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和画面都可以被抗拒, 音乐却不可以。 世界上最能表达生活情感体验的,为什么是音乐,为什么不是诗歌?不是绘画。 因为绘画是静止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画作。 ——查智群
音乐本身就是历史和文化重要的符号 音乐是什么,有人说音乐是反映人类现实生活情感的一种艺术,也有人说音乐就是任何一种艺术的、令人愉快的、神圣的或其他什么方式排列起来的声音。其实音乐就是一种语言,是音符在说话。 而且音乐自古有之,在可追溯的历史证据中,距今7000年左右,发现于中国浙江河姆渡遗址中,就有一种乐器称之为'骨哨',是截取鸟禽类中段肢骨加工而成的,可以吹出简单的乐曲。 很多民族也把乐曲作为民族的传统与特色,正如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在中国古代,先民很早就认识到药物、音乐和治疗的联系,《黄帝内经》将五音纳入五行系统,其中共有11篇讲述了音乐与脏腑的关系; 阮籍在《乐论》中亦写道:“乐者,使人精神平和,衰气不入,天地交泰,远物来集,故谓之乐也”。 元代名医朱丹溪更明确指出:“乐者,亦为药也”。 明代张景岳在《类经附翼》中对音乐治病也有专篇《律原》阐述,提出音乐“可以通天地而合神明”。可见利用音乐来治病,我国古已有之。 在中国传统文字中,“乐”与“药”的写法也出奇的一致。 繁体字“药”与“乐”
音乐治疗与五行五音 “五音”一般是指古人对五声阶名的称谓,即中国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5个音级。将每个音做为主音时,便可形成相应的5种不同的调式,例如以“宫”音作为主音时,就可称为宫调式,以“商”音作为主音时,就可称为商调式等。 五音与五行属配,自有古人长期生活体验的积累为客观基础。如《管子·地员》中说到:“凡听徵,如负猪豕觉而骇。... ...音疾以清”。这里以5种禽兽的鸣叫声作比喻,形象描述了徵音躁急动悸、羽音深广激荡、宫音浑和厚重、商音悲切嘶厉、角音清脆直扬等意象。躁急象火,深广激荡象水,浑和厚重象土,悲切嘶厉象金,清脆直扬象木。
通过音乐的调节,使之达到人体与体外均能维持平衡发展的状态,这正是天人合一的一种表现。正如《灵枢·经别》中曰:“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者也”。可见,音乐治疗如同中药、针灸、导引一样正好符合以“天人相应”为特点的自然观念。 从现代科学角度而言,音乐治疗的机制为——联觉,所谓联觉,刺激作用于一个感觉器官之后随之其他的感觉系统产生相互融合的反应。音乐从听觉开始,却能够充分调动人体的想象、体验和其他更多的感官刺激,与中医的“整体治疗”不谋而合。
关于中医与音乐治疗的一些发展与思考 中医的五行与五音相配历来有之,但是在乐曲中存在主音和调式,也存在转音与转调。那如何将中医的五行理论与音乐治疗相结合。 查主任认为类似运气学说中“不以数推,象之谓也”类似,不能教条地认为某一个音或者某一个调可以单纯而片面地与脏腑的功能相结合产生作用。音乐给人的感受各不相同,结合到人体身上所表达出来的内容也大不相同,在治疗时,把整个乐曲在人体上反应出来的效用进行归纳、总结,再使用五行的理论加以整理和再使用,用“比类抽象”的方式去理解或许更为科学。 而且,同样的音乐在不同的人身上所反应出来不同的生理效应也可以作为辨证和中医诊断的参考之一。 人类生活中或许可以缺少文字,但绝对能没有音乐,音乐是语言难以触及或者终止时从音符上流出的心灵律动。是心灵说向心灵的话语,既是灵魂痛苦时的避难所,更是温暖情感的天堂。合理地将音乐治疗与中医理论相结合,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作用。 ——特别致谢: 无锡市中医医院心理科查智群主任 ——参考文献
龙砂之声学术沙龙,关于中医你想要的这里都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