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音入五脏 防病又治病 五音疗法”最早是2000多年前我国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提出来的。“五音”指的是宫、商、角、徵、羽五种民族调式音乐。古人认为,这五种调式音乐与人的五脏一一对应,都能通过影响人的情绪来改善相应的脏腑功能。 ![]() 宫调式乐曲 风格优扬沉静,淳厚庄重,有如“土”(也就是像大地)一样宽厚深沉,古人认为这种乐曲可入脾(脾在五行中属“土”),脾胃不好的人可多听这种音乐。 商调式乐曲 乐声高亢、悲壮、雄劲、铿锵,具有“金”的特性,像敲击金属发出来的声音那样响亮、有力,古人认为这种乐曲可入肺(肺在五行中属“金”),肺脏不好的人可多听这种音乐。 角调式乐曲 能构成大地回春、万物萌生、生机盎然的旋律,曲调亲切爽朗,具有“木”的特性,能让你觉得好像置身在绿色世界一样,这种乐曲可入肝(肝在五行中属“木”),肝不好的人应多听这样的音乐。 徵调式乐曲 旋律轻快、明朗、欢畅,具有“火”的特性,能让你产生一种轻松、活泼、跳跃的感觉,这种乐曲可入心(心在五行中属“火”),心脏不好的人适宜多听这类音乐。 羽调式乐曲 风格清幽、明净、凄凉、哀怨宛如白纱垂挂在天空,像行云,似流水,具有水的特性,给人以柔润、清纯之感,这种乐曲可入肾(肾在五行中属“水”),肾不好的人应多听这样的音乐。 音乐不仅能治病,还能防病,特别是在防治肿瘤方面,有很明显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专家认为,肿瘤的发生与心理因素很有关系,而音乐恰好能有效地调整人的心理和情绪。 ![]() 中医音乐疗法的起源 中医五行音乐治疗之二:商调音乐(肺)五音养生篇 商乐介绍: 特殊设计的商调式音乐,能达到调神、宁心净脑的良好作用,亦可调和肺气的宣发、肃降。锣、钟琴明朗的演出配合坚实的曲风,传达出初秋清凉的感受。 功能与适应症: 商为秋音,属金主收。能促进气机的内收,调节肺气的宣发和肃降,兼有保肾抑肝的作用。 用于养生、保健:肺较虛弱者,秋季宜多听。 用于练功:可促进聚气藏能,静功宜配用。 用于调神:可宁心静脑,对于用脑过度,兴奋不已不能自控者宜听用。 用于听育运动:可降低兴奋性,在运动后需放松、消除疲劳时易听用。 用于治疗:适用于肺气虛衰、气血耗散、自汗盜汗、咳嗽气喘、心烦易怒、头昏目眩、悲伤不能自控等病证。 乐曲介紹: 商属金,先強后渐弱的金锣声为商调式音乐揭开了序幕;之后由钟琴明朗而坚实的声音,娓娓的表现「金」的特性。商调式乐曲,略帶一丝悲傷的气息但卻不凝重,描绘出「西风乍起黃叶飘,日夕疏林杪」的秋之景象。 商调式音乐:音乐高亢、悲壮、铿锵、雄伟。五行属金,通肺,五志属悲。 金:在五行中的属性,具有清洁、降、收敛的作用。 商调式音,是金石类材料制造的乐器:如编钟、磬、锣鼓、铃钹、长号、三角铁等演奏的商调式音乐,浑厚、清脆的 金石之声,声声连绵不断地回荡在天地间,气势磅礴、高昂,起伏委婉,震荡心肺,帮助人们扩充肺腑,加大肺活量,吸纳大量氧气,入肺经,大肠经,主理肺、肠的健康。听商乐,使人品端庄,正直且好义。 金石音乐旋律选择了编钟、磬等乐音,能够演奏出中华民族文化气势磅礴的尊贵与威严,宏大嘹亮的编钟音乐显示出了历史鼎盛时期的辉煌,赞颂太平盛世的繁荣昌盛!古典音乐表达了先辈们创造文字、音乐、数学、哲学、医学、历法等高度的文明文化,教化人们心气和平,积善事、调魂魄,行爱心、得神明,从而达到强肺强魄,驱除疾病与后患,增强体质的目的。 商(即2-Re)调式乐曲:《将军令》《黄河》《潇乡水云》《金蛇狂舞》《十五的月亮》、《第三交响曲》、《嘎达梅林》、《悲怆》可调节悲痛情绪。 商调,为秋音,以商音为主音,属金,主收,通于五脏中的宰相—肺。正商调式能促进全身气机的内收,调节肺气的宣发和肃降,兼有保肾抑肝作用,调理与肺脏等相关呼吸系统的功能,以防治气的耗散,增强其抵抗力,具有养阴保肺、补肾利肝、泻脾胃虚火之功效。