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术后发热病人的护理

 lmysqyxa 2019-04-15

吸收热

外科术后病人一般都有体温升高,一般不超过38.5℃,小手术一般在24小时以内消失,中等手术在48小时以内消失,大型手术一般在72小时内消失这主要是血液坏死组织被吸收所致的体温升高,称为外科吸收热。

护理

严密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术后发热是无菌外科手术后的一般规律,因此,应正确对待术后发热,耐心给患者做好心理护理,消除对手术后感染的担心。积极对症治疗。首先做好心理护理,术前进行交待,使其有思想准备和心理免疫,对于吸收热有周身不适者给予酒精擦浴,用安痛定2ml肌注等,对一般不超过38.5℃者勿需处理,超过38.5℃者,可酌情给予小剂量地塞米松(5~10mg)肌注或静点,一般在30分钟至1小时内可降至正常。

感染热

感染热在早期可与吸收热交叉而不易发现,但多数的感染热在吸收热期过后呈持续热,或体温降至正常后又出现发热。其感染的部位多在切口,但也有在呼吸道及泌尿系等。一般是术后3~5天体温恢复正常后,再度发热,或者体温升高后持续不退,伴切口皮肤红、肿、压痛,疼痛加重。

护理

主要采用:休息、多饮水、解热镇痛及抗感染等支持与对症治疗。一般先用一些效果可靠的抗生素7~10天左右,争取用非手术方法吸收,少数不能吸收者可采取切开引流等措施。在药物应用方面,一般是在充足有效的抗生素应用下,适当加少量激素。少量激素(地塞米松5~10mg/d)。一是不影响疗效,二是可帮助炎症吸收,三是可适当降温,四是可抵消药物热及无明热。

反应热

即输血、输液反应所致的发热。反应热多为有致热原进入机体所致,但有时也与药物热夹杂在一起,这种热多在输液后数分钟发生,或在病人由手术室回到病房的过程中即发热、寒战。可能与麻醉时的麻醉本身作用及辅助用药等使致热原的反应被抑制有关,一旦这种“麻醉劲”过后,其反应热的“本来面目”就表现出来。

护理

一般是将地塞米松5~10mg加入静点液中,或输血的血瓶中,10分钟左右即可缓解。不适合用激素者用非那根或用冬眠灵、非那根各25~50mg肌肉注射,有时也配合35%酒精或60度左右的白酒擦浴。同时开展心理护理,说明这种反应为一过性,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及消除紧张情绪。反应热一般发生的迅速,退却的也快。除非非输不可的液体,否则一般要把正在输液的液体及血液停掉,等缓解后再改用其他代用品输入。

药物热

起因是长期应用某些药物,特别是滥用抗生素。发热出现在用药5~10天以后,多为高热,达39℃以上,一般情况良好,无明显中毒症状,无感染灶及其他可解释原因,停用抗生素后体温在48小时内迅速恢复正常,再次应用又出现高热。

护理

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并停止应用引起发热的药物。如不打算停药,在其静点中加入地塞米松5~10mg可短期纠正之。

脱水热

多在夏秋季,由于术前禁食、过度出汗而补液不足等原因,患者出现高热、烦躁、口渴、尿少而黄、体检正常、血清钠、氯偏高、补足液体后体温恢复正常,即可诊断。其机制与患者相对需水量大及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有关。

护理

轻者只需喝足开水或果汁,症状即可完全消除,重者给予适当静脉输注1/3~1/4减张液体。

总结发热病人的护理

(1) 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 ,讲明发热的原因,以消除病人焦急恐惧心理

(2) 注意休息,保持病室安静,向病人解释高热期应卧床休息,2—3天体温恢复正常可适当活动

(3) 饮食方面对手术后即可进食的可进清淡易消化的高热量流质、半流质饮食以保证机体基础代谢所需,对禁食者加强静脉营养

(4) 术后即可进食者鼓励病人多喝水,饭后漱口,以清洁口腔和利于机体毒素排泄及降温,对于禁食者做好口腔护理一日2次

(5) 进行皮肤护理,温水擦身,尤其是出汗时应用温水擦后揩干,勤更换湿衣湿裤,勤翻身,以免皮肤受压、损伤

(6) 定时测量体温,每4小时一次,体温超过38.5℃给予物理降温,如35%酒精擦浴,头部冰敷冰袋降温,就用冰袋降温时,注意冰袋外面毛巾包裹以防冻伤皮肤,体温超过39℃时酌情给予小剂量药物降温,并观察用药后反应,出汗较多时及时补充水分,防止体温骤降、脱水,即引起虚脱

(7) 保持床铺整洁干燥,及时更换湿被、湿裤,室内通风,保持室内湿度、温度适宜,使病人舒适


携手同道,邀您参与,筑起我们防范医疗事故的长城!

我们为您提供专业咨讯,致力于协助医护人员减少手术医疗事故,防范医患纠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