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大约3000字,大概需要阅读5-8分钟 糖友们从得糖尿病开始,毕生都在跟血糖较劲,很多糖友感觉自己饭都不会吃了。毕竟,医生都会告诉我们:血糖高不可怕,血糖高导致的并发症很可怕。但全国1.14亿糖尿病人中仍然有8000万人搞不定自己的血糖,并发症也与日增多。当然也有一小部分人掌握了糖尿病管理的精髓,做到了十几年不用药,甚至几十年没有任何并发症。 那么,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巨大的差异?!就算不断加药血糖还是不理想,原因是:胰岛功能越来越差 我见过很多10年以上的老糖友,最多可以吃4-5种控糖药,胰岛素最多有每天用将近100单位的。这么多药物是否能解决问题?让血糖非常理想呢?未必。不然就不会有8000万血糖不理想的糖友存在了。 这个曲线图所有糖尿病医生都会学到:随着糖尿病年数增加,胰岛功能持续下降 如上图所示,早在21年前,英国学者就对新发的2型糖尿病患者观察了10年,发现患者胰岛功能缓慢下降,而饮食治疗不成功者胰岛功能下降更明显。 胰岛功能越来越差是糖尿病人无法破解的魔咒吗?上面这张图在糖尿病领域十分经典,也在医生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胰岛功能下降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胰岛功能变差真是糖尿病患者不可破解的魔咒吗?不论实际案例还是理论研究都证明这不是事实。 我查阅了很多国内外文献和资料,关于胰岛功能保护的研究很多,说几个有代表性的吧。 (1) 1985年大庆研究:饮食和运动都能预防糖尿病---意味着胰岛功能下降速度可以变慢 1985年,中日友好医院潘孝仁教授看到大庆油田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肥胖越来越多,意识到糖尿病的爆发可能会成为巨大的问题,便开展了用饮食、运动、饮食+运动三种策略预防糖尿病的研究,结果发现这三种方式均可显著降低糖尿病发生率。间接验证了生活方式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延缓胰岛功能衰减的速度。 如今距离大庆研究的启动已经过去了30多年,潘孝仁教授早已去世,但后来的专家李光伟教授仍然在对当年的患者进行持续的观察,发现那些当年严格管理生活方式的人群,如今糖尿病、并发症等发生率仍然低于未被管理的人群。大庆研究用30年的时间,在全球糖尿病预防领域树起一座里程碑。 (2) 2006年ADOPT研究发现:不同的药物对于胰岛功能的保护程度不一样 这个研究是在2006年发布的研究结果,4360名糖尿病患者进入3个组别:格列苯脲组、二甲双胍组、罗格列酮组,5年后,血糖控制失败率最高的是格列苯脲组。最低的是罗格列酮组。很遗憾的是罗格列酮这个药物因为心衰等副作用,医生已经很少使用了。 在之前在动物试验中,罗格列酮被发现可以保护胰岛功能。 (3) 2017年,美国 Domenico 教授胰岛功能休眠研究: Domenico 教授关于胰岛β没有死亡、而是'睡着'了的学说,获得了2017年美国糖尿病学界的大奖。他觉得怎样让'睡着'了的细胞醒过来,是下一步值得科学家们重点关注的。 不过,他也明确指出,糖尿病早期睡着的细胞多,而病的时间越久,真正'死亡'的细胞越来越多。 更值得关注的是 Domenico 教授做了一个唤醒'睡着'的β细胞的研究,用的方法是科学饮食配方、胰岛素、罗格列酮等,最后发现,可以唤醒β细胞的,只有饮食配方。 我的师姐曾经给我介绍过 Domenico 教授来中国讲课的情形,听课的医生们不愿意相信教授的结论,反复向他确认这个结果,他都无比肯定:只有饮食。 科学饮食的效果一再得到验证。 作为糖尿病人,你的医生是否曾经教给你如何保护胰岛功能?