用于养生保健、可以调养肺气,利于入静,增进睡眠,缓解疲劳,促进放松,肺气较虚者,秋季宜多听;用于练功,可促进紧气贮能,适用于静功;用于脑力劳动,可宁心静脑,对于用脑过度、兴奋不已者宜听用;用于体育运动,可降低兴奋性,利于运动后的放松和消除疲劳;用于治疗,适用于肺气虚衰、肺气不足、气血耗散、自汗盗汗、咳嗽气喘、形体畏寒咽部溃疡疼痛、鼻塞、容易感冒、易出汗心烦易怒、头晕目眩、悲伤不已、精神萎靡等病证。 悲哀在五行中属“金”,悲痛时,在人们痛苦欲绝,欲哭不能情况下,应听商调式乐曲,如贝多芬的《第五命运交响曲》,柴可夫斯基的《悲伧》交响曲、《第三交响曲》、《嘎达梅林》、《悲怆》、贝多芬的《三、五、九交响曲》等,乐曲高亢悲壮,能发泄心头郁闷,抒发情感,使人情绪松弛,补心平肺、摆脱悲痛,振奋精神。对于久哭不止,极度悲伤的患者,应听徵调式音乐,如《春节序曲》、《溜冰圆舞曲》、《闲聊波尔卡》等。其旋律轻松愉快、活泼,能补心平肺,摆脱悲伤与痛苦。 最佳曲目:《阳春白雪》。肺气需要滋润,这首曲子曲调高昂,包括属于土的宫音和属于火的徵音,一个助长肺气,一个平衡肺气,再加上属于肺的商音,可以通过音乐把你的肺从里到外彻底梳理一遍。 最佳欣赏时间:15:00-19:00。太阳在这个时间段里开始西下,归于西方金气最重的地方,体内的肺气在这个时段是比较旺盛的,随着曲子的旋律,一呼一吸之间,里应外合,事半功倍。 伴茶:准备一杯白茶,里面少放一些红茶和黄茶,以起到生补肺气,同时清除肺中杂质的效果。 【特性】: 达到安神助眠的良好作用;亦可调和肾脏、膀胱功能,并抑制心火。柔婉的琴音传达出如水般的清凉,带来通体的舒畅自在。 【羽乐(正调)】 的功能和适应范围 羽为冬音,属水主藏。正羽调式能促进全身气机的下降,调节肾与膀胱的功能,兼有助肝阴制心火的功效。 用于养生保健:肾气较虛者,冬季宜多听。 用于练功:可促进储能练精和丹田建设,静功宜配用。 用于调神:可镇定安神,对于大脑疲劳、气血上沖、头胀脑热、难以入眠者宜听用。 用于体育运动:可抑制兴奋,对于赛后休整,减少能耗,恢复体能时宜听用。 用于治疗:适用于诸般气逆、虛火上炎、心烦失眠、夜寐多梦、腰酸腿软、性欲低下、或阳萎早泄、肾不藏精、小便不利等病症。 【乐曲介紹】 羽属水,琴音传神的表現了山泉涓滴渐渐汇流成小溪,流过峽谷、流过平原....。柔和温婉的音乐流泉,熄去了烦忧的心灵之火,给您一份悠遊在山边水流的快乐心境。 羽调式音乐:乐曲风格清纯、凄切、哀怨、苍凉、柔润,有如高山流水,富于清澈与光彩。五行属水,通肾,五志属恐。 水:在五行中,有润泽、向下运行等作用。 羽调式音乐,是鼓、水声等音乐,入肾经与膀胱经,主理肾脏与膀胱的健康,利于防治气的上逆或过分上炎。其旋律模拟地下泉水,溶洞水,山涧小溪、江河、湖泊、海洋的之水声音,风雨雷电交加水,天雷为火,天雨为水,水火相激、济,交响轰鸣,震荡寰宇,天地能量迸发。听羽乐,使人讲究整洁规矩,且爱好礼节。 水是万物着母,主肾,生命之根,肾气蒸发,天地合,生命诞生。 羽(即6-La)调式乐曲:《船歌》《梁祝》《二泉映月》《汉宫秋月》《平沙落雁》、《月光奏明曲》。 羽调,为冬音,以羽音为主音,属水,主藏,通于五脏中的作强之官—肾。正羽调式能促进全身气机的潜降,调节肾与膀胱的功能,增强肾的功能,兼有助肝阴、制心火的功效,有利水滋阴,宁心降火的功能。具有养阴、保肾藏精、补肝利心、泻肺火的作用。用于养生保健,保养肾气,利于放松入静、促进睡眠、消除疲劳,肾气较虚者,冬季宜多听;用于练功,可促进贮能化精和丹田运气;用于练功,具有贮能练精、建设丹田和促进练神还虚的作用,适用于静功;用于脑力劳动,可镇静安神,对于大脑疲劳、气血上冲、头胀脑热、难以入眠者宜听用;用于体育运动,可抑制兴奋,对于赛后休整、消除疲劳、减少耗能、恢复体力有积极作用;用于治疗,适用于诸般气逆,阴亏火旺、气化不利、虚火上炎、咳喘呕逆、心烦意躁、心烦失眠、头痛失眠、夜寐多梦、腰酸腿软、性欲低下、阳痿早泄、肾不藏精、小便不利、小便短少、镇定安神、水肿、耳鸣、烦躁、多梦、高血压、面色暗、尿频、腰酸、性欲低、黎明时分腹等病证。 