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1000本书为孩子的阅读“暖身”

 叶老师YP 2019-04-15

现在的父母谈到孩子阅读,一般有两个共识:一个是如今的孩子实在太幸福了,书籍丰富有趣,每个年龄都有自己的读物。另一个是我们那时候阅读的劲头比如今的孩子要大一些。

如今的孩子面对的诱惑更大了。倘若没有在小的时候种一颗爱阅读的种子在孩子的心里。那其他的玩乐就会过来占据孩子的时间和注意力。

很多家长觉得亲子阅读是培养孩子阅读兴趣最好的方法。但是亲子阅读也不仅限于绘本、图书这种静态的学习方式,带孩子出去游玩、吃饭,甚至只是日常的交流等这些能产生互动的方式都属于亲子阅读的范畴。

因为亲子阅读的主要目的是让孩子接触到大量高质量、新鲜的词汇,孩子在幼儿期输入的词汇优质与否,直接决定着他后期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大与否。怎样才能正确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我们一起来学习。

让孩子成为主动的读者

对21世纪的孩子来说,创造和思考是一项重要的能力,阅读是培养这项能力的“启动键”。阅读将引领孩子把已学习过的知识重新整合,然后用情感和语言重新再造,这个过程,就是创造和思考的初始。

然而,对于孩子,阅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不是认识字词那么简单,也不是花费一点时间就可以完成的“任务。父母绝对不能将孩子的阅读看成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孩子阅读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所以,家长要重视亲子阅读,重视学习亲子阅读的方法。

在诸多亲子阅读方法中,帮孩子建立阅读兴趣,让他们成为一个主动的读者是最重要的一点。

在台湾,从亲子阅读兴起至今已有近30年的时间,期间亲子阅读推广者调查发现,有相当多的学生对阅读是不感兴趣的,这让阅读推广者们感到困惑——为什么自己费心费力做的事情,却不讨孩子们喜欢?原来,阅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填鸭灌输的过程,它需要唤起孩子的主动性,而兴趣就是它的“秘密武器”。

怎样用好“兴趣”这件秘密武器,让孩子成为主动的读者?

1

首先,家长要掌握预测、联结、摘要、诠释等基本阅读方法,还要了解孩子的需求。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阅读能力是不同的,就算是同一年龄段的孩子,阅读能力也有很大差异。比如,有的孩子是视觉型的,喜欢看图;有的孩子是聆听型的,喜欢听故事;有的孩子则是操作型的,喜欢动手触摸书本。此外,家长还要提前预习孩子的阅读书目,了解所要讲的故事情节,及时搞清其中的知识盲点,这样在孩子有疑问时,才能从容解答。

2

其次,阅读之后,家长一定要跟孩子交流,了解孩子听懂了多少,在讲到某个情节的时候,孩子有什么样的反应等等。

家长可以让孩子复述故事,通过孩子的复述,了解他是否记住了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是否理解关键情节,以及对故事主人公有什么评价。另外,孩子在复述故事的过程中,其动作、表情、语气等,实际上是对故事的“再创作”,是一种脑力活动,尽管这种创作有一个完美的原型存在,但对孩子来说,这就是一次创造和思考,锻炼了整合能力。

除此之外,不要一直主导亲子阅读,随着时间的推移,亲子阅读的过程应该是这样演变的:父母主导型——父母引导讨论型——孩子主导型——孩子主动阅读型。也许对于家长来说,放弃对孩子的“掌控”,交出主动权,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但这是亲子阅读必须经历的阶段。

亲子阅读的目的,就是让孩子变成一个主动的读者,如果父母不放手,这一点就永远无法达成。一个永远由父母主导的亲子阅读,注定是一种失败的教育方式。

1年读1000本书“暖身”

“暖身”,是指孩子由被动接受者成长为主动读者的过渡阶段。用1年时间,读1000本书,就可以帮孩子的阅读“暖身”。

非常赞同国际读写能力顾问梅·福克斯的一个观点:

“孩子在真正开始阅读之前,必须先聆听1000本故事书,这样,他才有阅读的愿望和动力。”

也就是说,1000本书,只是孩子主动阅读的开始。不少家长一定会感叹“1000本才算暖身,那门槛也太高了吧!”其实1000本书听起来很多,但对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来说,1000本书不算什么。而且,1000本书并不是一个绝对数量,一旦孩子进入主动阅读的轨道,“暖身”就算完成。

在1年内读完1000本“暖身”书,具体方法比如:每天读3本书,其中一本是孩子非常喜欢的;第二本是孩子听说过或有点感兴趣的;还有一本是孩子完全没有听说过的。通过这样的循环,用不了一年,孩子就会爱上阅读,变成一个主动的读者。

孩子非常喜欢的书,听了那么多遍或者读了那么多遍,再读一次会有意义吗?别担心总读同样一本书会让孩子烦厌。因为每读一遍,孩子的收获都不同。很多书,放一段时间再重新读,就会根据新的知识和经历重新建构。而孩子的知识和经历更新得更快,他很快会用新的理解来看这本“旧”书了。

父母要做亲子阅读的“演奏家”

在亲子阅读的方式上,最提倡的是“父母共读”,这是亲子阅读诸多形式中最棒的一种。父亲或母亲其中一方与孩子的亲子阅读,最多只能算是“半圆”,而父母共读这种方式,才是完整、圆满的亲子阅读。因为,父母的声音不同,不同的声音刺激,给孩子的感受是不同的。再加上父母知识结构、语音语调等方面的不同,也会让孩子有更丰富的触角,去感受亲子阅读世界中的美妙。

对于亲子阅读,有很多家长有相同的困惑:怎样吸引孩子对书本的注意力?靠文字还是靠图案?其实,想让孩子对书本感兴趣,要靠耳朵。这也是推崇“父母共读”的原因。听读是一种非常好的注意力训练方式。声音能够反映出人的情绪变化,有经验的朗读者,会把书面的词汇变成声情并茂的语言,而这种情绪,会打动孩子,也让孩子对词汇、句子产生有情绪的体验。

另外,靠听,孩子能把语言、故事都 “吃进去”,就像孩子长身体需要吃饭一样,他们的阅读成长需要听故事。但和吃饭不同的是,“吃”故事是多多益善的,永远不会吃多,人不会因此变得肥胖,影响健康。

本文来源:东方教育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