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这个古老的哲学话题恐怕好多人都没有真正想明白过。也许这个话题还太烧脑,也或许这个话题有点沉重,所以索性大家都懒得面对,得过且过。但是我们既然把自己当做一家公司来看待,从商业化视角来看待'我是谁'的时候,也许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不过很多人未必有过开公司的经验,所以凭空而降一家公司要你管理,你肯定有点晕菜。所以我们需要好好的对这家公司进行一个盘点,看看存在哪些问题。 在现实中盘点一家公司,无非从这么几个方面去盘点: 人力资源:拥有哪些人才,这个时代人才最重要。 实体资产:厂房、土地、生产工具、原材料等,这些都是一家公司重要实体资产构成部分。 知识资产:公司的品牌、技术专利、管理模式、企业文化等都是这家公司无形的知识资产。 金融资产:包括现金、信用额度和财务担保,甚至融资能力都是一家公司重要的金融资产。 所以,把我们自己当做一家公司肯定也是盘点这么几个东西。但是我们又不是一家真正的公司,所以我们去盘点自己的时候,主要是这两方面构成: '我是谁'具体包括我们的兴趣、能力还有性格特征; '我拥有什么'则主要是盘点现有的金钱收入、人脉关系等。还包括其他有形和无形的资源或资产。 兴趣金字塔如何看待自己的兴趣爱好呢?其实兴趣分三个层次,像个金字塔一样。 第一层:感官兴趣。特点:外控,不稳定。通过直观的感官刺激产生的兴趣,比如:冰激凌甜很好吃、火锅辣很香、衣服好看想买、名车拉风想兜兜风等。外界的刺激决定着感官兴趣的长度和强度,这是我们最动物的一面。 也正是因为这样,感官兴趣让我们当时很爽,但最后却形成不了沉淀,犹如过眼云烟,转瞬即逝。 第二层:自觉兴趣,即乐趣。特点:内控,相对稳定。人类在情绪参与下,把兴趣从感官推向了思维,由此产生了更加持久的兴趣——自觉兴趣。自觉兴趣是认知行为参与的兴趣。我们觉得一张照片好看,知道背后光圈、快门是如何设置,拍摄的角度、光线的布置等,那么就会对摄影发生兴趣,这就是典型的自觉兴趣。 我们惊叹星空的美丽(感官)后开始描绘星座,这叫天文学;我们在吃饱饭后继续思考人为什么吃饭,这叫哲学;我们吃了好的然后对怎么做出来开始感兴趣,这叫烹调。大部分科学和艺术都是自觉兴趣的成果。 第三层:志趣。特点:价值观驱动,终身追求。志趣人类最高级别的兴趣。志趣的秘密不仅在于有感官和认知能力,还加入了更深一层的内在发动机:志向与价值观。 持续投入的乐趣带来知识和能力,而这些能力为我们带来更多的乐趣。知识越来越多,能力越来越强,能够做的事情越来越多。一个人越是强大,诱惑也就越多,那么到底哪一个乐趣能够真正成为永不会满足的乐趣,带领我们穿越无常的一生?答案就是:符合你志向与价值观结合的那个。 那么我是怎样盘点自己的兴趣的呢?我结合了一个兴趣星空图,也就是把所有的兴趣罗列在邮编,然后把兴趣金字塔罗列出来。看看哪些是志趣,哪些是自觉兴趣,哪些是感官兴趣。 其实,这些年慢慢的养成了,如果喜欢一个东西,都会更深入的去研究,形成自觉兴趣。纯粹停留在感官兴趣上是很少的。但是,带着好奇心,去探索新鲜事物,也是培养自觉兴趣的开始。 对我来说,不断思考,追求更好的自我成长,然后通过产品设计,去做一些更有价值的产品,提高人类的生活品质。这个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成为内心一种信仰。以前从来不觉得能够改变世界,当经手过几千万甚至上亿量级的产品时,就明白一个功能点的设计,真的可以改变和影响很多人。比如微信红包,就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网络社交礼仪。 能力三核人的能力也可以拆解成三个层次: 1、知识:我们知道和理解的东西,广度和深度是评价标准。 2、技能:我们能操作和完成的技术,熟练程度是评价标准。 3、才干:完全内化到潜意识的技能品质。如果能够结合天赋优势的才干,那就是碾压式的存在。 