绝望在五行中属“水”,这些人多因遇到大的挫折及精神创伤而对生活失去信心,产生绝望,故必须以欢快、明朗的徵调式乐曲,如《轻骑兵进行曲》、《喜洋洋》,中国的吹打乐等,补火制水,重新唤起对美好未来的希望。能缓和、制约、克制烦躁情绪,延续快乐、欢畅的心境。另外情感上的“沮丧”在五行中属“水”,这些人多因遇到大的挫折及精神创伤,对生活失去信心,产生绝望、故深沉、流畅的羽调式乐曲亦适合这类人。如《江河水》、《二泉映月》等,能释放内心的苦痛,重新唤起对美好未来的希望。在过于失望时,就听宫调式音乐,其稳重悠扬,可调节精神情绪,如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花好月圆》等。精神上“烦躁”的人,应多听这些羽调式音乐,如《汉宫秋月》、云南民歌《绣荷包》等。 最佳曲目:《梅花三弄》。肾气需要蕴藏,这首曲子中舒缓合宜的五音搭配,不经意间运用了五行互生的原理,反复的、逐一的将产生的能量源源不断输送到肾中。一曲听罢,神清气爽,倍感轻松。 最佳欣赏时间:7:00-11:00。这段时间在一天里是气温持续走高的一个过程,人和大自然是相互影响的,在这个时间段,太阳在逐渐高升,体内的肾气也蠢蠢欲动地受着外界的感召,如果此时能够用属于金性质的商音和属于水性质的羽音搭配比较融洽的曲子来促使肾中精气的隆盛。 伴茶:准备一杯黑茶,里面少放一些白茶,以起到五行相生的效果。 1、远古 中国音乐疗法的历史,可以从遥远的古代回溯到近代,从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出土文物的研究发现一些图案中已有音乐舞蹈行为,并可以意会到其中的保健治疗意义。如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龙山文化等。《吕氏春秋·古乐篇》云:“昔陶唐之时……民气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宣导之。”原始歌舞实际就是一种音乐运动疗法,对舒解郁气、畅达筋脉、调理心身确有好处,而且容易普及施行。 2、春秋战国时代 随着中华古代文明的全面发展,中国音乐保健治疗意识和方法也得到完善和发展,这以《乐记》音乐理论和《内经》的五音学说为集中代表,形成早期的中医音乐疗法的思想体系。 2.1 《乐记》 《乐记》是我国最早、影响最大的音乐理论专著,为《礼记》的一个篇章,是儒家重要典籍之一。相传为孔子再传弟子公孙尼子所作。汉成帝时,刘向校《礼记》辑得二十三篇,以十一篇编入《乐记》,这十一篇包括:乐本、乐论、乐礼、乐施、乐言、乐象、乐情、乐化、魏文侯篇、宾牟贾篇、师乙篇等。《乐记》对音乐理论进行系统的整理,把五音(角、徵、宫、商、羽)的理论确定下来,探讨音乐的原本;音乐的产生与欣赏;音乐对社会与个人作用,重视乐和礼的关系。《乐记》云:“乐者乐也,琴瑟乐心;感物后动,审乐修德;乐以治心,血气以平。”,从中可透视出音乐与心身调理的关系。 2.1 《黄帝内经》 先秦时代的《黄帝内经》认为音乐与宇宙天地和人体气机密切相通的,把五音引入医学领域,不但与人体内脏、情志、人格相密切联系,而且可以用来表征天地时空的变化。 《灵枢·五音五味篇》有专章命题论述,把五音所属的人,从性质和部位上,分别说明它和脏腑阴阳经脉的密切关系,并指出在调治方面所应取的经脉。同时又列举五谷、五畜、五果和五味,配合五色、五时对于调和五脏及经脉之气各有重要作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金匮真言论》把五音阶中宫、商、角、徵、羽与人的五脏(脾、肺、肝、心、肾)和五志(思、忧、怒、喜、恐)等生理、心理内容用五行学说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详细地提出:“肝属木,在音为角,在志为怒;心属火,在音为徵,在志为喜;脾属土,在音为宫,在志为思;肺属金,在音为商,在志为忧;肾属水,在音为羽,在志为恐。”