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笠,源于中国古代,遮阳蔽雨的编结帽,早在春秋《诗经》中就有“何蓑何笠”的记载,至今在山村水乡仍随处可见,而采茶,更是要头带斗笠、腰拴竹筐,遮阳蔽雨,清风偶尔吹起,解下斗笠,那一刻,似乎拥有了整个自然。

在田园诗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笋皮笠子荷叶衣,心无所营守钓矶”……从只言片语中便可看出,古人所追求的,正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身心超然物外,举手投足间自然流露的从容自在。而在山水画中,凭江垂钓的渔翁,头上总是少不得一顶斗笠。因为斗笠是田园生活的缩影,宁静,安详,流露着一股自由闲适,不由让人心安,充满向往。

千百年来,精巧的斗笠杯也沾了斗笠的光,被古人赋予了一种逸然世外,天高云淡的道韵。甚至很多文人雅客认为用三才盖碗泡茶、斗笠杯品茶,才能充分体会茶道的韵,如今尚存的茶道流派,都对斗笠杯用情颇深。



斗笠杯,源自宋代,蕴藏着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底蕴,是历史上最为悠久的一款茶杯。而在北宋年间,最为珍贵的瓷器,当属“五大名窑”之首的“汝窑”。宋徽宗在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创建的御制官窑,工艺考究,以玛瑙入釉,其釉色温润内敛,开片唯美自然,不讲究刻划装饰,个别器物仅仅装饰一道或几道弦纹。造型大多模仿古代青铜的样式烧造,古朴而端重,颜色纯而不腻,淡而不寡,以“青”为主基调,为宫廷所垄断,制器不计成本。


明代学者高濂在《燕闲清赏笺》中记载,“汝窑,余尝见之,实为玛瑙末入釉,汁水莹厚如堆脂,然汁中棕眼隐若蟹爪,其釉色有天青、粉青,还有葱绿和天蓝等。粉青为上,天蓝弥足珍贵。有"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称誉,釉面可视碧玉,也不为过。所有历代青瓷应以汝窑为冠。”也正是因为汝瓷釉色的素静典雅,釉面滋润柔和、纯净如玉的特点也让人难以忘怀。使北宋以后历朝历代就曾尝试复烧汝瓷,但没有一次获得成功。特别是明清时期,宣德、雍正、乾隆等数代帝王都曾招募天下最优秀的工匠,在景德镇建御窑仿制汝窑器,但始终无法如愿仿造出传世器那般绝美。

三陶轩汝官窑斗笠杯,型如蓑翁之斗笠,口部大,底足小,杯身的线条极为简雅,大开大合的线条表达着粗放淳朴的民风。由徐瑞鸿先生原创设计,曾一度停烧三年,再次复烧,特调配出极近完美的天蓝釉药,呈现汝官窑天蓝斗笠杯。厚釉丰润,釉水肥厚,类似南宋传世的官窑顶级作品,拥有大气,沉稳的气质。而斗笠的利茶性也是众所周知,超大广口的器型特点,散热性极佳,且广口可使茶香四溢,茶味悠长,120ml的容量同样适合绝对大数茶品,诸多优点也使斗笠杯成为三陶轩最让师友钟爱的一款经典杯型!从此杯中,也体现出当代陶人生活,文人温文尔雅、阴阳调和的美学追求。




持斗笠杯品茶,犹如姜尚钓于渭水,于山水间心怀天下,于平凡中窥大智之道。有人喜欢它的轻盈好握,有人喜欢它的开口大、散热快、闻香好,有人喜欢它淡泊的自然情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每逢和挚友共饮,用那盏天蓝的汝窑斗笠杯品茗,心里多少有些感慨,怎么浑身流动着道韵的茶,这里却失去了灵性,却融入到杯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