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优秀的将军必须勇谋兼备,除此之外,他还得独具看人的慧眼。古往今来,有不少因为看错人痛失江山的例子,马谡之死就是一个。 姜维我们知道,是蜀国后期代表人物,除了五虎上将,下来就是他了。他原来在曹操手下,因受怀疑背叛,投到蜀军,因为出色的战术谋略,他被诸葛亮委以重任,人们甚至说他是诸葛亮的接班人。 汉中对于蜀国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诸葛亮在世时,每回北伐回城,只要过了汉中,就意味着安全了。因为汉中的地势易守难攻,刘备在时就看到了这点,所以在这里大量投入军备。这块地方可以说后来成为了蜀国最后的家园,攻破汉中就意味着离亡国不远了。 刘备首先在这里修起了两座高堡,依靠其易守难攻的地势,还派魏延驻守这里,因此魏军到此一般都自动折返,他们还不想用惨痛的代价去赌一场没有把握的战争。 到了蜀汉后期,姜维掌管了军中大权,但那时文武官员,可用的不多,几次北伐战争几乎消耗尽了蜀军的元气,他面临的局面堪忧。在认真分析局势之后,他决定将大部分兵力集中在汉中,汉中固若金汤,又是蜀国最后的保障,这一次必须成功才是。 但汉中到了姜维手上,迅速失守了,原来魏延镇守,毫发未损,这不得不让人怀疑姜维的能力。但其实,汉中的失守要怪这个人,这个人叫蒋舒。 蒋舒在职期间没有什么出色表现,职位是武兴督,姜维派他去守关口,但这个人记仇,觉得姜维低估了自己,于是他就骗另一个将军说我带领士兵出去杀敌,将军没有阻拦,于是就开城门让他出去了。结果他出城后直奔敌将,投降魏国。蒋舒的投降让关口形同虚设,魏将长驱直入,汉中由此失守。 姜维错用一人,导致国家重要城池被毁,这不亚于诸葛亮时马谡失街亭。一个国家政权的兴盛发达不仅靠天时地利,人和也是重要因素。至于由守汉中的问题引出来的姜维、魏延谁更堪重任,小编觉得不能这样单纯比较,因为一场战役的成功与否与大环境息息相关,蜀国强盛时守一城池和羸弱时守一城池结果是显而易见的。 |
|
来自: 司莺菱鸾ndl0y0 > 《经济社会政治改革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