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中,根据五音多与少、偏与正等属性来深入辨析身心特点,是中医阴阳人格体质学说的源头,由此可见辨证配乐的思想。 中医五运六气学说,提出五音健运,太少相生。五运的十干既各具阴阳,则阳干为太,阴干为少。例如:甲巳土宫音,阳土甲为太宫,阴土巳为少宫,太为有余,少为不足。又如甲为阳土,阳土必生阴金乙,即太宫生少商;阴金必生阳水丙,即少商生太羽;阳水必生阴木丁,即太羽生少角、阴木必生阳火戊,即少角生太徵;阳火必生阴土巳,即太徵生少宫。如此太少反复相生,则阴生于阳,阳生于阴,而不断地变化发展。应用五音来表征大自然时空变化的规律,成为“天人合一”学说的重要基石。 3.从汉代到清代这二千多年来,中医音乐疗法由一些医家在临床医学的多个方面,开展实践运用,积累了不少经验,但就整体理论和操作方法体系而言,发展缓慢,也不系统,未得到广泛传播和应用。 近十多年来,随着人类医学模式的变化和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再认识,中医传统音乐疗法开始受到不少国内外音乐治疗的学者的积极关注,并展开了研究,逐渐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二、音乐的五行归类 中医的音乐疗法的五行归类,就是是根据宫、商、角、徵、羽(分别对应1、2、3、5、6)这五音表现为基础,以五调式来分类,力求准确地符合五脏的生理节律和特性,结合五行对人体体质人格的分类,分别施乐,从而达到促进人体脏腑功能和气血循环的正常协调。 1、土乐 以宫调为基本,风格悠扬沉静、淳厚庄重,给人有如“土”般宽厚结实的感觉,根据五音通五脏的理论,宫音入脾,对中医脾胃功能系统的作用比较明显。 2、金乐 以商调为基本,风格高亢悲壮、铿锵雄伟,肃劲嘹亮,具有“金”之特性,根据五音通五脏的理论,商音入肺,对中医肺功能系统的作用比较明显。 3、木乐 以角调为基本,风格悠扬,生机勃勃,生机盎然的旋律,曲调亲切爽朗,舒畅调达,具有“木”之特性,角音入肝,对中医肝功能系统的作用比较明显。 4、火乐 以徵调为基本,旋律热烈欢快、活泼轻松,构成层次分明、情绪欢畅的感染气氛,具有“火”之特性,徵音入心,对中医心功能系统的作用比较明显。 5、水乐 以羽调为基本,风格清纯,凄切哀怨,苍凉柔润,如天垂晶幕,行云流水,具有“水”之特性,羽音入肾,对中医肾功能系统的作用比较明显。 (2)治疗乐曲举例 近现代以来,基于五行理论的治疗音乐有了初步的发展,按中国音乐学院编制的中国天韵五行音乐,是比较符合中医五行理论的一套音乐,并结合不同病人体质或证型给予安排设置。该五行音乐每行分阴阳二韵,可用于辨证施治,兹简要介绍如下。
三、五音处方的组成规律 1、中和之道 《乐记·乐论篇》认为:“乐为天地之和”,中国传统音乐是表达“中和之道”的艺术,强调“中和之美”,和谐、自然,不追求强烈,非常宜于治疗,平衡身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所谓“滋味声色所以养人”,过度则易生病,平和可养生益寿。 2、情绪调节 古老的中国音乐表达朦胧、超越的艺术意境,与人类精神心理世界紧密相联,而其中音乐与情绪的相关性,是比较容易把握的,可以成为与现代医学和现代音乐治疗学之间沟通交流的重要衔接点之一。中医认为七情过激引起气机的过度变化,“怒则气上,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喜则气缓,忧则气聚,悲则气消,思则气结。”情绪过激能导致体内功能失衡,是引起情志因素疾病的主要因素。 中医认为人的各种情志之间具有相互滋生和相互制约的动态关系,针对情绪的过激变化,中医提出了情志相胜理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当某种情绪过甚而致发病时,可以用另一种“相胜”的情志来“转移”、“制约”或“平衡”它,从而使过度的情绪得以调和。