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典籍导读(四十二)

 轻风无意 2019-04-15
 《墨子》

一、内容
《墨子》一书为墨家文集,墨家是公元前5世纪晚期由墨翟创立创立,是儒家最早的竞争者。这一学派是由教师、工匠、士兵等组成的组织严密的团体,它一直到公元前三世纪晚期时还存在,据《韩非子"显学》中记载,到那时,它已分离为三派。墨家有十种与众不同的主张,可见于孙诒让本第49篇[《鲁问》]所列的墨翟的谈话中(参见孙诒让本,见下文第五部分)。《墨子》71篇(其中18篇佚失)可以分为六组:
第一组:从第一《亲士》到第七《三辩》为杂论和对话。
第二组:从第八篇《尚贤》到第三十七篇《非命》为墨经的“核心”篇,分别以上、中、下详述一论,共十论: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文中多次提及墨翟的大名,好像这些的确为墨子之学的记载,而非墨子自著。此三篇一组组文的每一篇都密切对应,但字句并不连贯同一,可能为《韩非子》中所提到的三家对公共口传之本的三种述本,其中有七篇佚失,剩下的部分中第十七《非攻》(上)是第二十六篇《天志》(上)结论部分的佚文,而第十四篇《兼爱》(上)与第二十篇《节用》(上)仅是一个概要。我们有语言学及其他证据可以证明这两篇是后来添加上去的,以弥补原已佚失的三篇之文,但这种增补却使原来三篇一组的序列不相一致。见葛瑞汉《〈墨子〉核心章节所反映的早期墨家折派别》,新加坡:东亚研究中心,1985年。
最后一个三篇一组中的错简,显示出因为错序而使得三家传本互相搀合的进一步证据。孙诒让本中,第三十五篇《非命》(上)从170页第8行的“盖”一直到171页第4行大概应与第三十六篇《非命》(中)从175页第2行(至“毁休”)的部分应属于第37《非命》(下)的某个位置。这上、中、下三篇一经重新编排,就会清楚地显示出三家之说的差别。
代码:

十个三篇一组    概要和佚文    上篇    中篇    下篇
    8-10                                   10
    11-13                      11      12      13
    14-16          14          15      16
    17-19          17          18      19
    20-22          20          21      22(缺)
    23-25          23(缺)    24      25
    26-28                      26      27      28
    29-31          29(缺)    30(缺)31
    32-34          ?          ?      32     
    35-37                      35      36      37

第三组为第38篇[缺]和第39篇《非儒》,驳斥儒家的学说。
第四组 第40至45篇,为“墨辩”篇,所论述的是关于逻辑学、伦理学、几何学、光学及机械学等在汉代以前在其他书籍中很少提及的命题,其讹误较多而且难懂。这一组的核心在于墨经,即第40至43篇的《经》和《经说》部分。
第五组 从第46篇至第51篇,汇集了墨翟与其他人的对话。还有一篇(第50篇)《公输》为记叙文,记载了墨翟以守城技巧战胜巧匠公输盘,使楚国放弃了攻打宋国的企图。
第六组 军事诸篇从第52篇至71篇,专论守城备战的方法,是禽滑厘所受墨子备战之术。该组与第四组一样多讹误而且难读。

二、成书年代与真伪
《墨子》之中没有任何部分声称为墨翟自著,虽然如此,除城守各篇及第一、二篇外,文中处处显示了后消亡于公元前二世纪的墨家思想。虽然朱希祖谴责城守诸篇皆属汉人伪托(见《古史辨》第四册,第261-271页),但是近来的渡边卓(见《关于墨家的兵技巧书》,东京:《支那学报》第3期(1957年,第1-19页)等学者认为城守各篇大致无疑问。唯一严重的问题仅在于《墨子》各篇在墨学史中所处的位置。书中“核心篇”(按指8-37篇)对十种墨家主张的阐发,文风与论辩都未成熟,这表明它们应回溯到前期墨家,尽管渡边卓对此持怀疑态度,他认为十种主张是在墨学史上一直迟至其最后阶段的各个时期逐渐形成的(见《墨家集团及其思想》,《支那学杂志》第70辑[1961年],第1198-1231,1351-1385页;《〈墨子〉诸篇的著作年代》,《东洋学报》45卷3期[1962年],第1-38页;45卷4期[1962年],第20-38页)。墨辩篇代表墨学晚期的精深思想,并讨论了公元前四世纪时名家及庄子所提出的各种话题。

