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最硬权臣,连拒皇帝四次旨意,皇帝却不敢动他

 茂林之家 2019-04-14

作者:精读君

在上一讲中,我们提到曾国藩因整顿社会恶习和军队风气,得罪了湖南一票地方官,乃至有官员设局闹事,曾险些被小兵痞杀掉。

受了莫大委屈却只能“打脱牙齿和血吞”的曾国藩认识到,想在皇上面前抬起头、在腹黑的官场挺直腰,必须手握一支劲旅,打几个漂亮仗。

可以说,湘军后来的成功,是被外人和自己人联手逼出来的。曾国藩也在日记里写道:“势必有所激,有所逼,才能有所成。”

就在曾国藩倾尽全力,苦练湘军时,麻烦又来了……

中国最硬权臣,连拒皇帝四次旨意,皇帝却不敢动他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四拒咸丰

在湘军建军初期,曾国藩曾4次拒绝咸丰的出兵令。

两人一个在北京,一个在湖南,在奏折中斗智斗勇,一个不断激将,一个借故拖延。到最后发展成了互怼。

在与咸丰的远程交火中,曾国藩展现着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强硬手腕和全局智慧。

第一次拒绝出兵。是咸丰三年(1853年)8月,太平军正要进攻武汉。

清军一再溃败,咸丰手里实在没能用的人了。

他下旨让曾国藩率队增援湖北。

曾国藩拒绝。他跟咸丰砍价说,我先让部下带3000人过去。

咸丰说不行,你得亲自带队过去,这时候你得顾大局啊!

曾国藩回复,我正买大炮呢,等到货了,军饷也凑够了,再出发。

千里传话,等对方收到,又月把地过去了。战争形势也发生了变化。这也正是曾国藩采取的策略——拖。我没说不去,我也不顶撞你,我就拖着,来回说上几句话,形势就变了。

果然,不久,太平军不打武汉了,矛头一转,打安徽去了,风卷残云般杀到庐州。

中国最硬权臣,连拒皇帝四次旨意,皇帝却不敢动他

咸丰着急了,第三次下令曾国藩出兵救援。

除了皇帝的调令,安徽巡抚江忠源,是曾国藩私交甚深的好友。

前面我们知道,曾国藩在京官圈、湘官圈,都被嘲笑和排挤,还有人愿意或者说敢交他这样的朋友,实属不易。再加上,曾国藩另一个好友、也是儿女亲家陈源兖,也在江忠源军中。

这形势,再加上这关系,不出兵真说不过去了。

然而,曾国藩再次抗命,拒不出兵。

他回复咸丰说,我花了这么多钱,买洋炮,训练军队,现在没准备好就出动,那是白白给太平军送人头啊。

同年11月,江忠源被太平军包围,弹尽粮绝,他亲自给曾国藩写信求救,咸丰则第四次命曾国藩出兵。

中国最硬权臣,连拒皇帝四次旨意,皇帝却不敢动他

曾国藩这次除了推说还没准备好,还批评咸丰, 说你统筹规划一下,将安徽、江西、湖北、湖南作为一个军区统一指挥,别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咸丰当时就炸了,在折子里大发脾气说,几次叫你出兵你不出,反倒教训起我了?就你那点才华,给你四个省你压得住吗?平常净吹牛逼,嫌弃别的官不行,现在关键时刻,你成缩头乌龟了?

一顿刻薄讥讽。

曾国藩继续回帖硬怼:我这儿确实没准备好,而且你的指示不合理,现在长江两边都是太平军,我就算现在出兵,一时半会儿也救不了安徽的急;四省统一部署,是这几个省总督巡抚们的意见,不光是我一个人的意见;再说了我本来就要在家守孝,是你非让我带兵,我又没经验,可不得多准备么,你现在非让我去,那肯定失败,最后还得我背锅。总之,现在不能出兵,你愿意治我罪就治吧。

咸丰没招了,也没脾气了,反倒夸曾国藩说得在理。

中国最硬权臣,连拒皇帝四次旨意,皇帝却不敢动他

在两人的一番交手中,我们可以体味一下,君臣是如何斗法的。

咸丰其实从一开始就是弱势皇帝了,发兵令写得强硬,但背后更多是求助的意味;

起初,他跟曾国藩来硬的,曾国藩怎样应对呢?避其锋芒,不跟你硬磕,但也不听你话,我就各种拖着;

咸丰又使出激将法,说你平常说自己本事大,事儿来了又不敢出兵?曾国藩则是硬话软说,他的回复,语气很诚恳,句句掏心窝子,但态度很强硬,总之就是不出兵。

至此,咸丰对曾国藩的反感已达到顶点,从他登基以来,还没人敢这样再三顶撞他。但他克制了自己的情绪,反而采取了理解安抚的态度。

两人相互拆招,这一局算曾国藩赢了,他为湘军又争取到几个月的时间。

从这件事的处理上,我们可以看到,曾国藩内心是极其强硬极其坚定的,认准的事,就算脑袋上顶着雷,那也得死扛着。

但同时,他的强硬是有理有据有策略的,而不是一味生怼死磕。

在给好友江忠源的回信中,他解释说,他这次练这支兵,是为天下考虑的,为日后艰难百战做的长久规划,必须卧薪尝胆,勤操苦练,否则,以目前的战斗素养和武器去应敌,无异于送死。这支军队如果再败,后面就没人敢再带兵去镇压了。

