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谭天宇:2018年10月巢湖考察记(一)——巢湖的冷热双泉

 济宁二中谭天宇 2019-04-14

室友的一片鼾声之中,我迷迷糊糊地从床上起身,摸了摸自己的脑袋,感觉还是有些晕头转向。昨晚我和室友们为了纪念2013-2014年的跨年,买了几瓶朗姆酒,兑了些可乐之后做成了鸡尾酒“自由古巴”。这种酒入口之时感觉只有可乐的味道,因此不知不觉中便喝多了。没过多久,我们宿舍的三人便都倒在了床上。倒在了床上之后,我便陷入于了一片幻想之中,仿佛又回到了2011年7月时考察过的地方:含山县的土山庵、裕溪河的两岸、巢湖正中央的姥山岛。那次的考察不仅没有解开我心中的疑团,反而将我推入了更大的疑团之中。

我走出房间,进到厨房里,此时的餐桌上杯盘狼藉,一片繁华之后,又是这样的没落。这情景确实像极了那曾经辉煌一时,最终却只剩下一片荒滩野草的凌家滩遗址。我坐到窗边,拧开一瓶尚未开封的含气矿泉水,一口口地饮着,矿泉水里面含有的大量气体在冲击着我的味蕾。放眼往窗外望去,是漫天的星斗,其中猎户座的七颗亮星尤为显眼。见到天空中明亮耀眼的猎户座,不由地让我想到了《天机·大西国揭秘》第二部中对于古埃及金字塔的研究。猎户座的三颗腰带上的明星,正像古埃及三座规模最大的金字塔。而猎户座的整体形状又与胡夫金字塔墓室中的两条通道有关。这两条通道曾被认为是通风孔道,直通金字塔外,但与它同期古埃及第四王朝的金字塔都没有什么通风系统,因此这两条一南一北又朝上方的通道,可能并不是通风孔,而与天文、宗教寓意相关。看着这星斗,让我在这个新年的夜晚浮想联翩。

既然第一次去巢湖的考察留下了如此之多的遗憾,留下了如此之多的疑团,那么再去一次进行考察,又如何呢?

“是个好主意!”我把矿泉水瓶放在厨房的窗台之上,心中这样下定了主意。

可惜的是我那时还身处俄罗斯,边打工边从事着自己的学业。每一次回国的时间都极为短暂,根本抽不出时间来专门赴巢湖进行一番考察来。在工作与学习之余,我还会看看2011年7月前往巢湖地区考察的照片,回想着那次考察过程中的点点滴滴。由于当时每一天考察之后回到旅馆不论是多么劳累,我都坚持做考察的笔记,将这些考察的笔记进行简单的整理之后,我便写就了《2011年7月巢湖考察记》的系列文章。这一系列文章共五篇,写就之后并没有立即将其公开,由于里面会剧透叶远先生《天机——大西国揭秘》的一些内容。直到2017年春,我才将这五篇文章在我的人人网、QQ空间与360个人图书馆公开。公开之后,这一系列考察揭秘的文章立即引发了很多读者的兴趣。有读者问我,文章中的内容是实际发生的事情还是小说。我当即回答,文章中所写完全属实,是本人2011年7月赴巢湖周边考察的真实经历。文章中所记所写也引发了他们强烈的兴趣,他们也在留言中表示期待着续篇。

叶远先生著的天机——大西国揭秘第四部燃烧的星空

同样是在2017年的春季,我的第一部著作——散文集《留俄手记》也出版问世了。《留俄手记》出版问世之后,我便与叶远先生取得了联系,想把这部作品寄给他一览。赴俄罗斯国立赫尔岑师范大学留学期间,也有好久没有与叶远先生联系了,我好不容易从旧手机的通讯录里找到了他的手机号码。但愿叶远先生没有换手机号——我在拨号的时候心里默念着,毕竟彼此之间四五年没有联系过了,我也说不准他是否换了号。好在电话接通之后,我便听到了叶远先生那带有着浓郁苏州口味的普通话。叶远先生也很高兴能够与我再度取得联系,他问了我这些年赴俄留学以及回国以后工作的情况。我也问了叶远先生《天机——大西国揭秘》一书后面两部的创作情况。当知道叶远先生《天机——大西国揭秘》一书的第三部、第四部相继出版问世了之后,我便把我的《留俄手记》寄给了叶远先生,也开始阅读《天机——大西国揭秘》的第三部与第四部。《天机——大西国揭秘》的后两部与前两部结构迥异,采用的是完全不同的叙述方式。第一部基本可以说是一部考据类的著作,主要对比了柏拉图著作中提到的亚特兰蒂斯与巢湖地区古代文明的相同之处。第二部是对比了巢湖地区古代文明、西亚两河流域文明、美洲奥尔梅克文明、东南亚吴哥文明、复活节岛古文明,并揭示了它们内在的联系,认为它们应当是同出一源。而第三部与第四部则采用了正史叙事的方式,不再偏重于考据,而是叙述江淮地区古文明兴衰的全部过程。第三部从文明的起源讲起,叙述了父系社会取代母系社会的全过程,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原罪”观念,后半部分则主要论述了“大洪水”的灾难以及江淮地区先民抗灾的经过。第四部是围绕着导致古江淮地区文明衰落的一场战争——传说中的黄帝与蚩尤之间的战争来进行的,论述了这场战争的缘起、经过以及战争所造成的影响。