三、文献源流及版本
严灵峰(1904-)《无求备斋墨子集成》(46卷,台北:艺文印书馆,1975年(以下简称MTCC)收录了几乎所有有关《墨子》重要的版本及研究成果。吴毓江《墨子校注》(重庆,1944年,MTCC v,43,44)将明代及清初的主要版本作了对校,且作了详细的记录,并在很大程度上将其著于附录中。
《墨子》共71篇(其中缺18篇),分15卷。自唐代至明初,由于被带有乐台(亦作乐壹,约6世纪人)前3卷13篇的注本挤出了流通,《墨子》全文鲜为人知,几绝流传。它幸存于《道藏》之中,到明代才恢复了流通传播。因此,最早的足本晚期才出现,其版本如下:
1.《道藏》本,1445年。收入MTCC,卷1。
2.唐尧臣本,1553年(四部丛刊;MTCC卷2),收有陆稳序和唐尧臣跋。该本直接出自《道藏》,本身没有什么价值。
3.茅坤本(MTCC卷3),1581年,由吴毓江提到并加以校勘。该本与1552年的陆稳的版本为同源,由于陆稳曾为唐尧臣本作序,长期以来,陆稳本总与几乎同时代的唐尧臣本相混淆。尽管陆、茅传本独立于《道藏》本,但是它们都可以回溯到一种共同的宋代范本。上述三种本子皆避宋太祖的讳。(见第49篇,孙本296页第4行)
4.日本宝历本,1757年,以茅本为底本,但收有保存于日本的写本中的异文和引文(MTCC卷4)。
共同的宋代范本大概就是宋代的《道藏》本,关于一个独立的传本,仅有乐台的1-13篇本,它保存于俞氏抄本(但无乐台的注)之中,现藏于北京图书馆,它也著录于《墨子三卷明抄本黄丕烈跋》中。它并未收入《无求备斋墨子集成》,但可见于吴毓江的校注中。
至于《墨子》的文献书目,可参见严灵峰的《墨子知见书目》,台北:学生书局,1969年。该书目著录了中、日、西方有关的书目。

四、写本残简
被鉴定为出自《墨子》第70篇(孙诒让本361页第11、12行)的少量残简可见于大批竹木简中。它们是在银雀山1号汉墓(属公元前140-前118年间)中被发现的(见《文物》1974年第2期,第18页;以及图版八第80),大多内容有关军事。至于在这一墓址发现的其他文本与《墨子》各篇的关系,可参看《文物》1985年第4期第27页和28页(注○1);以及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编的《银雀山汉墓竹简》第一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129页,注释○1。

