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馆藏珠子(2)

 睫毛上的风尘 2019-04-14

我们这个公众号竟然过了10多天都没更新,我们的确是懈怠了。现在做一个预告,4月8号大都不会博物馆下属的大都不会杂货铺有第一次微拍,都是欧洲200年以内的vintage小玩意儿,没有高古的,我们不卖古玩不卖菩提 ,最近我们也会发布第一次群拍拍品的预展,通知请戳此处。

大都(dōu)不会博物馆重要通告

半个月以前我们去了一趟合浦汉代博物馆,宝石类的珠子在之前的公号发了

请戳这里

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馆藏珠子(1)

现在发布的是第二部分,玛瑙红玉髓珠子。接下来还要发布第三部分,玻璃制品,我希望能尽快整理好

在欣赏合浦县博物馆馆藏珠子之前 还是先来例行学习一个

关于东南亚出土的玛瑙、红玉髓珠子的原材料来源问题之前有很多专家专门写论文讨论过。绝大部份人认为东南亚铁器时代(公元前500年到公元后500这1000年之间)的珠子从原材料到制作工艺都是从印度来的,甚至有部分学者认为珠子本身都是印度制作好再贸易到东南亚,所以这些珠子被认为是东南亚在社会形态和生产力状况被印度化的直接证据。

二零零零年之前,国内史学界对“印度化”这个问题高度忌讳,一直持排斥态度,不光反对佛教的传播所带来的印度化在中国的问题,也对东南亚的印度化持有反对观点,这种反对和排斥不是单一学科的,目前查到文献就有从哲学,宗教,技术,艺术史甚至音乐等多方面来否认我朝乃至东南亚被印度化。

那么在合浦出土的数量巨大的珠子,这个性质应该怎么定呢?是否也是印度对外经济扩张和政 治扩张的产物?特别是在当前严格的意 识 形 态控制下这个问题需要被严肃对待要不然我们这个公众号都会被关了。事实上不用过分担心,首先:中原王朝在秦代就奠定了统一和完善的阶梯式的地方政 府管理制度,汉代的政 治体制已经很完整和健全,国家形态进一步加强,华南地区在汉代已经完全郡制化归于中央政 府管理,所以印度对于中南半岛可能有一定政 治影响力,但是对华南其影响力微乎其微。第二:汉代对外贸易基本上都是顺差,对外出口工业制品和生活必需品,而进口的基本都是轻工产品(小手工制品)和农产品,这些在《汉书》和《史记》都有明确的记录,所以印度对中国的经济扩张也不应存在。我们可以安心的研究珠子了。

有一份文献值得注意:Robert Theunissen,Peter Grave和Grahame Bailey于2010年在《World Archaeology》上发表了题为《Doubts on Diffusion:Challenging the assumed Indian Origin of Iron Age Agate and carnelian beads in Southeast Asia》,大意就是:不!我要挑战东南亚的铁器时代的玛瑙和红玉髓珠子印度来源学说。我想中国的考古学家们应该为这三个澳大利亚友人点三个赞,特别是那些视意识形态大过天的亲们。

这份文献研究了东南亚,特别是泰国南部出土的玛瑙和红玉髓珠子(可惜原文的配图是黑白的,给个差评)与印度、斯里兰卡、越南等地的珠子的化学成分对比。

他们用的技术是PIXE/PIGME(外束质子激发X荧光技术)对珠子进行的无损分析,注意哦是无损分析,意思就是国内出土的珠子要无损分析也是可能的了,文管不能再也不能以破坏文物的借口搪塞了。得到的结果如下:泰国Ban Don Ta Phet和Noen U-Loke出土的玛瑙和红玉髓珠子的化学成分和印度南部,西北和东北地区的珠子在化学成份上很不同,基本上可以确定不是用的一个矿,而泰国出土的红玉髓却跟斯里兰卡采集到的原材料有很大的相似(考虑到两千年以前印度南部和斯里兰卡基本上没什么政治版图的概念我认为就红玉髓来讲原材料似乎还是来自于南亚次大陆的)。但是泰国本地的玛瑙珠子,似乎原材料是本地的。这一点,我们是赞同的,因为泰国南部出土的珠子,在观感上发灰发白,而且并不是灰皮而似乎是材料本身的问题,这跟印度中北部出土的珠子观感上很大不同。这类发白的珠子在广西也有大量出土,所以我们推测广西出土的珠子有一部分是用泰国的原料制作的,这样似乎中泰人民的友谊就进一步加深了。

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在合浦汉墓里,出土了一些没有打孔的珠子半成品,这个问题需要注意,因为这种半成品的数量还不算少,粗略估计一下可能也有1/20,不要小看这1/20,如果既然是贸易品的话,贸易半成品过来岂不是有病?大老远买来,你就给我个不能穿不能戴的玩意儿这不是坑我吗?所以按照这个逻辑,合浦可能也有珠子加工作坊。以前有国内的学者讨论过,合浦出土的部分蓝色玻璃珠在化学成份上跟东南亚和印度的都略有区别,并推测可能是合浦当地自己做的。珠子我不敢说因为原来研究中使用的样本数量太少不足以说明问题,但是合浦出土的蓝色玻璃碗倒的确是本地形制,这暗示了合浦当地很有可能有玻璃加工作坊,只是现在还没找到遗址。既然玻璃加工可能有作坊,那么石质珠子加工有工坊也不是不可能,在观察博物馆馆藏品的过程中,有些一串珠子明显是用一块原材料做的,长途贸易还保证同原材料的珠子依然手拉手在一起的可能性不大,这是古代珠子制作工艺就决定的,所以这也有可能是进口的一块原材料,到了合浦才切来做成三颗珠子。

根据文献记载,合浦当年的制陶业,桑蚕纺织业都很发达,当地珍珠产业也是GDP的龙头支柱,开一个脑洞,在2000年之前的合浦,就跟现在的深圳一样,面向东南亚面向世界,是一个开放的和谐的贸易大港口,也是轻工业重工业齐全的重要出口内贸生产基地。难怪文献记载当年合浦几乎人人家里都有车,都是太有钱给闹的。

+++++以下是正文+++++

这种被称为Luk Mik的羊板眼珠,可能是波斯贸易来的。

红縞剑饰,这个似乎是内陆做的。

这种红縞的耳饰,我之前一直认为是瞎货,看来还是种标准形制呢。要加强学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