看过了《天机——大西国揭秘》的后两部之后,我曾经有过的想赴巢湖地区进行第二次考察的想法愈加强烈了。但是这次考察应与第一次不同,因为第一次的考察主要有叶远先生的指引,而这一次则完全要靠我自己来制定考察计划了。考察计划制定之前,我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首先是大量查阅了有关巢湖地区古文明的资料,意识到这次考察要由自己进行更多的探察,我还抽时间复习了本科时学过的考古学知识,并且自学了地质学。因为考虑到巢湖地区断层与古代地震的分布,具有相应的地质学知识是必不可少的。我还很注意了叶远先生在他的书中提到的几部著作,尤其是关于上古传说时代的一些书籍,如《山海经》《水经注》《吕氏春秋》《淮南子》《绎史》等等。

赴巢湖之前,我还特地与叶远先生通信联系了。叶远先生在复信中写道:“巢湖地区的确有着许许多多的古中华文明之谜的真正答案。我已破解了不少,但还需要后继者继续接力,进一步认真研究。你在考察中一定不要受教科书及传统史学理论的左右,也不要急功近利。”至于我在去信中较为关心的“水下城”与银屏山仙人洞(后文中会有详述),叶远先生是这样回答的:“关于水下古城所遗存的大片滩涂及地震遗址,现在与我十多年前考察所见已面目全非。这次我拍纪录片刚去过已旧貌变新颜,但这个新颜要打大大引号,现在湖边的公路边立了个唐家咀水下古城的碑,说是三国时陆沉的古城。至于大片的滩涂则被挣钱心切的人疏浚过了,只留下小小的一片,其余的就是滿目大水。另外,仙人洞里的浮雕石应该还在吧,我记得是在进洞约四分之三还是三分之一处。你或许可以问问工作人员,当年拓片曾花费很长时间,估计她们还有记忆。”叶远先生提出的这些建议对于我这次考察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随后便是具体编排这次考察的计划了。吸取了上次盛夏时节前往几乎被烈日晒晕在土山之上的教训,这次的我把考察的日子定在了国庆节的七天长假之间。这样的话就可以避免酷暑与严寒的困扰,而且秋高气爽的时节也没有太多的阴雨天气。后来的考察经历证明,选择在这个时候进行考察确实是明智之举。国庆节的七天长假之中,10月1日是出行的高峰,10月7日是返程的高峰,于是我便把赴巢湖考察的期限定在了10月2-6日,巧妙地避开了这两个出行的高峰时段。而且有一点还不需要我太过担心:因为巢湖并非热门的旅游景点,因此便没有人山人海的担忧。随后要制定的便是每日考察的具体内容。10月2日晚上乘车,10月3日早晨可以到达巢湖,当日考察的主要地点为巢湖市东侧的放王岗。10月4日考察的主要地点被定为银屏山仙人洞,重点是搜索叶远先生书中提到的刻石。10月5日考察的主要地点是巢湖北岸的水下城,要搜寻一下那座古城留在水面上的些许证据。

2018年的8月和9月在济宁市第二中学上了一个多月的班之后,国庆节的七天长假如期而至。这个假期的第一天,我选择了在家休息,没有出门去赶热闹。10月2日白天我和夫人在家收拾了此次出行携带的行李。收拾完行李之后,我们好好休息了一下午。夜色降临的时刻,我们从家里出发了。

20:28,我们在济宁站登上了去往菏泽的列车,经由菏泽中转前往巢湖。在列车上睡了一觉之后,我们便到达了巢湖。与七年前相比,巢湖火车站周边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对于巢湖地区进行的第二次考察就这样在金秋十月开始了。

下了车以后,我们步行穿过巢湖火车站的站前广场,在站前的一家小吃店里面用了早餐。在这里面用的第一顿饭便是颇为知名的淮南牛肉汤。近些年安徽人在我们山东开牛肉汤店的很多,但我们一直不太清楚在济宁尝到的是否正宗。这次总算是尝到了淮南的当地牛肉汤,与在济宁喝到的没有什么区别。