知识的积累其中知识的积累是最容易的,过去没有网络的时代,知识积累比拼的是记忆能力。而在互联网时代,比拼的则是搜索的能力。 而且各种知识也在不断更新,以至于无法知道哪些是被验证过的、哪些是扯淡。这就需要我们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个年代,知识的差距转向了能力的较量——搜索能力、好奇心、独立思考能力——谁能在同样的知识海洋中学得更快、更多、更精准,谁就容易获胜。 技能与知识的最大差别是,技能是以熟练不熟练为判断的。它没有知识那种知道或不知道,'Woo,原来是这么回事'的瞬间快感。任何人刚刚接触技能,都是笨拙而滑稽的。虽然26个字母清清楚楚地写在每一个键位上,但是谁也不会一开始就运指如飞。 知识往往换个行业职业,会存在价值落差。简单的来说,如果你原来是做财务的,突然转行去做编辑,那么你原来财务的相关行业知识就基本用不上。所以更多时候,我们要储备的是可迁移技能。 可迁移的技能可迁移技能是你在职业生涯中获取并拥有的各种基本能力。它们不仅是帮助你完成眼前工作的技术知识和行业术语,而且是当你从一个工作换到另一个工作,从一家公司换到另一家公司,甚至是从一个行业换到另一个行业时都能依靠的能力和基础。 哪些能力是典型的可迁移技能呢? 1、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说,世界上任何一份工作都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存在的。你能够分析问题并制订解决方案吗?当你面对一项挑战和一张白纸时,你是否有一两套能解决问题的可靠方法呢? 2、说服式沟通技巧:无论你最后进入哪个行业,说服力都是一种受用一生的关键技能。不管你的交流对象是客户、同事、朋友还是陌生人,能将自己的观点以清晰、简洁的方式呈现出来都是一种基本技能。 3、写作表达的能力:在没有网络的时代,写作只是少部分人的职业和一部分人的兴趣。而随着网络的普及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写作变成了每个人都可以做的事情,写作是学习最好的输出方式之一。并且写作的产出也是能够产生复利曲线,积累越久,价值越大。 还有许多类似的技能,都是各行各业都需要的,当你拥有更多的可迁移技能,你在这个社会就更容易闯出名堂来。 挖掘你的才干让技能升级为才干,我们就完成了最牛的一项能力修炼:才干是自动、自发的能力。无须过脑子就能直接使用这项技能,它似乎成为你的天生属性之一。 当一个摄影师看到一个美好的画面或者情景时,下意识的会拿手比出取景框的样子,这种构图的能力就是摄影师的才干。也就是内化成一种潜意识的技能。 腾讯的产品经理面试会很看重一个能力,那就是产品感觉(sense)。一个好的产品经理,往往有这非常敏锐的产品感觉。。而对于一个产品经理来说,如何更好的把握用户的需求就是一种典型产品感觉的体现。而这种感觉的培养,也需要无数次的训练,比如之前提到过的: 看物皆产品→看人皆产品经理→不疯魔不成活。 才干凭空是无法直接使用的,就好像你光拥有产品感觉也是设计不出来产品的,你还得拥有做产品的知识和设计产品的技能,结合产品感觉,才能够最后让这个才干落地。 通过能力矩阵正确看待自己的能力分布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有高有低,如何看待自己的能力分布呢?用擅长与否、喜欢与否来去做一个能力矩阵,就能够很清晰的看待这些能力。 你擅长又喜欢的是你的优势区,应该采取的策略是:聚焦优势,精进外化。 你擅长但不喜欢的是你的存储区,应该采取的策略是:利用存储,重新定位、组合使用。 你不擅长却喜欢的是你的潜能区,应该采取的策略是:培养潜能,选定后刻意练习。 你不擅长也不喜欢的是你的盲区,应该采取的策略是:坦然面对,授权然后躲避。 我自己的能力管理矩阵是这样的: 绿色部分,都是我想进一步去精进的技能,不能说不会,但是要达到一种高手的境界,可能还需要更进一层的修炼。 