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帮群四起,北有晋商,中有徽商,南有潮汕商帮。 现在,晋商、徽商的辉煌都写进了历史,潮汕老板就走南闯北,称雄海内外,遍布全中国。 深圳,与潮汕相邻,现在汕头的一部分又划入深圳特别区,因此,深圳就有很多潮汕人。潮汕人很少有人在工厂打工,打工也多在潮汕人的厂和店,打着打着就当老板了。因此,深圳遍地是潮汕老板。 深圳有个农批市场。改革开放之初,深圳突然开放来了全国各地的人,需要供给蔬菜,深圳市就请邻近的潮汕人来深圳种菜。可是种了一季,他们就不种了,就开始摆摊卖菜。深圳市政府受启发开办肉菜市场。来得人越来越多,肉菜市场不能满足,就搞了个农批市场。现在,全国各地都有农批市场,但中国第一家农批市场就是深圳农批市场。它是国有企业,第一任总经理是潮汕人,叫林家宏。 据说。当时深圳的白菜到了10块钱一斤,荷兰豆20块钱一斤,泰国榴莲100多块钱1斤。那可是1988年,市政府决心非要搞个农批市场把物价降下来,商业部门找了三个人,都不愿意做这卖果卖菜的事情。当时的深圳可是遍地是黄金,没人看得起果菜小生意。找从部队转业不久的林家宏谈,他却很高兴。 林家宏很快就选中了布吉的一片鱼塘,9万平方米,有人说太大了,卖果卖菜要这么大块地。林家宏说,不大,靠近市中心还要再建一个。 1989年一期建成,24小时营业,每天4000多辆车、交易客商1万多人进出,日交易客2600多万元,在里面做果菜生意的多是林家宏的潮汕老乡。 做果菜起家,潮汕人又到深圳的角角落落去开士多店。 白手起家,小本生意,逐步做大,潮汕人的商业传奇就这样从深圳起家。 比如,近年来闻名国内的与王石爆发万宝之争的宝能公司老板姚振华最早就是在深圳农批市场卖菜。 老徐曾经向潮汕老板提出一个问题:潮汕人为什么不嫌弃卖菜开士多店这种小生意,并且能够从小做大? 他们说,潮汕人吃苦耐劳,最重要的是守得住。 做这种生意,确实要守得住。有的人守了几个月,看看不赚钱,就守不下去了,关门走人另找门路。而潮汕人经历过这个困难期,互相传递信心,就守得下去,度过瓶颈期,守得密云不雨,守得云开日出。 最让人佩服的是,潮汕人不只是天天坚守、年年坚守,而且每天24小时坚守。早晨天不亮就开门,晚上街上没人了才关门,好像他们从来不睡觉,并且一直在店里守着。 潮汕人为什么能如此久久坚守?并且永不知厌烦和疲倦?而且每一个潮汕人都是这样? 有个老板对老徐说,你看出一个门道没有,不论开什么店、做什么生意的潮汕老板,不论大老板还是小老板,他们的面前都有一个功夫茶盘,有一把功夫茶壶和茶杯。 这功夫茶就是潮汕人永不知疲的神丹妙药。 困了累了,喝一杯功夫茶,立即精神清爽,头脑清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