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一提起《竹书纪年》,很多人就会说这本书会颠覆我们的三观。虽然这样的说法有些夸张,但是这本书确实能让我们对现有史书中的记载产生疑问。在子渊看来,《竹书纪年》是一本真实性较强的奇书。当然,要介绍《竹书纪年》,还要从其问世之初说起。 西晋初年,汲郡(今河南卫辉)的官府抓了个盗墓贼,此人唤作不准(读音为Fǒu Biāo )。不料在审问这个盗墓贼的时候,他竟交代不久前曾盗挖了魏襄王的陵墓,还将魏襄王墓中的大量竹简运出藏于家中。据官府统计后,此盗贼偷得竹书竟有几十车之多。但这些竹简却大多使用战国文字,也就是古人所称的'蝌蚪文',这让人很难辨认出竹简上到底写了什么。因这些竹简是在汲冢这个地方被发现的,后人便将其称为《汲冢竹书》。 ▲墓穴照片 然而,这盗墓小贼并不知竹简的重要性。据他交代由于冬天过于寒冷,家中还要生火做饭,想这竹简也没什么大用处,所以他平时就把它当柴火来烧。如若不是官府及时发现,恐怕这秦国的编年体史书也要彻底化为柴火灰。竹书被救出后,晋武帝司马炎便任命荀勗﹑和峤等人负责此书的考证工作,并将那些战国文字翻译成当时的文字以供后世流传。 ▲《竹书》古本 这部书是按照年份来编著的,内容极其丰富,其中十三篇记载了五帝、夏、商、周三朝、春秋的历史,一直写到'现任魏王',这书正是此前提到的《汲冢竹书》,又称为《汲冢纪年》。 ▲《史记》残本 当荀勗﹑和峤等人将书籍翻译完成后竟惊出了一身冷汗,这可不是一部普通的历史著作,此书所记载的历史竟有与《史记》的内容相互印证的部分,其也有与《史记》内容相悖的内容。然而此书写成的年代早于《史记》,一时让人恍惚,不知究竟该信哪本书才好。现将与《史记》有出入之处简述如下: 1、舜帝囚禁尧帝、不许丹朱与父相见 '尧舜禅让'是我们熟知的一大佳话,无论是儒家经典也好,还是司马迁的《史记》都曾有记录,那么尧帝真的是心甘情愿禅位于舜的么?据《竹书》记载,尧帝年老,舜将其囚禁于平阳并将尧帝的帝位非法窃取,不仅如此,他还将尧帝之子丹朱关禁闭,不许父子相见,这就与其他史书记载完全相悖,舜帝'有德之君'的形象顿时幻灭。 2、有穷国后羿夺太康帝位。 《竹书》揭露了夏朝中断40余年统治的真相,并对这段历史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夏启之子太康在位时,其每日沉迷酒色导致周边的部落首领,皆不愿臣服于他的统领之下。太康爱狩猎,在一次狩猎中,有穷国的王(后羿)竟借太康外出狩猎策动政变。政变后,太康只能流亡,后定居于阳夏一带(今河南太康),这也就是所谓的'太康失国'的由来。后经过了40年之久,在太康之弟仲康,仲康亲孙少康的努力下,这才恢复了夏朝的统治。 3、一代'贤相'伊尹竟流放幼主称王。 据《史记》记载,伊尹乃是一位不可多得难得的贤良之相,为了让成汤之孙太甲做一位明君。伊尹便送其至成汤陵墓所在地,也就是桐宫进行反复学习,伊尹则与大臣们共同治理国家,经过7年的学习,太甲有了大变化,伊尹便立即将太甲迎了回来并继续忠心辅助。然而《竹书》却不是这一说法,伊尹流放太甲并非为了所谓的教育太甲,而是为了流放幼主能够自立为王。太甲在那桐宫忍辱负重过了7年,在一次机遇下便从桐宫逃出,最后将篡位夺权的伊尹杀掉了。但此事因有诸多争论,以致到如今也没有定论。 ▲文人骚客图 《竹书》还记有很多独家史料,可信度也相当高,如齐晋争霸时的'长城之战'。看过此书的人,纷纷夸赞它历史价值之高,后来更是引得晋代郭璞、北魏郦道元、唐代司马贞等文人们纷纷引用。这些文人并非浅学之徒,恰好相反的是,他们治学严谨,这也可见《竹书》是具有历史价值的,这些举动正是对那些怀疑《竹书》真实性的人的反击。 ▲王国维画像 民国的王国维先生阅读此书后,不禁大喜过望,他高度赞赏了这部书的价值,更言道中国纸上的学问全部有赖于这些地下的学问,其在清朝朱右曾的著作下进行辑校。而钱穆先生则通过《竹书》校正了《史记·六国年表》。 由此可见,历史毕竟是人写的,是添加过修饰的。一次考古发掘,那些出土的文物便有颠覆一段历史的可能。我们不能完全推翻以前所记载的历史,也不能完全听从权威,应当时刻保持着严谨审慎之心。 参考文献: 《汲冢竹书》 《史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