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向军:高效教学的核心观念与技巧

 三驾马车1966 2019-04-15

刘向军

教学,即教与学,它是一体性的双边活动,二者是如此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以至于当我们在说“教”时,必然地要说“学”,或者说,只有“教”才是最好的“学”。同样的,当我们在说“学”时,就蕴含着“教”的存在,这不只是因为“学者”需要“被教”,更是因为“学者”需要“教人”。“教学相长”,对教师如此,对学生亦如此,“教”与“学”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

学校的存在,是社会发展分工精细化和知识传授高效化的必然产物。学校和它的主人——教师与学生——既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地和力量,也是社会的一个有机的、最重要的组织部分。学校即社会,过去如此,现在也如此。所不同的是,今日的学校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追求着教学的科学高效;在科学高效的同时,也怀想着可能的从容雅致。

教师和学生,教与学,作为一而二、二而一的生命联合体,需要就经验的、知识的、能力的、情感的、行为的、观念的、技巧的诸方面,不断总结,不断变革,不断提升,不断优化。

l  高效教学的教师视角

1. 自主学习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唯一途径。

2. 让学生自主去做一切他们能够去做的事。

3. 分层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必然要求,分层教学就是因材施教的别名。

4. 没有问题不讲课,问题没有普遍性不讲课。

5. 讲得好不如议得好,议得好不如练得好。

6. 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讨论是高效课堂的强大动力。

7. 课代表和学科尖子生是最好的教学助手。

8. 课堂上教师要管住自己的嘴巴,惜言如金,才能点凡成圣。

9. 教师要像吝啬鬼一样精明地算计和使用自己的课堂教学时间。

10.     教得辛苦不等于好教师,教得智慧才是好教师。

11.     充满激情,机智严谨,富于幽默,诚于赞美,这样的课堂教学魅力无穷。

12.     具有启发性的讲解就是点拨,没有启发性的讲解才是灌输。

13.     低效的讲解只关注着自己要讲的内容,高效的讲解注着的是学生的思维活动。

14.     教师要始终在整个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细节中引导学生找到、巩固、打通新旧知识的联系。

15.     高水平的教师总是引导学生通过运用旧知识去学习新知识,而不只是通过复习去记住旧知识。

16.     三次随意训练,不如一次限时训练。

17.     只练不查,等于没练;只练不改,等于没练。

18.     高水平的教师总是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方法、策略的指导,而不只是满足于知识的传授。

19.     高效课堂让每个学生都以加速度前进,人人都参与,人人都成功。

20.     高效课堂就是理想的课堂,理想的课堂永远闪耀着教育理想的光芒。

l  高效教学的学生视角

1. 没有预习,就不能高效听课。带着问题听讲,才是真会听讲。

2. 听讲时思维要永远走在教师的前面。

3. 优秀生听讲时,内心总有一个批判的声音在和教师辩驳。

4. 优秀生在听教师讲容易题时,会站在教师的角度和学科系统的高度来听讲,收获比其他学生更大。

5. 思维要永远追求领先性、建构性、批判性、发散性、创造性。

6. 优秀生善于反思自己的错误,也善于反思自己的成功。

7. 学习的最大乐趣源于思考,要善于培养和强化这种乐趣。

8. 帮助别人,就在提高自己;能把别人教会,自己才算真会。

9. 给同学讲述一遍,胜似独自背诵十遍。

10.     会听不如会想,会想不如会讲,会讲不如会做。

11.     建立错题本,运用错题本,做到题不二错,举一反三。

12.     学会以5分钟为单位安排学习和娱乐,珍惜、运用时间的边角料。

13.     会休息,会锻炼,会娱乐,这和会学习一样重要。

14.     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读书少的学生缺乏发展的后劲。

15.     心态好的学生能轻松战胜自卑,他们明白:所谓失败,不过是自己在某个方面付出的时间和训练比别人少了一点或运气稍差了一些而已。

16.     优秀生总在追求每个细节的完美,总爱查找每一分丢失的原因。

17.     反复在头脑里重温学习过程中成功与失误的细节,更容易建立起良性的思维定势,并赶走不良的思维定势。

18.     自信,专注,迅速,这是高效学习的三大法宝:自信今天在超过昨天,则越学越有信心;专注于眼前的学习,则越学越聪明;迅速处理眼前的任务,则越学越高效。

19.     能把厚书读薄,才是真的读精。书要越读越薄,薄到只剩下目录,最后提取为学科有机的知识脉络框架,再最后就是脑海中学科体系的灵光一闪。

20.     要经常在头脑里生动地再现自己的理想以及理想实现时的逼真细节,这是强大的自我暗示力量。

所前所述,“教师”与“学生”,“教”与“学”,是辩证的统一体。教师正是通过自己对学生的“教”,达到了真正的“学”。优秀的教师正是从学生那里尤其是所谓的后进生那里,学到了远比自己所传授给学生的更多、更为重要的教育智慧和生存智慧。学生也正是通过自己对教师的、学生的“学”,达到了自己的“教”;而通过自己对教师的、学生的“教”,强化了、升化了自己的“学”,最终实现了真正的“学”。

2013-2-2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