学习的愿心,哪怕条件再好,老师再厉害,教法再先进,孩子也会尽一切努力去逃避学习。两年前,我们去赣州的一所偏僻的农村小学支教,我们带了很多书籍、文具过去,还给他们上了几堂课。孩子们玩得很开心,校长很满意,但我知道,这次支教对这些孩子的帮助微乎其微,这些农村的孩子,并不缺少物质条件,学校里配备了最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一个小小的村小,居然还有专门的图书馆,而且馆里的藏书也比较丰富,换句话说,他们不差这些,那么他们缺什么呢?缺的是学习的愿心。

这些孩子为什么会没有学习的愿心?关键是因为内心不富足,缺乏爱。他们绝大多数都属于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一年到头也很难见上一面,极其缺乏父母的关爱,而父母一打电话,或者过年回家,问的第一句话就是“学习咋样”,一旦孩子的成绩不理想,张口就是一通指责。孩子本身就对父母有怨气,如果父母又指责他们没有好好学习,他们往往会心生逆反,偏就不好好学习,就要故意气父母,这样下去,孩子怎么可能学好?就像前面讲的吃饭的例子,如果妈妈不去关心你遇到了啥事不开心,而是把功夫放在了玩菜式上,你估计不仅不想吃饭,还会故意不给妈妈面子吧。

而激发孩子学习愿心的唯一方法,就是爱——包容失败、接受孩子,鼓励孩子做自己,让他们在宽容的环境下自主学习。王阳明讲过,他深信天下无不可教化之人,这就是说,孩子天生就是学习高手,并且孩子天生爱学习。那么,如果孩子的学习愿心不足,是要在孩子身上找原因,还是在家长和老师身上找原因?答案不言而喻。

06

凡事都要在本原上下功夫,本原是什么?说来说去,似乎又绕到了自己身上。确实,本原就是我们的自心,一切的问题,都是自己的问题啊。

这就是王阳明在这一条里送给我们的一个大礼,至于收不收礼,怎么收礼,那是收礼人的事,送礼的人又怎会在意呢?

附录:《传习录》61

问《律吕新书》。

先生曰:“学者当务之急,算得此数熟亦恐未有用。必须心中先具礼乐之本方可。且如其书说,多用管以候气。然至冬至那一时刻,管灰之飞,或有先后须臾之间,焉知那管正值冬至之刻?须自心中先晓得冬至之刻始得。此便有不通处。学者须先从礼乐本原上用功。”

去年今日文章:《静之兄 | 学书悟道(正说王阳明第9讲)》

静之兄,专注传习阳明心学

建议通过意念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