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疾雷一击碎千金——元代的火铳

 RK588 2019-04-15

最早的金属管状火器出现在元朝。早期的管状火器一般称“铳”,也有称“炮”者。一般来说,小者都称铳,大者则可称铳,也可称炮。

现存的元代火铳都为铜质,结构相似,由三部分组成:前端为铳筒、中部微药室、后部为銎。

至顺三年铳,国家博物馆藏

药室是填装火药的地方,为了提高强度,药室部分的铳壁较厚,因此外观有明显鼓起。药室在铳镗的底部位置开有孔,用来安插火线。

铳筒即相当于枪管,铳筒的外观多为平直管状,弹丸安装在铳筒和药室的结合部位,压在装填完毕的火药上。

銎则可以用来安装木柄。

▲大德二年铳,蒙元文化博物馆藏

从出土实物来看,元代火铳分两种。

一种如至顺三年铳,整体近似直筒型,铳口微微扩大,呈碗口状,铳壁较薄,药室鼓起不明显,推测是直射散弹的。元上都遗址也出土过类似火铳,称“元大德二年”火铳,“大德”即元成宗铁穆尔的年号。大德二年铳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金属管状火器,至顺三年铳的制造日期次于大德二年铳,屈居第二。

至正辛卯年铳,军事博物馆藏

一种如至正辛卯年铳,药室明显鼓起,铳筒较长,整体较为细长,部分铳的铳筒表面铸有用来增加强度的箍。使用时,銎中安插木柄,用以手持。

这种尾銎+鼓起药室+直镗的形制是中国元代至明代前期单兵火铳的典型形制。西安、通县(今北京通州区)、阿城、托克托县黑城公社均出土过此类形制的元代火铳。

▲元代火铳,内蒙古博物院藏

1974年8月。西安东关景龙池巷南口外的建筑工地出土元代铜手铳一件(即上段文字中的西安铳),内部残留有火药,仍能燃烧。

经过分析,西安铳中残留火药的成分为硝石、硫磺、木炭,三者比例为3:1:1,无其他杂质。

西安铳中火药的成分已经比较接近现代火药的配方,因此作战性能应该较强。按照史料记载,元代火药的威力已经很大了。至元十七年,扬州炮库发生爆炸,称“扬州炮祸”,爆炸时,“大声如山崩海啸……远至百里外……守兵百人皆糜碎无余”。

到了元末明初时期,火铳已经是常见的武器。张士诚的弟弟张士信便死于火铳之下,鄱阳湖决战时,朱元璋和陈友谅的军队也都大量使用火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