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当然,在盘点完兴趣和技能基础上,还可以进行一个很有趣的测试: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 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Self-Directed Search)是由美国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John Holland)根据他本人大量的职业咨询经验及其职业类型理论编制的测评工具。 霍兰德认为,个人职业兴趣特性与职业之间应有一种内在的对应关系。根据兴趣的不同,人格可分为研究型(I)、艺术型(A)、社会型(S)、企业型(E)、传统型(C)、现实型(R)六个维度,每个人的性格都是这六个维度的不同程度组合。 MBTI性格测试我们如何更好的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呢?其实是可以通过MBTI的性格测试来进行。MBTI职业性格测试是国际最为流行的职业人格评估工具,作为一种对个性的判断和分析,是一个理论模型,从纷繁复杂的个性特征中,归纳提炼出4个维度——动力、信息收集、决策方式、生活方式。从这4个维度进行分析判断,从而把不同个性的人区别开来。 MBTI人格共有四个维度,每个维度有两个方向,共计八个方面。分别是: 外向(E)和内向(I) 感觉(S)和直觉(N) 思考(T)和情感(F) 判断(J)和知觉(P) 四个维度,两两组合,共有十六种类型 ESFP、ISFP、ENFJ、ENFP ESTP、ISTP、INFJ、INFP ESFJ、ISFJ、ENTP、INTP ESTJ、ISTJ、ENTJ、INTJ 在这里我就不详细展开介绍了,大家都可以自己上网去搜索下,很多MBTI的测试,你可以测试下自己到底属于什么性格类型。 你拥有什么?首先,可以先简单的盘点下我们拥有多少钱,也就是多少现金储备,以及每月收入水平是怎样的。如果自己的入不敷出,就说明我们这家人生有限公司的财务状况很不好,需要及时改进。是否拥有足够的金钱储备,也成为你打造人生产品线的重要砝码,因为学习也是要钱的。 那么接下来我们还拥有什么呢?我们拥有所有人都拥有的时间,每天24小时,对每个人都很公平。所以时间比钱重要。因为钱可以赚,但是时间一旦投出去了,就再也收不回来了。 当我们明白了时间其实是我们唯一可以公平投资的东西,但其实背后还有一个重要的参数,会导致这个投资的结果千差万别。那就是每个人的注意力。漫不经心的一小时和聚精会神的一小时,如果都投资在一件事情上,你觉得那个效果好?当然不用说,我们都知道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时候,才能够把事情好。 其实时间并不是生产力资源,当只有时间乘以注意力也就是精力才等于生产力资源。所以,同样是一小时,注意力的值是1分,那么生产力资源等于1。但如果注意力的值是10分,那么结果就等于10。因为注意力的不同,两者差别巨大。当投入的时间越多,这个差别就越大。 所以,我们拥有多少可以投入的精力,这个才是我们最重要的一个资源。 钱<时间<精力,这是我看待三者之间的关系。 除了精力之外,我们还拥有什么样的人脉?人脉的核心价值其实是交换。当你对别人有价值的时候,这个人脉才会对你产生价值。社交的本质就是一种社会交换。所以,做好自己,带着自己的资源去做人脉社交才是有意义的。 而我最终是怎么盘点我的资源情况呢?我是这样思考的: 我去盘点我的资源,则是完全围绕我自己能够搞的定的基础来的。如果搞不定,不能称之为资源,顶多叫资讯。 而通过上面的这些手段,你就能够更有套路的了解自己。也只有当你真正更深刻的了解自己,了解这家人生有限公司后,你才能够想明白,你到底要做什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