中国最硬权臣,连拒皇帝四次旨意,皇帝却不敢动他

咸丰三年(1853年)十二月十七日,太平军杀入庐州,江忠源投塘自杀,死前不知是否收到了这封回信。

在混乱的局势下,若没有强硬的手腕,是很难成事的。尤其是当你的领导不但是个昏庸无能的主子,还欲处处插手指挥你的工作时。

曾国藩的座师吴文镕就是这样死的。

吴文镕奉命守武昌时,太平军已包围武汉,但看到武昌城守卫严密,不敢直接进攻。

善于钻营的湖北巡抚崇纶,急于保命,要求带队出兵,实际是想借机逃跑。

吴文镕一眼看穿了他小算盘,拒绝了他。他从此对吴怀恨在心,伺机报复。

就在太平军再次逼近武昌时,崇纶给咸丰打小报告,说吴文镕贪生怕死,不敢出兵应敌。

咸丰本来没啥主意,又急于求成,就催吴文镕赶快出战。

在此之前,吴文镕与曾国藩已多次商讨应敌对策,太平军势盛,曾劝吴死守武昌,不要贸然出击,等湘军水师建成后,两者里应外合,夹击太平军。

然而面对皇帝和政敌的压力,吴文镕还是出兵了,结果遭到太年军多路攻击。危难时,他也请求曾国藩出兵援助。但曾国藩同样拒绝了恩师。

对此,吴文镕表示了理解,并回信反劝曾在没有把握时,不要轻易出兵,东南大局,就指望你了。

最终,清军败北,吴文镕投塘自杀。

中国最硬权臣,连拒皇帝四次旨意,皇帝却不敢动他

为什么曾国藩见死不救,不愿出兵?

前面说了那么多,不管是皇帝,还是好友,还是恩师,在危难之时请求曾国藩,都被拒绝。曾国藩到底是为什么拒绝出兵呢?真是因为没有做好万全准备吗?还是另有其他原因?

原因就在于,曾国藩从湘军建军到培养成型,克服了常人无法克服的困难,花费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心血,他强烈地渴望着,通过指挥这支军队在朝廷和同僚面前证明自己,所以,这支军队如出战,只能赢,不能输。

中国最硬权臣,连拒皇帝四次旨意,皇帝却不敢动他

我们来看看为了建立湘军,曾国藩面临多少问题,又是怎样一一解决。

建军之初,曾国藩连个办公室都没有,他不得不在一户祠堂里办公;也没有名位,名不正言不顺, 办事处处受到地方官掣肘;没有经验,全靠自己摸索,曾国藩甚至亲自动手设计战船。

最难的是,大清正规军,国家是发军饷的,而团练没有一分钱的军饷。曾国藩只能硬着头皮劝大户捐钱,劝不动,就强行勒派,谁不从,就动兵拘押。

在军队的制度方面,曾国藩反思了绿营的失败原因,他认为绿营败,就败在制度上。他采用了三种建军思路:

一、高薪招兵

绿营的兵,普遍都有第二职业,穿上军装当兵,脱了军装就是小贩,卖鱼卖肉开茶馆的多了去了,军官甚至将战船租给商户贩运大米;因为当兵收入低啊,咸丰也不给涨工资,他们只好想法广开财源。

曾国藩为了让兵士们安心训练,他发给湘军的收入,是国家正规军的三倍。

二、将必亲选、兵必自募。

大清的皇帝,怕军官拥兵自重,采用的是“兵为国有”的原则,哪儿要打仗了,从东边军队抽点,从西边调点,临时凑一个队去打。这就导致兵和兵之间相互不熟悉,也不服从将令。甚至将领被打死了都不管不顾。

曾国藩先挑选他信赖的人做营官,营官再选自己信得过的人做统领,这样一层层选下去。上下级之间知根知底,且有任用提拔之恩,这也成为湘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来源。

三、选士人选山农。

选军官要用知识文字,有文化,有头脑,有信仰。而不像绿营用那种五大三粗徒有蛮力却大字不识的莽汉。

选兵选淳朴的山农,年轻力壮,质朴耐劳。也不像绿营兵,很多都是地方上的地痞流氓。

依靠这三条主要原因,曾国藩建立了一支高效、强硬、朴实的军队。

此外,曾国藩是一个非常重视精神力量的人,他在军队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每逢三日、八日,召集全军,用孔孟之道和岳飞精神,激励将士;还亲自编写了《爱民歌》,进行爱民教育。

这些都成为湘军取得日后成功的基础。

中国最硬权臣,连拒皇帝四次旨意,皇帝却不敢动他

除了对湘军的投入,以致不容失败的心态外,曾国藩实际上是认真研究了内外形势的:

先看内在,无论是八旗还是绿营,已经病入膏肓,一触即溃;指望他们救国已不现实,湘军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最后一张王牌,没有做好万全准备,绝不能轻易打出来;

外部,长江沿岸,遍布太平军,靠他湘军一万多人,想冲破太平军的重重防线,去武汉或安徽救人,无异于以卵击石。这个时候,只有隐忍,等待。像只蛰伏在草丛中的猎豹,等待最佳时机的到来。

中国最硬权臣,连拒皇帝四次旨意,皇帝却不敢动他

从建军到抗旨,我们看到曾国藩不但手腕强硬,且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强悍,多难的问题,他都找到了解决方案,甚至他设置的制度和规则,已经远远优越于大清正规军的体制;且他的新制度,不是凭空而建,而是经过对正规军失败的反思后,有针对性地改革弊病,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不得不佩服他卓越的领导力和硬核的作风,这种硬,不仅仅是对别人,对自己他更硬更无情更严苛,也正因如此,才使得他骨子里的“笨拙”,看上去也不那么笨,倒颇有些高明。

咸丰四年(1854年)初,曾国藩正式带兵出征了,然而,前路艰险,第一战便出乎意料,以致他险些自杀。征伐路上,究竟还有多少险境多少困难,请继续关注《曾国藩传》第四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