居住的疗养院中储存泉水的水塔

来巢湖之前我与夫人就在携程网上预订了宾馆。上次赴巢湖考察的一大遗憾,便是没有享受到大西国国都附近的冷热双泉。因此这一次来之前我就上网查了巢湖周边哪里有温泉,结果在巢湖市的东北角发现了诸多温泉疗养院,这些温泉疗养院之中便有一个名为“半汤”的小镇。叶远先生在他的《天机——大西国揭秘》的第一部《蓝色太阳》里,便提到了他在这里泡温泉的经历。我在携程网上仔细查找了一番,发现了一处干部疗养院,里面可以提供住宿及泡温泉的服务,于是我们便预订了这一家。到了巢湖以后我们乘车达到这处温泉疗养院,进入大门之后不久,在路北边我们见到了一座外表涂成红色的小楼。这座楼上有“元帅楼”三字,它便是我们此次来之前预订的地方。在进楼的入口,看见门上挂着一块牌子,介绍了这座楼名字的来历:“刘伯承元帅于一九五八年五月至九月,一九六四年春先后两次来我院辽阳,在此下榻。”看来这座外表上很普通的小楼确实是颇有历史渊源,我们走进去以后见到了疗养院院长。院长对我们颇为热情,向我们介绍了很多巢湖地区的风景名胜,并告诉我们这些景点的门票他都可以给我们代为预订,其价格走的是团体票,比我们单独去买票要合算得多。于是我们便在疗养院院长这里预订了银屏山的门票。

在疗养院安顿好行李之后,我们走出了疗养院的大门,去参观这座疗养院附近的古半汤遗址公园。巢湖附近的这座小镇自古以来就以其“冷热双泉”的奇迹而出名,因为又有冷泉、又有热泉,故此地便有了“半汤”这个称呼。叶远先生在他的《天机——大西国揭秘》第一部中,还特地提到了这处奇迹:

最能证明大西国国都建立于巢湖东北岸的依据,来自于柏拉图所提到的冷热双泉的“神话”。对此,柏拉图是这样记述的:“波塞冬是个天神,他轻而易举地在中心岛上给自己作了安排,从地下引出两股泉水,一股是冷的,另一股是热的,水量非常大,又由于水质优良,水味美好,所以非常合用……另外,他们还在泉水旁边建造了好些蓄水池,有几个是露天的,有几个则在屋内,以便冬天作为暖水浴塘。”

在同一个地点能同时喷出一热一冷的泉水,则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外国,都是非常罕见的。因此,有这种泉水的地方,应该就是大西国都所在的最好证明。

而在距巢湖东北岸7.5公里之处的汤山之麓,恰恰有一个名叫半汤或泮汤的冷热双泉。所谓半汤,就是冷泉与热泉参半。泮(半)汤,即为冷、热相伴的双泉。这样由一冷一热共存的泉源,就成为了极为罕见且独具特色的神奇景观。

这个神奇双泉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隋书·地理志》中:“襄安县(辖今半汤镇)有半阳山,山下有汤池,故称半汤。”明代的《一统志》记载:“(汤)山有二泉,一冷一热合流。”清代康熙年间《巢县志》中记载得更清楚:“泉在汤山之麓(即半汤镇的汤山),昔人以石瓮池,其温者可沐浴,冬月气勃勃如蒸,伴有冷泉,夏日亦寒冽刺骨。”这是目前所见到的最为具体的记载。

古半汤遗址公园

从疗养院出来没有多久,我们向南走了几百米,走到了半汤路与金山路的交口,便见到了古半汤遗址公园。整个公园基本布局崇尚自然,富有内涵,不拘泥于形式,主题多样。公园内最为引人注目的便是一座长约30米、宽约8.5米、高约9米的石质遗址雕塑,石雕上刻有“古半汤”三个金色的大字。石雕上精美的浪花象征着半汤温泉一如既往的温润柔和、不盈不虚。为使自然景观能够更好的与周边人文环境进行融合,园中绿化全部选用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树种,共栽种黑松、枫杨、朴树等乔木约114棵,红梅、桂花、紫薇等花灌木近137株。同时在园内原有水井上堆置假山,利用井水增压形成喷泉,并采用本地黄石加以点缀,与园中的假山、喷泉相互映衬,充分展现出融合互动、古代与现代的完美交融。古半汤遗址公园在配套附属设施建设中以巢湖流域古民居为原型,将古朴的元素融入现代化的设计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