该法的要点在于情绪转移、制约和平衡,也可配合文学、美术和等其它艺术形式来更好地实现。 举例,肝阳上亢类型高血压病人,容易发怒,我们给予有商调式或悲伤色彩较浓的音乐聆听,如《小胡笳》、《江河水》、《汉宫秋月》、《双声恨》和《病中吟》等,这些乐曲,以悲情见长,凄切感人,有良好制约愤怒和稳定血压作用,比较其它类型音乐差异显著。 如果是阴虚阳亢类型患者,还可以选择羽调的水乐,如《二泉映月》、《寒江残雪》、《平沙落雁》、《潇湘水云》、《小河淌水》等,这些乐曲有柔和、清润的特点,能导引精气,滋阴潜阳。有时候,根据具体心理特点,投其所好,安排一些有欢乐愉快类型的乐曲,如《花好月圆》、《喜洋洋》《瑶族舞曲》《喜相逢》《鸟投林》等,或升发调畅类型的音乐,如《光明行》、《霸王卸甲》《战台风》《赛龙夺锦》等,使患者进入情绪状态,或温厚、中和类型的音乐,如《梅花三弄》《阳春白雪》《霓裳曲》《满庭芳》《忆多娇》等,使得患者的愤怒情绪需要顺势转移、宣泄或抚慰,再以悲调乐曲施之,则亢阳兴奋的状态得到化解,气血回复平衡,心中平和自然显现。 根据脑功能学,各种情绪产生于大脑中枢,它们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微妙的复杂性联系。情绪心理应激,导致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功能失调,是产生各种身心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与中医理论有不谋而合的相通之处,中医学早已从整体和辨证的思路认识到,人的各种情志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具有相互滋生和相互制约的动态关系,故中医情志理论的描述与人的状态相结合,更为直接和生动,并指导临床各种方法的运用。 3、结合其它方法 3.1 结合物理电疗法-音乐电针 音乐电针是在电针的基础上结合音乐疗法,并吸取了电疗的特点发展起来的,具有刺激经穴和音乐治疗的双重作用。它与传统的针刺穴位(包括电针疗法或以电极代替毫针导入脉冲电流) 一样,通过穴位的刺激,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补虚泻实,提高免疫功能;同时,它又兼有音乐的欣赏性和娱乐性,充分发挥音乐的生理、心理功能,尤其是由音乐信号经过换能处理,音乐脉冲电流不仅具有调制特点,而且是低、中频脉冲电流的集合体,其频率范围广,约在20~20000Hz之间,具有音乐风格和特点的同步音乐脉冲电流,刺激经络穴位,治疗效果也随之明显提高。音乐电针疗法具有舒心活血、镇静催眠、解痉止痛、抗炎消肿、蠲痹降压、预防肌肉萎缩等功效。该疗法目前仍处于临床研究阶段,进一步深入的开发性研究正在开展,随着音乐元素中更有针对性的符合人体特性的信号规律的阐明和发现,该疗法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3.2 结合导引、按摩等养生方法 运用音乐辅助导引的方法,是最古老也是最容易为人所接受的方法之一。在优雅、恬静的音乐环境下,进行调心、调息、调形,通过养心安神,吐浊纳清,运行气血精气,炼意调神,增强定力,可以治疗精神心理疾患,尤其适合精神过度紧张,身心失调诸疾患者。 一种是专门以音声导引,通经行气,祛病疗疾的如六字决、念诵法、歌咏法、乐器演奏等;另一种是传统音乐与运动导引有机结合,主动运动类型有如各种太极拳、易筋经、养生气功、保健功等,被动运动主要是按摩为主,在合适的音乐配合下,更容易使人放松,进入状态,提高疗效。 3.3 结合精神心理调节 音乐治疗以其卓著的情感及精神效应、联想效应和心身效应,是调节精神心理状态的最佳手段之一。针对患者心理,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治疗的一系列方法。 ① 顺志从欲法 通过满足人的意愿、感情和生理需要,来达到祛除心理障碍的方法。古医家张景岳说“若思虑不解而致病者,非得情舒愿遂,多难取效。”