五、文本研究成果
《墨子》一书讹误百出,第一个对它进行校正和注释的是1797年出版的毕沅(1730-1797)本,《四部备要》予以翻印(MTCC卷7,8),毕沅注本于1894年被孙诒让(1848-1908)的大著《墨子间诂》所取代,这是清代文本考据最伟大的成就之一,1954年北京又再版(MTCC卷12-15)。哈佛燕京学社的《墨子引得》按照孙本的校勘对《墨子》作了索引,在每页下方常常列出《道藏》及其他未校定版本中明显不同的异文。查检吴毓江对明代及清初各主要版本的对校有助于避免日积月累的印刷错误及后世版本校勘中的臆断之误,王叔珉《墨子校证》(《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0本第1分册,1959年,第71-102页)搜集了有关引文及相同篇章的异文。
自孙诒让之后,除吴毓江之外,通治《墨子》全文的,要数张纯一了。他著有《墨子集解》,1931年初版(MTCC卷23-26),该书在一些专门领域的研究方面有所发展。
《墨子》全书中较成问题的城守各篇总遭到忽视,岑仲勉《墨子城守各篇简注》(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53年)要算特殊的例外。墨辩篇——在西方以前很少有人研究,直到最近才有所改观——已有一长列著作问世,它们中要数张惠言(1761-1802)的《墨子经说解》(MTCC卷9)为最早。其中较重要的如下:
1.梁启超(1873-1929):《墨经校释》,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年(MTCC,卷19)对第40-43篇作了注释。该书提出了孙诒让所忽视的关键点,即各《经说》部分总以重复该《经》的第一个字为开头。
2.栾调甫:《墨子研究论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此论文集的价值在于从总体上而不是通常那种从枝节上探讨文本的问题。
3.谭戒甫:《墨辩发微》,北京,国学出版社,1958年,MTCC,卷35。1964年修订版。有第40-45篇的注释。
4.高亨:《墨经校诠》,北京,国学出版社,1950年,有第40-43篇的注,不足之处在于企图以臆断性的改字来解决所有的问题。
至于对“核心篇”的新近研究,可参见埃里克"门德《对于〈墨子〉“核心篇”成书的一些考察》,《古代中国》第17辑(1992年),第27-82页。

六、研究辅助及译本
阿尔弗雷德"佛尔克有一个完整的德文译本《社会伦理学家墨翟及其哲学著作》,柏林,1922年。其中至少关于墨辩和军事诸篇的译文尚不成熟。近期一个新的第1-39章的德语译本见格林策,《墨翟:团结一致与普遍人生》,和《墨翟:面对战争》(1975年)。有三个英语的节译本。
1.梅贻宝:《墨子的伦理和政治著作》,伦敦:1929年(仅译有第1-39、46-50章)。
2.伯顿"沃森:《墨子的基本著述》,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63年(译有第8-37章中每三篇一组文中的一篇或多篇,以及第39章)。
3.加纳"斯候姆:《墨子第26-28篇〈天志〉读本》,1982年。
西方学者只是在近期才敢于涉足有更多问题的墨辩和军事部分。葛瑞汉《晚期墨家的逻辑、伦理和科学》(香港和伦敦:香港中文大学,1978年)在仔细分析文本及语法问题之后,重编了汉语文本并全译了第40-45章。叶山《墨子有关战术诸篇的重建》考察了《墨子》有关军事诸篇的重建的问题,它包括第52-67章的文本重建(硕士论文,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975年)。现代汉语的译本有李渔叔《墨子今注今译》,台北:商务印书馆,1974年,仅有第1-39和44-50章的译文。

七、日本版本
1.《汉文大系》,第14,1913年,小柳司气太编。
2.《汉籍国字解全书》,第20、21,1911年,牧里谦次郎编。
3.《国译汉文大成》,第8,1921年,小柳司气太编。
4.《汉文丛书》,1928年,小柳司气太编。
5.《经书大讲》,第16、17,1938-1939年。
6.《新释汉文大系》,第50、51,1975年,1987年,山田琢编。
7.《中国的思想》,第5,1964年,和田武司编。
8.《中国古典文学大系》,第5,1968年,薮内清编。
9.《中国古典新书》,1967年,高田淳编。

八、索引
1.《墨子引得》,北平:燕京大学出版社,1948年,哈佛燕京学社编。引得丛刊增补第21号。
2.《墨子逐字索引》,刘殿爵、陈方正编,收入《先秦两汉古籍逐字索引丛刊》,香港:商务印书馆,1996年即将出版。

——葛瑞汉
(程薇 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