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礼监始设于洪武十七年,司礼监设提督太监一员,掌印太监一员,并设秉笔太监、随堂太监若干人。那个时候司礼监的职责是“掌宫廷礼仪凡正旦、冬至等节,命妇朝贺等礼,则掌其班位仪注,及纷察内官人员违犯礼法者”。由此可见此时的司礼监主要负责的还是宫廷礼仪等方面,并不像明朝中后期那样成为举足轻重的宦官衙门。洪武二十八年太祖朱元璋对宦官部门进行了第二次调整,司礼监排列于内官监后面仍属于宦官的一般衙门。明成祖朱棣称帝以后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不惜违反他父亲朱元璋明太祖定制的祖制“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公开任用了一大批宦官,而且这些宦官还担任要职。永乐、洪熙年间宦官掌东厂、监京察、守备南京,出镇各地。而与此同时,宦官郑和下西洋,可见宦官的地位得到了明显提高。 司礼监太监王振剧照 司礼监的真正崛起是在宣宗时期,就整体而言,宣宗皇帝是个很不错的皇帝,开辟了明朝历史上的“仁宣之治”,可是这位皇帝做过的最大一件错事就是在宣德元年设立内书堂,《明史宦官传序》中公开指出宣宗这个举措是明代宦官专权乱政的根源之一。 “后宣宗设内书堂,选小内侍,令大学士陈山教习之,遂为定制,用时多通文墨,晓古今,逞其智巧,逢君作奸。数传之后,势成积重,始于王振,卒于魏忠贤。考其祸败,其去汉、唐何远哉。虽间有贤者,如怀恩、李芳、陈矩辈,然利一而百害也。” 意思就是说,宣宗设立内书堂,挑选小太监,让大学士陈山教他们读书写字,逐渐成为制度,这些小太监长大以后,多数懂得如何写文章,知道古往今来的大事,会耍小聪明,用花言巧语把皇帝哄的团团转,私底下却做出贪污腐败,滥用权力之事,数年之后,这种局势加重且无法扭转,开始于王振,消亡于魏忠贤。通过考察司礼监的祸害和弊端,发现比汉朝、唐朝的宦官之祸还要严重,当中虽有较为贤良的人,像怀恩、李芳、陈矩,但是他们做出的事情绝大多数还是会祸害百姓。 正统(明英宗朱祁镇年号)以后司礼监逐步成为宦官机构的第一衙门,将宦官各衙门的权力的主要权力也逐步集中于司礼监太监的手中,再加上正统以后的明朝皇帝大多不理朝政,这无疑更进一步给了司礼监控制朝廷政治的机会与权力。很多没有骨气的文官投入到司礼监太监的门下助纣为虐,为虎作伥,也就使得明朝中后期朝风混乱,官场风气十分污浊,政局动荡不安,为明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司礼监太监刘瑾剧照 司礼监的权力在正统年间以后得到了陆续扩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提督东厂:用武力夺取了亲侄子政权的明成祖朱棣在即位之初遭受到不少的流言蜚语,虽然篡位是事实,但是作为皇帝的朱棣决不允许别人这样说他。于是,在永乐十八年(即1420年)成祖为了镇压政治上的反动力量决定设立一个称为“东缉事厂“”,简称东厂。东厂的属官有掌刑千户、理刑百户各一员由锦衣卫千户、百户来担任称贴刑官。正德以后,司礼监掌管东厂成为规定的制度,司礼监掌印太监按照规定不得兼掌厂印,通常由宦官中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的第二号人物,也就是司礼监秉笔太监担任这个职位,其官衔全称为“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简称“提督东厂”。但是嘉靖后期和万历初年,司礼监掌印太监麦福、黄锦、冯保等先后兼掌厂印。所以成化皇帝以后东厂的权力也被司礼监太监所掌握。 派遣调动出镇内臣。景泰年间内臣的调派之权逐渐归于司礼监。到嘉靖年间,明世宗竟说¨请各处内宦亦非朕亲用皆系司礼监指名奏”,由此可见,司礼监在内官出镇的调派权力之大。 提督京营司礼监与兵部同理京营军务始于土木堡之变。英宗命令司礼监太监兴安、李永昌、石亨、于谦整理军务,宦官曹吉祥于正统年间曾督军出征和监督神机火器,后以复辟之功,天顺初年升迁为司礼监太监,并总督三大营。成化以后,司礼监太监提督京营成了定制。所以京师的部分军权也控制在司礼监太监之手。 魏忠贤画像 会同三法司审理囚狱永乐年间设置的东厂,目的在于防止负责侦缉审理的锦衣卫北镇抚司及刑部、都察院在重大案件中的徇私舞弊。东厂由司礼监秉笔太监执掌首领就是被大家所熟知的“厂公”。东厂权力之重在于手眼通天可以直接面奏皇帝。正统时期,明英宗开始任命司礼监太监会同三法司堂上官审录狱因,以后成为了一项制度,谓之“大审”。每隔五年举行一次。到了明代中期内臣犯法只交司礼监审问处治,而法司不得过问。 明朝票拟图片之一 这些都说明了司礼监享有司法方面的特权。司礼监代表皇帝参与司法增加了司法的随意性,这样也为明代中后期的种种冤狱埋下了祸根。这些都说明了司礼监权力在正统以后继续扩展的情况,这样,在组织结构形式上,司礼监已经形成了一个以掌印太监、秉笔太监为首脑的和内阁及六部相对应的庞大官僚机构。 刘若愚在《酌中志》卷16《内府诸司职掌》中将司礼监太监与内阁大臣比喻为:“最有宠者一人,以秉笔掌东厂,掌印秩尊视元辅,掌东厂权重视总宪兼次辅,其次秉笔,其次随堂,如众辅焉。” 而《明史职官志序》说“然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可想而知,司礼监太监的权力是何其大。正统以后的司礼监实质上成为了内廷的另一内阁,司礼监掌印太监实际上成了和内阁首辅对柄机要的“内相”,而且他还是可以直接向皇帝面奏取旨的“内相”,比内阁首辅面见皇帝容易多了。 明朝票拟图片之二 在明朝中后期,司礼监更是直接与内阁形成了分庭抗礼的局面。 《明史职官志》曰“内阁之票拟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从职责上说内阁票拟的范围是“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司礼监批红的原则是“凡每日奏文书自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遵照阁中票来字样,用朱笔楷书批。之间有偏旁偶讹者,亦不妨略为改正。” 这是内阁和内监批红的正常原则。此时,诸司奏起的批答不仅均由内阁而且一般以内阁的票拟为定,但在王振、刘瑾、魏忠贤等司礼监太监专权时,却出现了擅改阁票甚至自行拟票的记载,正常的政治秩序遭受到严重破坏,从体制上讲,司礼监的批红是代表皇帝履行对阁票的审批手续,代表的是皇权。而魏忠贤等人的行为无疑是代替皇帝行使了皇权,可以说是有实无名的皇帝了。 假如朱元璋泉下有知,他的心里话应该是这样的 纵观明朝中后期的历史,司礼监对政治的影响如此之深,恐怕没有哪个朝代的宦官之祸可以超过司礼监的,哪怕是嘉靖朝、万历朝的内阁争斗,也和司礼监的太监们脱离不了关系。要是明太祖朱元璋泉下有知,知道他辛辛苦苦打下的大明江山被宦官弄得如此不堪,不知心中会作何感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