以音乐意境合其情意,顺遂其欲,疏导气机,促进康复。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情绪状态直接给以性质类同,感觉相近的音乐,得到共鸣后,引导患者步向良好状态。 ② 精神内守法 中医认为,心为五脏六腑之主,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肯定了心理因素对机体各脏器生理状况和过程的重要影响。“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保持心理的平衡和对环境的适应性是减少疾病和加快身体康复的基本健康策略。传统古典音乐,有一种有规律合乎自然的节奏,能有效的疏缓那些引起内心不安和骚动的外界刺激,保持内心的平静;自然地对待七情变化,调节欲望,有节,不贪不纵,保持中和,精神内守,真气从之。 ③ 认知引导疗法 《素问·移精变气论》中说:“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己。”所谓移精变气,就是移易精神,改变气机。所谓“祝由”就是告之疾病的来由。人的行为受信念、兴趣、态度等认知因素所支配,所以要改变当事人的不良行为,就必需先引导其认知的改变。传统音乐者,调和阴阳,舒畅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调整精神情绪,舒展血脉,不良行为和认知得到导引和改善。 ④ 暗示疗法 采用语言或某种刺激物以含蓄、间接的方式对病人的心理状况施加影响,诱导病人接受某种信念,重建自信心,或改变其情绪和行为,使其情绪和行为朝向特定的方式反应。该法尤其适合于因疑心、误解、猜测、幻觉等所导致的心理障碍和文化因素相关的精神疾病情况。音乐的非语言方式非常适合进行暗示。 中医音乐疗法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理论指导下,辨证施用音乐,进行调理心身平衡的疗法,尤其在心身疾病治疗方面,应用潜力很大。目前国内中医领域的音乐治疗主要集中于五行音乐、音乐电疗法和音乐综合疗法等方面,结合当前现代医学和音乐学发展的新趋势,把握音乐的精神心理效应这一核心,在继承传统音乐疗法的基础上,理解、引进与应用现代音乐治疗技术和研究方法,完善有中国特色的中医音乐治疗方法体系,针对改善生存质量,提高疗效,开发新的一系列的新的音乐治疗技术,满足人民的不断提高的需求,是当前中医音乐治疗学最为重要的任务。
宝鸡市养生协会首席顾问、陕西好运来养生文化咨询有限公司首席导师、多家跨国集团国际健康顾问、全国“治未病”培训基地特聘教授、西安交通大学EMBA客座教授反射疗法专家、《中国手疗》一书编委、北京大学出版的《健康营养管理学》培训教材副主编——阮海燕教授积极倡导各位践行音乐养生,希望亲们在开车的时候、日常生活中,可以多放适合自己的养生音乐,听歌就可以保健,可以上网去下载,中华音乐养生歌王孔太。今天特送给大家一首《大乐莲花》养肾歌曲。 阮教授关于音乐养生的传授课程随后将不断地分享给大家…… 角音疏肝 角音,相当于简谱中的“3”。角调式乐曲有大地回春、万物萌生、生机盎然之感,曲调亲切爽朗,有“木”之特性,可入肝。常听角音,有助于气血调达。人体以气血为用,气血流畅,全身气机调达,营养得以输送全身,身体代谢的废物也能及时排出体外,这样人体内部脏器运动和谐,体现于外则神清气爽、容光焕发。 收听时间:午夜23-1时 中医认为,23~1时气血流至胆经,1~3时气血流至肝经。23点前睡眠有利于肝脏、胆脏的机能恢复。所以收听时间可以安排在睡眠前1小时左右,并配合相应的穴位按摩,可以取得较好的保健效果。 适合人群:抑郁、易怒、乳房胀痛、口苦、痛经、舌边部溃疡、眼部干涩、胆小、容易受惊吓等症。肝对应怒,属木。木性喜舒展调达,所以情志爽朗、豁达有利于保护肝脏。如果长期情绪抑郁,会影响肝气的正常流动,日久就会影响肝脏的代谢功能,而产生相关疾病。 配合穴位:期门穴,左向右揉之;少海穴,从深向浅揉之。
|
|