我们去看病的场景基本上是这样: 医生:'平时测血糖吗?血糖多少?' 患者:'测,这里是我的记录' 医生:'血糖还是挺高啊,再给你加点药吧,平时注意管住嘴、迈开腿' 至于具体做法,医生很难说明到很细致。 (1)医生忽略胰岛功能保护的原因,不是没有责任心,而是评价胰岛功能很不方便 严格的胰岛功能评估,需要喝葡萄糖水,测5次静脉血糖,远不像测手指那样快捷方便。也没有任何专家或者学者会建议每月或者定期让患者做胰岛功能的检查。这让医生忽略了胰岛功能保护这个重要的治疗目标。 我们假设一下,如果评估胰岛功能像测血糖一样方便,那对胰岛功能的评估会成为重要判断的糖尿病治疗好坏的标准了。 (2)医生忽略胰岛功能保护的原因,还在于他们只能考虑药物,对于患者居家的生活状态,医生无能为力。 前面讲过,20年前学者已经发现胰岛功能保护与患者生活方式管理的成功与否有关,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天长日久的做到严格而科学的自我管理简直比登天还难。一年中有8760个小时,你可以跟医生接触的时间一年算下来不会超过30分钟吧。大多数时候,糖友很难得到专业的帮助。可以说,糖尿病自我管理是人世间最漫长、而且要求极高的修行。 我经常看到患者在互联网上发泄情绪,抱怨、怀疑、愤怒......,开始的时候我不太理解,如今我也深刻的理解每个糖尿病患者:每一顿饭都要纠结如何吃,每吃完都顾虑自己的血糖,这是多痛苦的事情,我已经能感同身受。 再次盘点医学家与科学家们研究出来的胰岛功能保护措施(1) 一部分药物:注意不是所有的药物都可以保护胰岛功能 目前公认可以保护胰岛功能的药物有:胰岛素、罗格列酮、GLP-1类似物(不只是这些,但部分药物过于专业,或者还在研究阶段,在这篇文章中不过多阐述了)。而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物被认为对胰岛功能保护没有作用。 (2) 合理的食物选择或营养调理: 为何食物的选择能影响胰岛功能?这也是近些年来科学界的重大发现,简单的说:不良的饮食方式破坏了我们的肠道菌群,有利于身体健康的菌群越来越少,导致我们身体肠促胰素(GLP-1)分泌减少,肠促胰素被发现可以保护胰岛功能,而它分泌减少会促进胰岛功能减退。因此,针对肠道菌群调整的研究越来越多,比如通过膳食纤维喂养有利菌群,或者直接补充益生菌等。证据充分的还是膳食纤维与肠道菌群的关系:补充膳食纤维可以改善血糖已经被充分证实,可以参考我们之前的文章有了它,能吃饱,还能帮助降糖——食物中提取的天然降糖药物。 简单来说,更少的细粮、更丰富的粗杂粮及蔬菜,是更容易保护胰岛功能的食物选择。 (3) 运动: 运动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非常肯定,研究也非常多,道理浅显易懂:运动让更多的血糖进入细胞进行利用,血糖水平下降,减轻了胰岛素抵抗,改善了高血糖对β细胞带来的毒性反应,间接保护了胰岛功能。 对于糖友来说,规律的、适合自己的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无疑是提升整体身体素质,改善血糖的基本措施。运动的细节在此不赘述了。 可见,胰岛功能保护并不是单一的因素,而是多方配合的综合管理才能达到的效果 美国糖尿病人并发症能下降2/3的秘密是专业团队帮助下的综合管理,中国糖尿病管理模式下欠缺了太多 在以往的文章中,我也提到过,美国在过去的30年里,并发症下降了2/3,而中国仍在持续上升。美国采用了全科医生、专科医生、营养师、教育者团队管理的模式,并且有良好的医疗报销体系。 中国内分泌医生在治疗糖尿病方面显得势单力薄,并没有能够配合他的人一起为糖尿病患者服务。如果有兴趣了解更多,可以参考我之前的文章。糖医生医学总监孙海艳:我认为中国糖友应该享有美国糖友的服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